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东坑》座谈会并马晓梅女士的信
(2012-03-26 22:23:39)
标签:
文化 |
致《东坑》座谈会并马晓梅女士的信
《东坑》座谈会并马晓梅女士:
首先,我向长篇小说《东坑》座谈会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本来,我是一定要参加这个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凝聚着大家对小说的作者林明远先生的追思和敬意,但因为录制西安电视台的一档我长期担任特约评论员的电视节目,录制时间临时调整,与会议发生冲突,故而不能到会,特此致信以示祝贺。也表示我的歉意。
《东坑》这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得到了文学界多位同仁的赞誉和好评,这些我都十分赞同,而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是,《东坑》这部小说,除过大家所认同的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之外,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对于珍存和展示西安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没有记忆的民族不会拥有光明的前途,没有记忆的城市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
“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则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没有源头的河流会枯竭,而没有记忆,城市就缺少了安身立命之根。
“行走在文化的长河之中,记忆往昔的西安,建设今天的西安,憧憬未来的西安,西安人,任重而道远!”
正是在这一重意义上,我感到,林明远先生的长篇小说《东坑》,用文学作品,保存了西安近现代史中一段不应被忘却的记忆,填补了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必然成为我们这座城市记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以为这也是林明远先生对我们这座城市文化所作出的一种特殊的贡献。在评论《东坑》这部作品时,需要对这一重意义予以特别的强调。
读过小说,我知道林明远先生是在西安的东关长大的,很巧,我小的时候也曾居住在西安东关景龙池,可以说我和林明远先生都是西安东关人,林先生所写的东坑,小时候也曾听说过,但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故事。遗憾的是当我们今天在关注这部精彩的著作时,林明远先生却已经离开了我们,所以在这里,我也向这位热爱文学事业,辛勤笔耕不辍,呕心沥血为我们留下这部《东坑》大作的东关“乡党”,表示深深的敬意。
最后,再次祝愿本次座谈会圆满成功。
商子雍
2012年3月24日
附言:没能参加在万邦书局举行的长篇小说《东坑》座谈会,心中一直隐隐有些不安。作者林明远先生当年在西安高中读书时,我姐姐商子渝是他的语文老师,我弟弟商子秦,又和他是所谓“知青文学”圈里的朋友
最近确实忙。21日傍晚才一路奔波从重庆回到西安,22日、23日两天,又去商洛一条即将通车的高速公路采风;24日下午除过必须去电视台录节目外,又接到到了4个活动邀请,除过《东坑》这个会以外,还有华君武漫画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长篇小说《风起毛乌素》的研讨会,以及在大唐芙蓉园举行的与上巳节有关的活动。华君武的那个会,还有上巳节的活动,我毫不犹豫地婉拒了,但研讨《风起毛乌素》,是莫伸出面相邀,时间在早,并且,这些天,在成都、在重庆、在商洛,我一直和莫伸在一起,架不住他的再三提醒、督促,所以,24日下午,在提前去电视台录了节目以后,我去了唐华宾馆研讨《风起毛乌素》,给万邦书局那边,则是发去了上面那封信。
24日晚上,林明远夫人马晓梅女士打来电话,感谢我的那封信;而我,想起周瑄璞短信中“作者已逝,家属也无能力运作资金开研讨会,无力邀请更多大腕名家”那一席话,心中愈加不安。
25日,《华商报》发了一条写的很有感情的消息。消息的最后一段写道:“作家商子雍也是四十多年前的知青,作为林明远生前好友,他说,很多人忘记了西安的东坑,小说填补了西安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必然成为这座城市记忆中的组成部分,这是林明远先生对城市文化作出的特殊的贡献。”这里面,有几处不够确切,特正误如下:一是我不是“四十多年前的知青”;二是称我为“林明远生前好友”,似不妥;三是没有强调我那一通话不是在现场说,而是通过一封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