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黄陵矿业

(2010-05-16 12:47:54)
标签:

散文

本文发表于《陕西文学界》2010年黄陵专刊

走近黄陵矿业

商子雍

 

 

两年前在西安城北玄武路上的锦园新世纪小区买了套房子,一直空着没去住;半年前开始动手打理,装修呀,进家具装电器呀,免不了常去那儿看看。一天,从玄武路西口出来,抬头一看,发现“黄陵矿业”四个大字,赫然挺立在未央大道西侧一座高层建筑的楼顶。黄陵这两个字,和祭祖、和拜谒之类的词儿连在一起,人听着挺顺溜,但后面跟着的是矿业,就让人觉得有点儿突兀了。回家后上网一查,才知道黄陵矿业的全名叫作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集煤路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也是陕西省煤炭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它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铁路专用线直通洗煤厂仓下。这里天蓝水碧,花草繁茂,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工业园区。同时,矿区周围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景色宜人,也是游客避暑度假的理想选择,而和著名的圣地黄帝陵,则相距不到29公里……

这么一个地方,真想去看看!

万万没想到的是,时隔不久,就有了走近黄陵矿业的机会。那是4月下旬的一天,一大早,我们一行七八人从建国路省作家协会大院出发,驱车北上,前往坐落在黄陵县店头镇的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风。

天气不错,车窗外艳阳高照,风清气爽;同行的雷涛、陈忠实、王芳闻、叶广芩、朱文杰等,也都是平日里说得来的熟人,但我的心情,却隐隐有一种压抑、一种沉重——要知道,我们今天的所去之处是煤矿,而矿难,又是近一些年来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在黄陵矿业活动的时间,其实只有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两个半天,没有下井,只是在地面参观、座谈。40年前,我在铜川的王石凹煤矿参观时下过井,十几年前,下井参观的地方是铜川的东坡煤矿。这一次,在黄陵矿业的展览馆里,见到了模拟的采煤工作面实景,和我往昔在井下的所见所闻,已经是大不相同了。而地上的景象,则更是让我根本无法和记忆中的煤矿联系起来。店头是一个地处陕北的镇子,其繁华程度,自然无法和大城市附近的镇子相比,但走进矿区,无论是建筑、绿化、环境卫生,抑或人们的谈吐、举止、衣着,都已经和我在西安的所见所闻没有多大区别。忽然又想起深藏在脑海深处的那种矿区的破败、肮脏景象,遂禁不住地要发出沧海桑田之叹了!

当然,我最关心的,还是在井下辛勤劳作的矿工兄弟的生存状况和安全保障。

矿难,是一种古今中外都有发生的不幸事件。记得《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有一次古代的矿难:西汉时,一个叫窦广国的人在宜阳的煤矿挖煤。一天,天晚了,又寒冷,窦广国等100多名挖煤工人,只好蜷缩在黑黝黝的煤井里过夜,因为那里毕竟暖和一些。夜半时分,煤井突然冒顶,除窦广国外,其余的100多名矿工全被活活压死……

然而,就是在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的古代,人们也还殚精竭虑(同时也是相当有效)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来保障矿工的安全。明人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有言:“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煤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拾取。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看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明白,人比煤重要,所以,挖煤的第一要务,应该是确保矿工的安全。

把话头再拉回到眼下——近一些年来中国大陆矿难频发,每年罹难的矿工兄弟数以千计,无论是死亡矿工总数还是每生产百万吨煤的死亡矿工人数,均高居全世界第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某些对矿工的生命安全负有责任的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没有把矿工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前不久发生在山西王家岭的矿难,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实,一百年前,美国也有过矿难高发期。资料表明,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矿工每年有近百分之六葬身井下,还有近百分之六的矿工终身残疾。仅在190712月份,美国死於矿难的人数就超过三千,这个月份被作为美国社会发展的耻辱而载入入史册

但美国人的值得尊敬之处在于知耻而后勇。1907年12月以后,经过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在法律的有效监管、安全法规的特别严格、建立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为矿工说话等方面,美国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另外,美国煤矿的采煤自动化技术水平之高超和安全投入之巨大,也让人羡慕。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面对矿工的强制性安全培训非常普及,矿工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也很强,这就使得美国煤矿安全的终极监督权,是牢牢掌握在一线工人手里,而不是被矿主或某个上级主管部门控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煤矿成为目前美国最安全的行业之一;还有一个让中国人不能不惭愧的数据必须强调一下:美国每年的煤产量和中国差不多,而矿工死亡人数,仅仅是中国的百分之一。

美国煤矿的极低死亡率所展示的,是那种以人为本的崇高精神;而不胜欣慰的是,在黄陵矿业的短短两天,这种崇高精神的被高度重视和极生动显现,也一次又一次地令我动容。比如,在一间整洁明亮、设施齐全的矿工休息室里,墙壁上张贴的、桌子玻璃板下放置的,都是矿工的全家福照片和矿工妻子儿女的殷切嘱咐话语。听说,每次下井前,矿工都要在这里进行安全宣誓,面对着他们深爱也深爱着他们的或柔弱、或幼小的亲人的面容和嘱咐……

返回西安的路上,我们还拜谒了黄帝陵。面对先祖的衣冠冢,我深深鞠躬,心中暗暗祝福,为那些我深爱也深爱着我的人,也为黄陵矿业的矿工兄弟和全中国的矿工兄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