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悟分析 |
10月24日公开课文字稿
Regina
反思养育如何促进安全依恋
吴知力:大家好,很荣幸我们邀请到Regina老师来为大家讲这堂公开课,以及11月12日开始的正式课程。Regina老师是反思性养育的创立者,美国反思性养育中心的创始人,她有超过40年与父母、夫妻和家庭工作的经验,她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分析家,同时也是精神科医生,她持续的致力于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发展和福祉,她出版了3本专著,分别是《心脑关系》、《反思性养育的临床观点:牢记孩子的心灵》,以及最近出版的《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我们同时也很荣幸邀请到黄申申老师来担任公开课和正式课程的翻译,申申老师是中英双母语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与治疗硕士,她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演讲嘉宾,并且多次在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担任翻译,现在我把时间交给两位老师。
Regina: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接下来我会在正式课程里面特别会讲到的一些主题,尤其是针对我的那本书《反思性养育》。当时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意识到一点:许多的父母他们都有一种不堪重负、压力非常大,并且非常焦虑的状态。其实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一种心情去写的,我希望我能协助家长变得更加冷静、更加自信,并且享受作为父母的角色。另外我也想协助你作为一个治疗师或者临床工作者,如何去协助家长进行他们的反思性养育。
我在这里想协助大家去平衡两点,第一点是当你过分的重视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比如他们的成绩,而不是更多的去重视你和他们之间关系的动力。其实有非常多的研究证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非常长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超越一切的。所以其实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以在我的书《反思性的养育》里面找到。另外,我也可以分享更多的临床经验,所以在我的社区环境中,进行反思性教育其实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关于孩子和父母之间反思养育的课程。在反思性的社群中心里,其实我们会去培训和协助非常多的父母怎么样运用反思性的养育去面对他们的孩子。虽然我们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或者不同的国家,但是其实我们的父母他们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更多。现在父母和孩子都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父母,他们会感觉到非常的焦虑,这种焦虑是源自于他们想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有一个完美的孩子。由于有经历着这样的压力所以非常多的父母他们都尝试想要去寻找一个非常快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快速解决方案他们其实是忽视了对孩子长期性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孩子目前的一些影响,更多的是对他们未来如何成为一个具备功能性的成人,也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反思性的养育其实是协助父母去降低这样具备伤害性的焦虑感。这里面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完美的父母这回事,而且也有资料证明孩子在得到父母接纳之后会做得更好、变得更好。其实反思性的养育会协助我们如何从解决具体问题这方面的思路往后退一步去认清楚,这样就会提供给父母一个更宽广、更宏观的视觉,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这部分不仅仅是说我们要向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些东西、一些事情,而且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协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使命、自己存在的意义。反思性的养育更多的是鼓励和协助父母怎么样不去控制他们的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模样,在这里我们是需要向父母提供一个平衡,一方面父母可以去和孩子沟通,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并且邀请孩子去做一些什么,但是同时也可以让父母去为孩子提供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并且去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我们可以进入一个反思性思考的时候,其实也是协助自己去建立自己反思性的察觉力的时候,所以反思性的培养可以协助一个人去学习,怎么样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和他人相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他们并不具备这样反思性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从他们反思性的父母养育当中去学会如何建立自己的反思能力。我自己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命名:反思性的生命循环,当你去成为一个反思性的父母,其实它可以协助你去保持一个反思性的关系,并且协助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稳固的亲子关系会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健康发展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他们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有反思性的父母,他们可以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如何成为反思性的人。 这里会呈现出为什么亲子关系是如此重要,因为它是根植于我们人类的基因当中,其实亲子关系影响着和塑造着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事实上孩子是一直在内化他们与自己父母的关系,所以一个孩子当他如何和他的父母建立关系的时候,也是协助他去学习他如何与自己建立关系,并且与他人建立关系。当一个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的评判是苛刻的时候,这个孩子成长、成人之后会变得对自己非常苛刻,也会对他人很苛刻,这一切也是开始于在孩子早期的生活当中,也是被我们称之为依恋的关系当中。亲子依恋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呈现出在孩子早期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亲子关系不仅仅呈现在于母婴关系,也会呈现在之后延续的关系里,比如成年人的关系。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的一些例子,比如一个婴儿会通过哭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痛苦,母亲会通过孩子这样的表达去解读孩子到底想要什么?他的意义是什么?母亲更多想要根据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回应,所以当一个婴儿在啕嚎大哭的时候,其实母亲是需要去搞清楚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他是需要被喂养吗?他是需要被抱着吗?还是他是需要换尿不湿了?当母亲对孩子这一系列行动表达进行回应的时候,她不仅仅是去协助孩子调整自己的一个神经系统,她也是在协助孩子调整他们情感上的一些回应系统。这一系列的举动比如尽量的去理解和解读孩子这一方面的行为表达,并且去对孩子进行回应的时候,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婴儿期的一个回应,这也是对孩子之后一直延续到成人期的一系列回应。
父母都会有不同依恋的模式,今天我会部分的深入分享关于这些不同的依恋模式。当一个孩子跟父母他们的依恋模式是比较健康的时候,他们是处于一个比较平衡有弹性的依恋模式,在PPT的这个页面中,是呈现在蓝格子当中。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其实是相对比较平衡并且是具备弹性的,它的结果也是比较正向积极的,尤其是针对孩子的反应。其实关于忧心忡忡的反馈、依恋模式虽然没有安全型如此平衡,这里面更多的呈现出父母对孩子的反馈是非常非常的持续性,尤其是针对他们情感的反馈,但这样子并不能协助孩子去建立自己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类型的孩子他其实更能呈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但是轻蔑性的父母依恋模式他们对于孩子的情感反馈并不是回应得非常的强烈但同时他们可以协助孩子更好的去建立自己的独立性。所以当这些父母有不同的依恋模式时他们更多的是尽量去平衡一个孩子多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孩子可能会有一个需求是怎么靠近父母,有一种亲密的感觉,但同时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自律性和自主性,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如何去平衡使用不同的依恋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作为我们临床工作者的角色,我们更多的是协助父母去发现自己的强项在哪里,假如父母的强项是在情感的回应这部分,我们去协助他们加强这部分的同时,也去协助他们进一步加强孩子的独立性。因此我一直会强调我们是从父母自己本身具备的积极、正面的强项的地方进行切入。有一些父母他们的依恋模式其实让人非常担忧,他们自己本身是经历着一些让人担忧的依恋模式,而他们容易进入一个极端的状态,失去了平衡,而且非常非常激动,这样的依恋模式更多的是涉及到父母自己本身早期的一些创伤,但是这些父母并没有对自己早期创伤进行任何工作。所以当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与这种类型的父母进行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协助他们怎么样如何更好的了解、理解他们的孩子,我们更多需要去协助他们对自己早期的创伤进行一种认知,并且进行处理与工作,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协助这些父母去进一步看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现实场景是怎么样的,在我们的协助下这些父母可以更好的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现实世界。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其中一个来访者自己是一个父亲,然而在他早期的生活中,他自己的父亲抛弃了整个家庭,离他而去,这是在他婴儿期所发生的一个创伤。这位父亲自己有一个孩子可是他完全没有办法去承受、耐受孩子对他的愤怒,假设他的孩子因为某些事情对他产生强烈的愤怒感时,这个父亲也会变得非常愤怒,他甚至会质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要这么愤怒啊?在我小的时候我连父亲都没有,他没有资格去变得如此愤怒!”所以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们不可以直接的对这个父亲进行安慰,跟他说:“孩子生气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孩子有愤怒感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向这个父亲进行一定的同理心,去同情和理解他所身处的场景。我们管我们的方式叫反思性的养育,因为反思性是在养育部分承担最主要的角色。
接下来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反思性,可能同学们你们会看到有非常多关于这方面的词汇,但是我想表达的是非常多的词汇可能自己用词的方式不太一样,但是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有一些人可能会管它叫心智化(Mentalization),有些人会管它叫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会管它叫反思性能力,所以在这里它们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个人会管它叫反思性的能力,因为这样更容易理解。反思性的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是在我们的心智当中一早是有一定设置的,它会协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我们的心理状态,比如我们的感受、体验。所以其实反思性的部分、能力去协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任何的行为当中或者背后,都有一个原因去支撑他的执行,比如他有一种愿望、感觉、思想。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拒绝进食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孩子要拒绝进食?是因为他不喜欢吃这种食物?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他其实是针对母亲经常工作不在家的状态而感到非常愤怒。如果具备一个反思性能力会协助我们从两方面去理解问题,第一方面是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些行为去理解孩子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另外一方面是父母也可以通过反思的能力去理解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如何的,比如用我们刚刚孩子拒绝进食的例子,当孩子拒绝进食的时候,可能母亲会感觉到非常的愤怒,因为她觉得自己被侮辱了。所以我这里想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你可以看到行为,但是你没有办法去看到隐藏在行为以下的一些议题。当然,有时候可能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它也未必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看到隐藏在这些行为以下的一些心理状态,因此作为反思性的父母,我们必须要保持一个开放与开明的态度,允许各方面可能性的进入。当然一开始母亲可能会因为孩子拒绝她提供的食物而感觉到受伤,她甚至会因为这种受伤的感觉而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愤怒感,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她也许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思考模式,就是能感觉到孩子是被忽视的,也许孩子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表达他想我了。
这是我们为父母提供的一些资料,在这个图片里你能看到孩子和父母脑袋上都有一个大气泡,每当父母和孩子进入一个场景的时候,孩子呈现出特定的一些行为、举动我们就会把这个资料递给父母,让他们去思考你们觉得孩子的脑袋里正想着什么?正琢磨着什么呢?我们也进一步的去鼓励父母去对自己的思想、感受或者想法进行反思,也就是在他们的脑海里面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我有一个来访者,她是一个母亲,她当时准备叫她的儿子去吃饭,她儿子正在和朋友打电话,她儿子非常无力的跟她说:“你别来烦我,你走开啦。”当时这个母亲的反应是非常非常愤怒的,她甚至觉得天啊,我的儿子他实在是太懒惰了,他太没有礼貌了。因此在我们的反思小组中她分享了这样一个事件,其他在小组当中的父母向她提供了可以不同思考这个问题的思路,当母亲对大家的建议进入深入思考时,她慢慢意识到一个可能性:有可能儿子正在跟自己最好的朋友在进行沟通,也许他正在分享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她去敲儿子的门,邀请他去吃饭的时候,孩子变得非常急躁和冲动,所以在这里面这样的无力反馈也是所有青少年普遍的现象。因此她重新回到了儿子面前,向儿子道歉:“对不起,刚刚好像我自己也有点冲动了,我并不想如此愤怒,我想向你道歉。”然后她的儿子也对她进行了道歉:“妈妈,对不起,我刚刚说你是愚蠢的,我感觉到非常抱歉。”其实孩子跟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都是有一个共性就是我们都希望自己是被理解的,而孩子他们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具备一种协作的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被理解然后去慢慢的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去完成自己的意义和使命。所以当我们去鼓励我们所要面对的父母进行一种反思性的思考时,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与这些父母一起进行一些反思性的思考,作为临床工作者来讲也许我们有一个习惯是我们很快的跳入到一个总结里面去理解、去解读为什么我们的来访者去进行他们一系列的一些行为表现。因此当我们跟这些父母进行反思性的思考时,我们是鼓励他们用一些比较开放、开明的语言,比如:“我很好奇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去做你的功课?我想知道你为什么现在会处于这样的状态?” 而不是进入一种质问型的提问方式:“为什么你到现在还不去做这个事情!”所以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的时候,其实我们也需要用一些好奇的言语去进一步发掘我们所面对的父母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比如: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类型的语句。所以其实作为临床工作者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有一些内部的情感会被我们的来访者,来访者的父母所引发起来,比如当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愤怒的父母/来访者,我们自己本来儿童时的一些情感会马上被勾引起来,比如他会让我们联想起非常愤怒的父亲/哥哥/弟弟,当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父母/来访者能勾引起或者引发起我们内心情感什么样的回应。
让我认真的解释一下这一系列是怎么运行的,在我们大脑当中有一定的回路,它们是怎么样去执行关于反思性的思考和能力。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反思能力是在我们意识以外的场景中运行起来,当我们去见到他人有某些举动或者某些行为的时候,我们会很快地对他们的行为、举动做一个总结或理解去让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往往我们对他人的回应都是基于我们自己本来的假设而不是真正的去理解对方到底经历了什么,所以当某一个人有某一种举动的时候,他更多引发起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些情感,而我们自己的反应更多的是针对我们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对方到底在经历着什么。因此有许多的误解、争议和冲突都会因此而发生,这里面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而是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在我们自己都没有任何察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往往我们的回应都是针对我们自己对自己情感的回应而不是针对他人对情感的回应。即使反思能力像我之前说到它是一个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一个设置和系统,但是很有趣的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因为这样的反思能力其实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的,而我们需要去协助这些父母慢慢地放慢脚步去注意当下,因为它需要努力让这一切变得有意识。假设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当他们的孩子在闹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想要去回应这个孩子时,这个时刻我们往往会鼓励家长去放慢自己,需要去更关注和注意为什么孩子一直在重复地进行这样的行为。有这样一个家长,他曾经跟我这样分享:他说我的孩子每次当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他总是会破坏我们出去的家庭聚会。当他们在出外游玩的时候,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他们交谈得非常开心,但是这个孩子总能找到一些事情去抱怨、去埋怨,这个时候母亲其实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懂得感恩,因此她通过把孩子带走,离开这样的场景而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惩罚。我们其实需要协助这个父母去理解的一点是,在这个孩子他的情感世界里面/他的心里一定是经历了一些什么让他有这样的举动,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了解在孩子的情感世界中所发生的为什么。作为临床工作者的你来说,要鼓励家长去放慢自己的脚步,放缓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去协助他们思考不同的可能性,而这里面反思的心智和反思的能力就是让一个人能够意识到,所有的事情都有不同的可能性。而我们经常也会鼓励父母去鼓励他们的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当一个孩子是不断的呐喊、敲打或者不断哭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去鼓励父母问孩子:“你怎么啦?到底是什么让你感觉到如此不开心?”其实有非常多的父母,他们是不心甘情愿的去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因为许多父母会认为,他们主动去问孩子的感受和体验,仿佛是在对孩子让步。但非常多的研究证明:当我们去问孩子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时,孩子可以立马地进入到一个比较安静、冷静的状态,因为他们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可以得到一定的表达。大脑其实可以通过用语言形容一个感知的过程来协助孩子进入到一个相对冷静的状态。所以父母是可以允许孩子对于他们一些无理的行为进行一些情感上的解释,但是同时父母也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和限制,比如当一个孩子感觉到非常生气,也许他已经和父母去分享了自己生气和不满的一个情感原因,但是假设他还是依然把一些盘子或刀叉乱扔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他这样的行为做一定的限制。
我们知道反思的功能其实是直线上升的,从非常低的程度到非常高的程度,当然我们可以从1-10去评估反思功能,但是许多的家长其实他们只需要达到5。大部分的人,比如起码有2/3的人都会有非常好的反思功能,但是当他们处于一种压力状态的时候,反思功能就被我们抛诸脑后了,当我们压力越来越高,我们的反思功能会变得越来越低。当一个孩子在经历着非常大的压力的时候,他的生理状况会进入一种到底是逃离还是去进攻的状态,这个时候其实孩子是需要父母去协助他们调整他们自己的压力程度,让他们回到正常值。当我们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也就是让父母去协助孩子不断的舒缓和调整自己压力程度的时候,孩子慢慢地也会建立起这样的系统。所以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们更多的需要协助父母去理解一点就是他们自己本来已经遭受非常大的压力的时候,而孩子也是在经历着压力的,他们无法更好的协助孩子去调整自己的压力。当一个孩子可能因为自己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比如他们的功课比较多而进入一种高压力状态的时候,但这个时候假如他的父母看到孩子没有认真做功课而进入另一种压力的时候,父母是无法去协助孩子去面对他们所面对的压力,因为父母是无法去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压力。所以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们需要去协助我们的父母了解的一点就是慢下来、关注、注意到孩子一些压力的细节,甚至有时候不回应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也许你要回应也是一种有效的回应,也就是进一步的跟孩子澄清他所经历的状态,甚至为自己的一些反馈进行道歉。所以在这里其实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们也需要非常关注我们自己的压力程度到底是在哪里。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往往会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想要去控制这些来见我们的父母,甚至是向他们提供所有的答案,但是往往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我们需要退后一步去感受自己的压力程度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像我们在飞机上面一样,当我们遇到一些紧急的情况,我们需要先为自己带上氧气罩,然后才为他人带上氧气罩,这里面就是对自己压力的关注。
另外一方面一个比较常见的反思功能的损害就是涉及到一些没有被处理好的创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家长、父母是没有很好的去处理自己前期所经历的一些创伤,所以当孩子的一些举动/行为出现的时候,这些父母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自己的创伤被激发起来,而他们自己情感的反馈与回应更类似他们当时所经历创伤的一些情感反馈和反应。所以当我们想要去协助我们的来访者,我们面对的父母去与自己的创伤进行一种连接/处理,我们必须去营造一个绝对安全、接受和涵容的空间去促使这些父母更放心、安全的去分享和接触自己未处理的创伤。当这些父母尚未好好去处理自己创伤的时候他们的反馈可能是会非常的强烈,比如当一个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举动他会觉得这个孩子对他们的创伤就会引发起他们过往所经历的一些创伤的体验和反馈,甚至他也会觉得你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也是想要去伤害他们,因此提高自己的敏感度、自己的察觉力,向他们提供一个绝对安全、开放的空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会跟大家进一步分享你将会接受一些临床的概念和技巧,尤其是针对你和你的来访者进行工作的时候。第一个我想分享的是关于正念与心智化的区别,正念我相信大部分的同学可能都会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你做瑜伽练习的时候,或者是在执行关于佛教冥想的时候,正念会协助你怎么样让自己的心智/思想慢慢地冷静下来、平静下来而且在这里面涉及了一个不带评判的理解和共情,正念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协助你去让自己冷静下来。正念更多的是倾向于把一个人带到一个当下也就是让你聚焦于你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可是心智化有一点点不同的地方是它不仅仅把你带入当下,它不仅仅把你带入到自己的心智,一个心理的状态,他更多的是涉及到他人,他人的心智状态/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他们当下的状况是怎么样的,让两个不同的心智相遇。有时候其实在心智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要注重当下,我们也许还要把过去、当下和未来融合在一个点上。我有这样一个来访者她的女儿其实是经历着非常严重的情绪化的问题,而这个来访者对于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在她身上学到很多关于反思性养育的部分。这个来访者当时对于女儿这种情绪化的攻击,她会觉得我的女儿不爱我,她会觉得她自己被女儿攻击了,所以其实这个母亲她在过往的经历当中,她自己的父母对她进行非常多的攻击,尤其是言语上的攻击让她感觉自己是非常糟糕的人,所以当她的女儿向她倾泻自己情绪化的攻击和反应的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母亲。但是对我来讲我没有办法很直截了当的把我的想法与她分享,因为她会跟我讲:“你其实就是在帮我女儿,你根本就不是站在我这边。”当然我是鼓励大家,包括我自己从一个更正向的切入点和这样的父母进行交流,每一次当她的女儿进入到情绪化的状态时,这位母亲往往会对着她的孩子大喊大叫,并且呐喊的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去吵闹,你不能有这样的举动,如果你再继续这样子下去你不会有朋友,你也不会找到工作。”然而我对这个母亲的交流方式是我会安静的问她:为什么你对你女儿这样的状态会感觉到如此的生气呢?母亲回答我:“如果我女儿继续是这样子,有这样子一系列的行为和反馈,根本就不会有人喜欢她,她会变得非常糟糕,她是一个非常不受人待见的人。”这个时候我对这个母亲的反馈说:“哦,听起来其实你是想尽全力的去保护你的女儿,你希望你的女儿做得越来越好,并且你想要去教育/教导她怎么样去做人,这一点其实我能感觉到你是非常想要去保护你的女儿。”当我去对这个母亲进行这样的反馈时,这个母亲对我说:“是的,你终于能理解我为什么对我的孩子会如此愤怒了。”因为当孩子让这个母亲感觉到她自己是最糟糕的母亲的同时,其实这个母亲是非常爱她的女儿的,当我找到一个积极正向的方面去作为一个切入点的时候,这个母亲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这里面也是治疗过程真正的开始,因为这个母亲所经历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是多层面的,而我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最积极、最正向的一个方面和她工作。所以在接下来其实有两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就是共情,共情的意思就是去感知他人的感觉,例如我用刚才的例子解说是我需要去先感知、感觉这个母亲想要保护自己孩子的欲望,接下来就是一个认可的能力,认可的能力和共情的能力是有区别的,认可不需要你去共情,你甚至是不需要去感受他人的感觉是怎么样,但是你必须要对为什么进行理解,也就是你不需要去认同或者认可对方的做法,可是你必须要去理解和了解为什么对方有这样的行为举动。
我们接下来会开始进行一些反思练习,我们先看看右上角这个小女孩的照片,我现在邀请你去观察一下这个孩子正在做什么呢?她的眼睛全部挤在一起了,她的嘴也扭在一起了,有一些眼泪从她的眼睛里面挤出来。刚刚我所形容的这一切是一个外在的行为,但是当我去邀请你进行一个反思的练习时,我会邀请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个孩子有这样一个外在行为?他到底在经历什么?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是没有办法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一些状态/需求,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经验,去多方面了解一些可能性,有可能这个孩子感觉非常的孤独,或者她想要更多的关注,也许她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或者她感觉到害怕,但是对于我们来讲这些可能性都是有可能的。而我们需要不断的去练习的就是在这个行为以下所隐藏的一些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比如我们再看一下左下角有个小男孩,他的嘴是张大了,他的两个拳头是握紧的,我们有可能会假设他潜在的一个感觉和体验是愤怒的,当然我们不能够把我们的假设作为一个真实的唯一,这个孩子虽然看起来是非常愤怒的,但是他潜在背后的原因有可能是他感觉到非常的害怕,所以他需要通过看起来非常愤怒去表达和保护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协助父母去发掘在行为之中不同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其实我们也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很快地为某一个行为下一个定义/总结,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是需要非常努力地/有察觉力的去抵抗这样的冲动(做总结的冲动)。我们自己本身也要保持一个非常开明与开放的态度,与父母同时去思考到底这个孩子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什么,对这一切的为什么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对于有一些比较死板的父母,当他们面对孩子一系列的行为,他们一口就咬定这个孩子要不然就是非常的懒惰,要不然就是他们非常的不在意父母,他们对父母不尊重这一系列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是卡在了自己的假设当中,所以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当我们面对这些死板型的父母时,我们需要协助他去打开自己的思维,保持一个开明的态度,允许各种可能性的建议。我在这里面和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在我的社群里面我们是怎么样运营这样一个父母的反思性小组,这是一个针对父母的反思小组大概持续12周,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是会有6-10个父母成员,在这里面我们有2个已经完成训练的联合带领者,其实在每一周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比如一周是关于情绪管理,另一周是关于调整压力,或者是关于玩耍的一系列的主题。在这里面我们也会培训一些心理健康工作者去带领这样的团体,其实在去年5月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在协助培训来自中国的健康工作者/临床工作者,除了针对关于心智这方面的反思能力之外,其实我们也是有10个不同的指导原则去协助父母更好的去反思自己一些养育的行为,协助他们去减少、减低自己的压力。
第一个我想分享的指导原则是关于抱持感受,坚持底线。这一方面我们是需要对孩子的一些情感进行一些回应和反馈,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好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从而为孩子的感受留出一些空间,并且帮助他们去调整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我们也是需要去协助这些父母去坚持他们的底线,也就是我们去协助父母怎么样去教育他们的孩子:自己的底线和限制是什么,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一些情感——在这方面我们一直是处于两个不同的张力,抱持他们的感受,同时也是通过不同的限制、坚持一定的底线。作为临床工作者其实我们也是会有一些技巧可以分享给你,让你怎么样去协助孩子调解自己和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第一步你可以做的就是标签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我能感觉到你非常伤心,我能感觉到你非常愤怒,我们也会知道其实大脑是有这样一个功能:当我们能够对我们情感的反应进行言语化的标签时,其实可以协助我们的大脑进入一个比较冷静的状态。当我们不能够为孩子的感受留出更多空间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慢慢的会被隐藏起来但这不代表它随后不会被散发出来,往往在他们成长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他们会有一些破坏性的举动,比如他们会吸毒,他们不愿意上课甚至他们会进入一个绝对抑郁的状态,当孩子不能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有足够的空间被分享并且被理解,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压下去隐藏起来然后在之后的日子里再散发出来。还有另外一方面的技巧我们可以运用的是我们通过说故事的一种形式去协助孩子更好的表达他们的感受,我们当时面对了一个生重病的母亲,她生病了生了非常长的时间甚至是到数月,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是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任何协助,更不用说养育的这部分。这个母亲因为自己的重病而无法对孩子进行照顾而感到非常内疚,这个孩子变得非常非常多的要求,他总是向母亲提出不同类型的要求,这个时候由于这种内疚感母亲在进行不断的让步,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她就会让步并且给予,当母亲意识到不断的让步其实对孩子的养育并没有任何帮助的时候,她是非常想停止这样让步的举动,所以我们反思性小组尽力地去协助她怎么样停止这样让步的行为。所以在小组当中我们协助这个母亲怎么样去说出她自己的故事,因此这个母亲尝试的去跟她的女儿进行交流,她跟她女儿说:“当我生病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被我忽视了,你必然是非常想念我的。你可能想从我这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注意力,当然你也表达出来了,因为通过你不断向我提要求的举动,你表达出你需要我的关注。”这个时候她女儿的反馈是把眼睛睁得非常大,仿佛在跟妈妈说:妈妈你终于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了,你终于理解我要表达什么了。这个时候母亲会跟她的女儿说:“你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吗?尤其是当你觉得我忽视了你。”这个时候母亲其实是在不断地去邀请/要求她的女儿去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
另外还有一个指导原则就是我们总会有超过一种方式,因为唯一正确的养育形式是不存在的,我们总是有不止一种视角。作为临床工作者你必须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当父母来见你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从你这里得到一些答案,他们总会去问你:我需要做一些什么去修正整个状态,去处理这样的状态呢?但是我想提醒大家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你必须要学会怎么样抵抗这样的欲望和冲动去为这些家长去提供一些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因为我们总是想呈现出我们是非常想要去照顾他们,我们是非常聪明。当你向这些父母去提供一个快速解决方案的时候,其实是剥削了父母怎么样去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以及通过学习这些能力而对自己建立起更多的信任感。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这么着急的去向父母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时,也会让父母在孩子面临问题时,父母快速的去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并没有向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去发展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当孩子遇到在功课上的问题,我们作为父母会很容易介入当中,向他们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时候孩子去建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也就被剥削了。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们没有办法24小时都陪伴着这些父母,我们没有办法可以长期持续的为这些父母提供一些快速的解决方案,所以正如他们这些父母针对他们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他们必须去培养孩子怎么样去解决问题的一些思维能力,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能力,并且对这些能力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当孩子自己独立的在生活与生存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接下来也就是我想今天最后分享的一个指导原则是我们要接受一些模糊性,一些不确定性,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有许多的事情是模棱两可,也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就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你的孩子会跟你讲今天在学校没有人跟我聊天,老师也对我也不好。我们必须要接受一点的是在那一刻我们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去教育给我们的孩子,这种对于人生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或者未知性,有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些我们自己不确定或者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总是很快的跳进去,然后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案或者假设,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对这样的情景进行总结的时候,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接下来我想用最后一个临床案例来总结,结束我今天的对话。有一个13岁的女孩她拒绝上学,她的父母感觉到非常挫败,拉扯了自己的头发,完全没有办法,他们曾经想要去吼过她,也想过惩罚她,甚至想要贿赂她,他们尝试了非常多的方式,但是对于她上学的事情他们完全控制不了。他们感觉到非常害怕,而且也非常愤怒,但是在我们的小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家庭,这对父母他们控制欲非常强,他们方方面面都在控制这个孩子与家庭生活。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场景,因为父母对于这个孩子是不断的施压,因为他们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成绩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也许这个孩子感觉到自己备受控制,她甚至是作为一个人会觉得自己不被关注、不被在意,父母只是在意她在学校的表现和她的成绩。但是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个父母通过去控制他的孩子,去不断推进他的孩子在学校得到更好的成绩,是一种爱的体现,因为这对父母坚信,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这里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会建议一个小小的技巧就是我们去进一步了解这样类型的父母,他们是从哪里学习到了这样的养育方式,也就是通过不断的去要求孩子、去控制孩子、去推进孩子学校的表现去表达爱。往往你得到的反馈是其实他们自己本身生长的经验和场景也是这样的,他们从小到大也是被控制、推动之下而长大的。这个时候我非常建议你保持一定的耐心,放慢脚步,而且去发挥你对父母的同理心,协助这种类型的父母慢慢去感受,当他们小时候被自己的父母这样对待时,他们的感觉和感受体验是如何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只能分享到这里,但是我希望你可以通过我的分享,能感受到接下来的课程大概的氛围、感觉和内容是什么。
吴知力:好的,非常感谢Regina对反思性养育以及如何帮助父母实现反思性养育的总体介绍,我们很期待在正式的课程里老师会从10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的探讨这2个主题:如何帮助父母实现反思性养育和反思性养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它的那些细节,也非常感谢申申老师专业的工作,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