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了一回“捉刀人”

(2016-09-24 19:04:58)
标签:

文化

当了一回“捉刀人”

商子雍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捉刀人”的,是曹操。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形象不怎么样吧,召来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要他冒充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最多的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这是因为,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所以“捉刀人”之谓,后来就似乎成了代人作文者的专称。如《聊斋志异·张鸿渐》:“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念其冤,将鸣部院,求张为刀笔之词……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最近,我也有幸当了一回不用担心被官府追捕的“捉刀人”。10月下旬,有一个“24道拐”国际学术论坛要在贵州晴隆召开。我收到了邀请,但由于届时有别的活动,可能无法参加。但不管是否参会,受托为这次论坛草拟一个宣言的活儿,还是要认真去干的。把拟好的文稿挂在博客里,留个纪念。

 

24道拐国际学术论坛

晴隆宣言

 

发生在8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遭遇的一次空前惨烈的劫难,也是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打败野蛮的一次空前伟大的胜利。在这场关系到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坚定地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站在一起,付出了沉重代价、做出了巨大牺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上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的历史功勋,已经被金色大字彪炳于人类的史册。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条由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开始,向西经过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之云南昆明的京滇公路开始兴建。这是中国历史上长江以南第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干线,对中国社会早期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公路全长2974公里,最后建成于1937年3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京滇公路和与它同期建成的川黔公路,以及随后建成的滇缅国际公路、中印国际公路,还有驼峰航线,构成了一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大量的美国援华物资,就是通过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昔日的京滇公路,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早已面目全非,正以更高的科技含量,承载着人流、物流、文化流的东去西来。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贵州省晴隆县境内,有一段在短短4公里的长度里拐了24个弯的爬坡公路,在退出人们视野数十年以后,又重新广受关注。这一段基本保持着当年风貌的沙石路面,受到了精心保护,并先后于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2015年1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世人心目中,“24道拐”,如今已经成为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蕴涵着丰富的精神价值的显赫文化符号!

2016年深秋,为纪念抗战公路“24道拐”通车80周年暨“24道拐”设计师邹岳生诞辰120周年,来自国内、国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聚会晴隆,在“24道拐”国际学术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认为,作为二战中国战区的重要历史遗存,“24拐”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24道拐”是当之无愧的“人类不屈不挠的纪念碑”。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造了包括“24道拐”在内的连通国外的公路,并保障其虽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乱炸却一直畅通。这条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物质意义当然巨大,同时,它在抗战艰难岁月里的出现和存在,足以震慑敌人、极大鼓舞国民,精神意义更为重要。

第二,“24道拐”的建设,展示了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公路建设的一流水平。在以雄、奇、险、峻著称的贵州晴隆古关口,这条公路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兴建,蜿蜒盘旋而上,全程约4公里,弯道共24个。设计师邹岳生先生的匠心独具,修路民众的辛勤劳作,创造了中国公路史上这么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至今仍让人仰之弥高。

第三,“24道拐”还是中美合作的历史见证。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美合作,依旧对世界的稳定、发展至关紧要。“24道拐”,无疑可以为这种合作提供历史借鉴。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认为,包括“24道拐”在内的抗战公路,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这一标准,建议有关部门,立即把申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2016年10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