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雁塔的“神合”

(2008-07-05 06:28:57)
标签:

文化

本文发表于2008年7月11日《西部网“人在西安”系列》、2008年第9期《西部大开发》杂志、2009年8月26日《西安晚报》

小雁塔的“神合”

——“人在西安”之一

商子雍

 

    7月1日下午,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是CCTV的奥运频道为配合圣火传递,要拍一点儿介绍西安名胜的片子,请我去当嘉宾。作为西安市民,对宣传西安的活儿,当然责无旁贷,何况又不用怎么格外准备。于是约定第二天下午两点半开始干活儿,争取6点以前收工,拍摄地点依次是小雁塔、碑林、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

    2日下午,我和CCTV的两位记者,还有配合他们工作的西安市体育局干部小鲁,准时在小雁塔北门口会合。小鲁亮出介绍信,一行4人顺利入内,寒暄几句以后,赶忙询问让我说什么,答复是要说点儿“与小雁塔相关的有意思的事儿”。一座国内罕见(还很可能是仅存)的唐代砖塔,一个女皇武则天命名的千年古刹,一口至今还在每年辞旧迎新之际被郑重敲响的金代铸造的硕大铁钟,一句把“雁塔晨钟在城南”列为长安八景之一的谣谚……在我看来都挺有意思。特别是和荐福寺相通相连、与小雁塔比肩而立的西安博物院,在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材料结构而成的宏伟殿堂里,陈列有一件又一件让人叹为观止的珍贵文物。历史和现实水乳交融,交相辉映,那意思还真是大了去了。我曾经如此概括西安的城市个性:既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小雁塔这个方圆不大的院子里,西安的这种城市个性,居然得到了如此充分的体现,也难怪奥运火炬西安传递的出发地点,要选择在这里了——有意思啊,小雁塔!

    把上述想法向CCTV的两位记者汇报,答复是“不行”。原来人家是给一档有点儿娱乐色彩的节目拍片子,所以就拒绝正襟危坐的“有意思”,而需要剑走偏锋的“有意思”。没办法,给谁干活儿,就得听谁指拨,赶快挖空心思,赶快殚精竭虑,还好,总算想起了一件接近他们要求的事儿——小雁塔的“神合”。

    事情发生在500多年前的明代,西安曾经有过一段地震活跃的非常时期,短短几十年里,小震、大震竟然发生了好几百次,想来当时的西安人,也会因此不胜其烦吧!公元1487年,也就是明成化23年,一次大震降临西安,房倒屋塌自然在所难免,小雁塔也在劫难逃,从上到下,竖着裂开了一条长长的1尺多宽的缝子。

    那个时候的政府里,好像没有设文物局这样的机构,库银中可能也不包括修缮古建筑的钱财;至于荐福寺的和尚,大概是由于那几年香火不怎么旺盛吧,对修缮小雁塔显然也是有心无力,于是,那条1尺多宽的长长的缝子就那么裂着,一裂就是34 年。

    说起来还真是有意思,那种连想都不敢想的蹊跷事儿,有时候还硬是能在天底下、地上头发生。有道是“3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到了公元1521年的明正德16年,大震再次降临西安,别的建筑怎么样咱们不去说它,而小雁塔,则是创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人间奇迹——地动天摇之中,它身上那条34年前被震开的1尺多宽的长长的裂缝,居然又被震得合拢到了一起。小雁塔恢复了昔日风采,如果它是有生命、有思想的话,也许会觉得,那漫长的34 年被撕裂的岁月,好像只是一个从来不曾真正出现过的噩梦……

    神不神?当然神!西安的老百姓,也就理所当然地称小雁塔的这次让人不可思议的裂而复合为“神合”。

   小雁塔的“神合”,当然有某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因素在起作用,但小雁塔的屹立千年,仰仗的却是建塔人的聪明才智。据后人勘测,小雁塔的基础,是一个夯土构成的硕大圆球,这个圆球,能够大大消解地震所产生的破坏力。由此可知,地震中建筑物纷纷垮塌,一怪老天爷不讲理,二也怪自个儿没把房子盖结实。就像这一次汶川地震,那么多的中、小学校舍应声倒地,那么多的花季少年成为冤魂,难道就全是老天爷的错儿?难道就不该追究一下人的责任?

    说到这儿,一位CCTV的记者笑着打断我说:“商老师,到此为止吧,再往下说就没意思了!”是没意思吗?那就到此为止、到此为止吧!

    又及:小雁塔被震裂、以及竟然“神合”的年份,还有两件事中间相隔的年头,在现场拍摄时是以明成化年间、明正德年间、30多年笼统表述,写文章时查了书,才能够钉是钉、铆是铆地准确写出,千万不敢以为商某人竟然有那么好的记性——特此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权高于狗权
后一篇:碑林说“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