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温暖”简论

(2012-01-27 13:40:33)
标签:

杂谈

“送温暖”简论

商子雍

 

 

     “送温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形态(也可以叫做政治生态)。每当农历春节临近,各级官员便会冒着严寒,有选择地去慰问生活困难百姓和一线劳动者,从精神上进行鼓励,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对这样的举措,媒体大都会突出报道,以展现“官爱民,民拥官”的和谐景象。我尽管从来不曾有幸接受过此种慰问,但每每面对媒体(尤其是电视)上的这一类新闻,也常常会顿生如坐春风之感。

但龙年春节前夕,一次例行的送温暖活动,却出了一点儿不大不小的疏漏。1月20日,宝鸡市的领导慰问该市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每人发给300元红包。但慰问结束后,上述红包立马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缘何如此行事?主事者称,因为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此前已经领过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不能说此论全无道理;但问题是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没有领过奖金的环卫工人来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呢?像现在这样,领导前脚刚走,红包后脚便收,这不明摆着是把“送温暖”当成了“演戏”,而红包,不过是道具而已吗?这么一场有名无实的虚假表演,又怎么能让吾等草民(特别是在现场的环卫工人),感受到上情和下情交汇沟通所产生的其乐融融呢?我觉得,在这个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被慰问的环卫工人和去慰问的领导,更有执政党的形象;主事者的错误,真是说大不是太大,说小也不算太小啊!

不过,我也不同意由于这件事,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送温暖”活动统统视为“作秀”加以否定。所谓“作秀”,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说法,和“表演”同义,却常常被当成贬义词来使用。但我觉得,任何体制的执政者(乃至其它领域里的公共人物),大概都免不了要时不时地公开表演,也可以称此为“作秀”吧!以宝鸡市的领导在春节前给环卫工人发红包为例,这样的公开表演,显然是官员在展示自己的一种执政理念,是力图引导整个社会尊重那些在艰苦行当从业的普通劳动者,这何错之有?问题在于公开表演时做了假,又穿了帮,才导致舆论大哗。由此可知,公共人物(包括官员)“作秀”在所难免,也无可非议,但如果“作假”,那就难免会引来“骂”声一片了。

在送温暖过程中作假,特别让人憎恶,对执政党形象的负面影响也特别大,为彻底杜绝此种丑闻出现,关键是要在观念上提高认识。12年前,我曾经写过一则不到500字的短文论说“送温暖”,刚刚翻出旧稿,感到对今天的现实依然有用,不妨抄录如下:

春节前的一个月,“送温暖”三个字,大概是媒体上出现最多的一个词组了。各级官员纷纷走出办公室访贫问苦,使得我们党的这一光荣传统得以弘扬。我不止一次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深深受到感动的下岗职工以及贫困群众的动情面容。我坚信,他们流露出来的感情是真实的。

看多了媒体上“送温暖”的报道,脑子却忽然产生出一个怪怪的想法——倘若有一个官员,由于他服务的范围内百姓生活普遍富裕,无须去“送温暖”,或这一方面的工作量很小,因而在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里显得比较清闲,那是不是更该受到赞扬呢?毕竟,我们各级官员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努力工作,发展经济,减少直至消灭贫困,而不仅仅是节日之前给生活困难者送去有限的钱和物。

对各级官员在春节前纷纷下去“送温暖”这种行为,媒体的赞扬群众的感激都是有道理的,但官员本人却不应该以此为满足,更不可以把此项活动当成自己政绩的展示(要知道,体现着“温暖”的钱和物,其实全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面对尚处于贫困状态的百姓,倘若能生出几分愧疚——“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激发一种责任——“我一定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立即切切实实地付诸行动,那才无愧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

如果宝鸡市的有关人员,能够明确而坚定地树立上述信念,那在事关以民为本要为整个社会做出表率的官员“送温暖”活动中,他们又怎么会公然展示弄虚作假的丑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