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民五体书唐诗》序

(2015-06-05 13:40:47)
标签:

文化

 《山民五体书唐诗》序

商子雍

 

    父亲是旧社会培养出来的文化人,自然能写一笔好字。遗憾的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没有了严父的耳提面命,我对软笔书法这种相当艰难的技艺,当然就会敬而远之。不过,家里藏有不少碑帖,西安又有一个“碑林”,于是,几十年来,读帖、读碑,就一直是我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选项,并且,近一二十年来,也比较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的书法界的各种动静。

    那么,眼下的中国书坛,是呈现出怎样的景况——繁荣、抑或喧闹?

    说起来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我在应邀为书法家茹桂教授的文集《砚边絮语》所写的书评中,有着这样一席话:“一次同一位书画评论家闲谈,他用‘笔墨泛滥,文人匮乏’八个字来概括书坛现状,话虽略显刻薄,却也还算是中肯之论。”其实,足以概括书坛现状的还有另外八个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不错,中国的书法,的确是一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但是,面对软笔已经不是一种大众书写工具、甚至硬笔书写也正在被键盘书写替代这么一种现状,中国书法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一种小众艺术。然而,就是这么一种小众艺术,最近一些年来却异乎寻常的“热”了起来,有人据此侈谈如今的书坛是如何、如何繁荣。不过,那些不曾读过帖、没有临过帖、甚至缺乏最起码的笔墨训练的官员和名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涂鸦之作换取钞票(在三亚的一个酒店里,我就曾见到赵本山歪七扭八的臭字被“供”在墙上,十分刺眼);不少有着这样、那样头衔的书法家,不是把书法视为一种高深的学问去进行长期的刻苦研修,而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粗制滥造——上面这样的书法制作,和崇权、趋名的市场需求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书法“热”,其实与繁荣二字风马牛不相及,泡沫而已!

    固然眼下书法界多有精于求名求利的“聪明”人,但真正延续着中国书法艺术文脉的,却是许许多多“愚人”。

    成为这种“愚人”的第一要素,是必须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存有敬畏之心。                    

    对中国的传统诗歌,鲁迅先生1934年12月20日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过如下一通很有意思的话:“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无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亦殊可笑。”我觉得,对中国的书法艺术,好像亦可作如是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如今的中国,已经没有了造就二王、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等书法大师的文化环境,他们的成就,也缘此成为了中国书法历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恐怕是很难被今人、以及后人超越了。也因此,当代那些决心在延续中国书法艺术文脉上有所作为的书法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紧紧地拥抱传统。要下定决心,用几十年的时间、乃至用整个生命,通过对碑、对帖持之以恒的研读、坚持不懈的临写,再加上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和诸多先贤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进而努力接近他们的水平。辛亥革命以后,在我们陕西,曾出现过一位书法大家于右任,此君在书坛上特立独行,他先是遍临名帖,集众法至腕下,然后独僻蹊徑,写出了自己:一个与历代前贤不一样的自己,一个有着独特风标的自己。于右任的书法成就,在近、当代首屈一指,但仍不能说已经超越前贤,看来对中国书法,我们只能慨叹一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伟大的英国探险家马洛里,面对“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提问,回答道:“因为它就在那儿。”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点燃了登山者的攀登勇气一样,中国书法在历史上所达到的高度,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准。案头这部书稿的作者山民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有志者。我与山民先生相识,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除过在亮宝楼他的书展上有过较为深入的观摩和交谈、在他的工作室翻阅过他常读的碑帖外,平日交往不多,见面大都是在一些文化活动现场,但交谈或长或短,总是会围绕着他的读帖、他的临帖、他在书法实践上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偶尔,也会谈到他的某些困惑、谈到他对书坛上一些现状的不解。所有这些,无不让我感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挚爱。感谢山民先生的高看,每有书法新作出版总会惠赠于我,也缘此,他攀登书法艺术高峰踩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给我留下了历久难忘的印象。我觉得,无论是山民先生的待人接物,还是他的书法实践,皆可用朴实、老实、扎实六字来概括矣!对这么一位有着高尚追求的好人,我愿在他的新著问世之际呈献祝福、表达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