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解放路》
商子雍
先后两次去台湾,在台北、高雄这样的大城市,以及花莲、宜兰那样的小县城,都曾与中正路不期而遇,心中未免生出一些感慨。和台湾朋友谈及此事,他莞尔一笑:“蒋老先生喜欢这一套嘛,整个台、澎、金、马地区,总共有将近200条中正路呢!”
蒋老先生的这种爱好,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其实也有过相当充分的表现。比如西安,就不但有一条中正路,而且还有一座中正门,只不过后来,随着他老先生败走台湾,这里的路啊、门啊,便顺理成章地更名为解放路、解放门了。
于是,蒋老先生的爱好,在海峡两岸促成了这么一条有意思的规律,这就是彼岸的中正路与此岸的解放路,都是所在城市的名街,兴旺、热闹、故事多多。
说到故事,对这两个字,我曾写有如下的诠释文字——
“故事者,旧事、以往的事情是也。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故事又被写作故实。《国语 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陆机《辩亡论》上:“从政咨于故实,播宪稽乎遗风。”细细体味上述两段话,我们不难明白,故事尽管是旧事、是以往的事,已经走进历史且渐行渐远,但对于现实、甚至对于未来,却有着至关紧要的意义,万万不可小觑。”
但旧事、以往的事情,好像只有具备了“重大”这么一种身份,才有机会被写进官修的史籍;而数量更大的、以平民百姓为主角的小故事,却往往只能在街谈巷议中被人津津乐道。当然,这样的传播,也足以让不少有意思的故事长久留存,成为一种精神财富。但毋庸讳言的是,年深日久、岁月更迭的过程中,信息流失、真相扭曲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城市记忆的丰富性、真实性,遂受到令人痛惜的影响。
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以民间之力量、从平民之视角,对民间流传的旧事、以往的事情进行搜集、整理、甄别、记录,最后凝聚成书,使之“纸寿千年”,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立足于这种认知,来审视即将付梓的《解放路》,我不能不对这本书的编撰者表达真诚的敬意。
是为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