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岭的路
(2010-01-07 19:39:52)
标签:
杂谈 |
本文发表于2010年1月7日《西部网评论频道》
穿越秦岭的路
商子雍
看8集电视专题片《大秦岭》,最让我陶醉的,是镜头里反映出来的山水美景,最让我感慨的,是作品中再现的历史故事,而最让我油然而生敬意的,则是通过电视荧光屏出现在眼前的那一条条穿越秦岭的路、和修建了这些道路的筑路人。
很早很早以前,当地壳之下、地心之中那种无法言状的巨大能量,使得秦岭在地球上骤然跃起、横空出世之时,山上并没有路。路的出现是在人的出现以后。最初的人,囿于认知水平的低下,对秦岭给予他们的荫庇也许并不十分清楚,但感受秦岭在他们行走时所造成的阻障,却真切而深刻。或为取得猎物,或为采集果实,生活在秦岭山上山下的人,都需要奔走乃至跋涉,一串一串的足迹,或深或浅地刻印在秦岭的土地上。所以,秦岭里的第一条路以及这条路以后的很多条路,应该不是修出来、而是走出来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有意识地修建穿越秦岭的路,那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的事了。固然,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这些人和那些人、这一地和那一地的交流,不像现代社会那样迫切、那样紧要、那样须臾不可离缺,也因此,才有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对当时人们生活形态的描绘。不过,既然是社会,就少不了交流,老百姓寻求温饱需要出门奔走,统治者拓展疆土经常率军征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路;修建道路,遂成为谋生存、图发展的必须功课。
就拿在《大秦岭》中被浓墨重彩渲染的褒斜道来说吧,这条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长200多公里的山谷,早在夏朝时就有小路相通,到秦代,相国范睢耗时十余年,在褒斜山谷中修建了栈道,史书上描述道:“褒斜之道,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楚汉相争之时,出自战略需要,刘邦一把火烧掉了褒斜栈道,到汉武帝以后又重新修整,使之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史书记录说:“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
几千年的岁月流逝,使得当年辉煌一时的褒斜栈道,只剩下一些遗迹供后人瞻仰。但如今每去汉中,我都会面对着这些遗迹流连忘返。司马迁曾慨叹:“秦岭,天下之大阻也!”李白也言蜀道之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但是,就是在这样一座秦岭的面前,我们的先辈在铺路修桥上所表现出来的大勇气和大智慧,至今还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我们,促使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当然,毋庸讳言的是,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会对原生态的大自然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修建穿越秦岭的公路、铁路,已经不是什么难题;新的难题是,如何在修建道路的同时,也保护好秦岭的满山葱茏,保护好这座荫庇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陕西人的“父亲山”。我们有解决这个难题的勇气和智慧吗?
一段时间,很爱听歌手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有时自己也唱。这一次看《大秦岭》,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首歌里的精彩词句:“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赞叹!”于是,古往今来一条一条穿越秦岭的道路,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代一代为修建这些道路殚精竭虑、出力流汗的筑路人,也在我脑海中浮现。我想对他们说的是:秦岭是一本厚重的大书,而你们的劳作,就是在这本大书里,写下一行、又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