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
(2011-05-15 23:07:55)
标签:
文化 |
本文发表于2011年6月7日《西安晚报》
又到端午
商子雍
前人有诗:“泄漏春色有柳条。”那么,泄漏端午即将到来这么一个信息的,是什么?
是超市里忽然摆放在醒目位置的五花八门的粽子,是街头上老大娘向行人兜售的五颜六色的香包……
印象中,把端午确定为法定假日,是有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价值取向的,但记得曾在西安挂职、担任中共市委副书记的学者李书磊,当时就尖锐而深刻地指出:“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礼俗形式已经残缺不全了,要想重兴传统节日,恐怕得在形式方面有所修补、创造,否则,即使将其法定化也不过多休一天假而已。”几年过去了,如今的端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旧时端午,祭祀屈原是一项重要内容,而粽子,则是最紧要的祭品
旧时端午,驱病灭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悬挂艾叶,涂抹、以及喷洒雄黄酒,还有佩戴香包,无不与此有关;而眼下端午,随着科学的进步,雄黄酒似乎已经绝迹,艾叶、香包仍有存在,不过物质层面的作用小得很了,充其量,也就是一种能够勾起人儿时记忆的文化符号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怎么过端午?买粽子,送粽子(同时也接受别人送的粽子),吃粽子,仅此而已。
还想再引用一下李书磊先生的观点:成熟的节俗形式,“要有真实的内容和功能,能打动人心,不能是空洞的虚文假式;要生动有趣,有娱乐性,使人乐于加入;还要有适当的经济利益驱动,这样才会持久。”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这样的端午?
所幸的是,每年端午,除过粽子,让人怦然心动的,还有香包。
古人认为,端午佩戴香包,可以“令人不病瘟”,而香包中的香药,也的确有着驱除病菌、提人精神的作用。但是,香包的佩戴,还表达着古人祈福的意愿。这可是个不可丢弃的好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一直认为,在端午时送香包给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意义起码不亚于情人节时送出玫瑰。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送人香包,亦是如此。
昨天傍晚,在南院门散步,竟遇到了好几个卖香包的老大娘。有意思的是,有一位大娘的香包里,居然有以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为造型的,而且还惟妙惟肖。旁边两个小青年议论:“长安花香包,这可是侵权啊!”是这样吗?好像是。但我却希望,即就是真的侵权,也不妨放这位老大娘一马。因为,比起从年头到年尾满街招摇的所谓高仿LV、高仿阿迪、高仿耐克……老大娘精心制作的长安花香包,难道有半点儿遭受“打击”的必要吗?
在落日的余辉里,老大娘的白发和香包的五颜六色相互映照,在我心中荡起的,是一种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