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坝水驿遗址怀古

(2015-07-24 20:27:58)
标签:

文化

本文发表于2015年8月17日香港《大公报》、8月19日《西安日报》、2015年第3期《说古道今》

史坝水驿遗址怀古

商子雍

 

    我是从合江县城出发,经由白米乡政府驻地,前往史坝村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个村子认定为白米乡的属地。但回到西安后,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才发现史坝村者,乃望龙镇管辖也;当然,史坝村和白米乡,两地相距不远。

    和眼下中国的多数农村一样,史坝村里少见青年壮年、多为童叟妇女。出村行数十米,同行的合江文史专家何开明先生对我说:“这里就是史坝水驿遗址。”放眼四望,不远处的长江川流不息,但往昔水驿的痕迹,则半点儿也见不到了!

    驿站是古代驿道上给飞报军情、传递公文、运输物资的官府差人提供服务之场所,有陆驿和水驿之分。在主要驿道上,一般每隔十华里设有一个驿站,次要驿道上驿站的间隔,是二三十华里不等。

    水驿最早出现在江河纵横的南方,史载,三国时,东吴的驿道就已经是水陆兼行。经两晋到南朝,江南水驿更加发达。有史学家考证,当时甚至有一条从南朝首都金陵出发,沿水路西溯巴蜀,然后再逆江而行,穿过今青海到达西域各国的驿道。随后,水驿逐渐在北方出现,到隋唐时,得到了更大发展。所以,在天宝年间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而开辟的荔枝道上,设有水驿是十分正常的事。

    唐代,蜀地之涪、泸、戎(即今日四川的涪陵、泸州、宜宾),气候尚属亚热,是荔枝的重要产区。比起也产荔枝的岭南和闽南来,这里距离京城长安的路程要近得多,杨贵妃吃的荔枝,当然会舍远求近地从蜀地获取。合江县是当时泸州地区贡品荔枝的主要“生产基地”。何开明先生告诉我:每年贡果成熟季节,果农须将荔枝连枝带叶折采,装入竹篾编制的大筐,片刻不停地运往史坝水驿装上驿船。同时装船的,还有在福宝镇竹林里砍来的胸径大、竹筒长、竹壁厚的当年生楠竹,以及色泽好。韧性强的竹笋壳,还有从竹林里取来的湿度大、粘性好的黄泥土。驿船从史坝水驿出发,在夏季洪水之期,一天一夜即可走完190公里水路,到达涪陵。

    唐代,涪陵是蜀地荔枝运往京城长安的始发驿站。合江荔枝运到这里,马上开始精选、包装,把最好的荔枝一个一个从枝条上剪下,放进凿开洞口的楠竹筒,最后用竹笋壳包黄土泥封固洞口,用竹篾箍结实。然后,就是沿着唐天宝年间由原来的“间道”所开辟的荔枝道,把一个一个装满精品荔枝的楠竹筒用驿马载着疾驰北上,一路上在一个一个驿站换人换马不停脚步地飞奔长安。

    明人徐勃在他的《荔枝谱》一书中曾说:荔枝“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錾开一窍,置竹节中。仍以竹箍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清人汪灏认为徐勃“此说颇异”——他显然是对徐氏的“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之论不以为然。我认同汪灏的质疑;但同时也认为,用徐勃所说的办法,给千里之外的长安提供较为新鲜的合江荔枝,还是可能的。

    唐代,合江荔枝曾给长安宫阙里的杨贵妃,带来过多少享受和愉悦!但同时,也使得众多的荔农、差役、乃至驿马,遭遇了无尽灾难,甚或生命之殇。

    那是一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

    那是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时隔千年以后,合江荔枝要重返长安了。不过,这一次,荔枝不再是供权势者独享的贡品,而会走进西安的寻常百姓家。

    造访史坝水驿遗址的第二天,我应邀参加了“合江荔枝重返长安起运仪式”。不是在长江岸边已经全然不具码头功能的史坝村,而是在赤水河畔的密溪乡。活动现场接受四川媒体采访时,有记者问:“商老师,唐代荔枝起运,也有这样的仪式吗?”我回答:“应该有吧,不过,那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祈求河神保佑的仪式。”记者又问:“当时的仪式为什么简单?”我再答:“给神看的仪式是用心表演的,没有必要那么华丽。而今天的仪式是给人看的,是一种宣示,更是一场娱乐,不好好秀一把,怎么吸引人的眼球?”

    是啊,式从给神看嬗变为给人看,荔枝由贵妃独享进步到百姓共享,1000多年过去,中国还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