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钟祈福:被世界各民族广泛认可的文化符号
(2010-11-25 15:22:02)
标签:
文化 |
本文发表于2013年12月29日《西安晚报》
鸣钟祈福:被世界各民族广泛认可的文化符号
——11月20日,在雁塔祈福钟鸣五洲启动仪式暨中华祈福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商子雍
对新年祈福活动的意义和渊源,我在有关场合已经有过几次阐述,今天不妨再重复几句。
我认为,小到每个个人,大到整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必须仰仗希望的支撑,方能够持续地
经过无数年的发展进化,随着科学的不断昌明,人类已经变得空前强大,那为什么祈福活动仍然是一种颇为广泛的社会需要呢?我想原因有二。第一,比起仍有众多未解之谜,并且可以随时展现自己巨大破坏力的大自然来说,人类依旧是弱小的并将继续弱小下去,只不过弱小的程度有所改变而已,更何况因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又使得人类陷入了新的、更深重的焦虑之中,我们还远远不曾达到可以随心所欲、能够自在无忧的境界;其次,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嬗变,祈福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活动,是有宗教信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的民众共同需要的一种精神慰藉。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祈福当然可以由个人随时随地来进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里,也的确常常会做这样的心理自慰或心理按摩。但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又不难发现,那种通过某种程式进行的集体祈福,又特别为人们喜爱。我想,这应该是因为,精心设计的程式,会使得祈福活动特别地具有神圣感和庄严感,而集体祈福,又能够放大祈福活动所产生的对人的心灵的抚慰作用。
立足以上的粗浅分析,来评价已经进行了3届的大慈恩寺鸣钟祈福活动,我觉得,应该给陕西电视台——具体来讲,是给都市青春频道,打一个高分。
把鸣钟祈福活动的地点确定在大慈恩寺是明智的,因为自古以来祈福活动就和寺院、就和宗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而大慈恩寺又是佛教名刹,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高僧玄奘译经的重要道场之一,能在这样一个神圣的所在鸣钟祈福,真是福分不浅。
把鸣钟祈福的时间定在新年和旧年交界的那个时刻,是历史惯性所致,这无可非议;但我们却应该多少明白一点儿这种惯性形成的缘由。
但凡历法,不管是中历还是西历,其制定都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现行的公元纪年和中国传统农历,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因此也就无法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烙印。在农耕文明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忙,秋收冬藏,春分、立夏、谷雨、冬至……人们是按农时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这其中,生产方式又必定主导着生活、乃至娱乐方式的走向。每到农闲时,有大量物质积累可以消费,也有大段空闲时间需要填补,于是,以过新年为核心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进行。为什么公元纪年和中国农历的新年,会“英雄所见略同”地都设置在冬闲,而不是春种、夏忙和秋收之时,缘由即在于此。
至于铜钟成为祈福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就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中国的钟的起源何时,现存史籍记载不一。但最初的钟是陶制的这么一个历史事实,却有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一件高约9厘米,径5厘米,共鸣体为圆筒形,顶端为圆柱形短柄的新时代时期陶钟为证。
夏禹时期,出现了青铜制的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代,我国就有了不同形制的钟,从殷墟出土的乐器中,已能见到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几种钟。到了周代,钟在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为金类乐器。铜钟在古代是宗庙或宫廷举行典礼和宴会时所用的乐器,历代都用于雅乐。
古代的钟分为特钟和编钟,特钟又称为鎛,单独挂在木架上,每架只有一枚,编钟由是多枚大小不同的钟挂在同一木架上。
钟的被中国人尊崇,在汉语成语中也有很充分的表现,比如“黄钟大吕”这么一个成语,是用来状绘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的声音;而在另一个成语之中,“黄钟毁弃”又被用来比喻“贤士无名”这么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形态,这两个成语中的黄钟,指的是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六律的第一律。
天时,地利,器美——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通过精心策划、周全运作凝聚成为人和,大慈恩寺新年鸣钟祈福活动的成功,显然是有着充分的根据。
有趣的是,在国外的很多地方,钟和鸣钟,同样也被赋予神圣的意义。
以美国为例。公元1751年,美国费城建造了一个国家独立历史公园,被视为美国精神具象物的自由钟,就安放在公园里。这个在英国定制的大钟,因镌刻有《圣经》上的如下话语“直到各方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均宣告自由”而得名。自由钟曾参与了美国早期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为第一次宣读《独立宣言》而鸣响,为合众国宪法通过而鸣响,为送富兰克林赴英陈情,召集市民讨论英国颁布的《糖税法》和《印花税法案》而鸣响,为华盛顿的逝世而鸣响……二战期间,自由钟的声音被电台广为播送,成为美国人信念的旗帜;黑人争取投票权,围绕它静坐;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时间,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钟和鸣钟祈福,被世界各民族广泛认可的一种文化符号;并且,这种文化符号是无需翻译就可以被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所理解,成为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所以,迎新祈福的钟声从大慈恩寺敲响,继而走向两岸四地、走向亚洲,再进而走向世界,我看是理所当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