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组伴侣 |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中的应用
关键词
1
巴林特小组的历史与现状
1.1 什么是巴林特小组
1954年, Michael
Balint写了第一篇关于如何培训全科医生理解精神分析的报告,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题为“对全科医生培训心理治疗”。三年后,巴林特发表了其经典著作《医生,病人及疾病》,在这本书里,Michael
Balint介绍了“医生药物”的概念,意思是,病人不仅对药物本身有反应,而且对于医生这个人、医生多带来的氛围也有反应,以及医患的交流对彼此的意义。随后几十年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这种精神分析思考的训练方法被称为巴林特小组。
巴林特小组是在一名精神分析师的引导下,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运用小组的动力理解医患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来讨论案例,使医生有机会有新的观点和认识到潜意识中的影响。这种新的观点会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人和自己,并给出好的合适的治疗过程。
1.2
巴林特小组的历史及发展
巴林特小组最初是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由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Michael Balint和社会工作者Enid
Albu于1949年到1954年期间发展出“巴林特小组”概念。1950年,第一个巴林特小组在英国塔维斯托克医院成立后,欧洲很多国家受到巴林特理念的影响,相继建立了巴林特小组和巴林特协会。该方法推广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国际认可,国际巴林特联合会在1975年成立。目前,巴林特团体在许多国家运行,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在德国,巴林特小组的概念在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的训练中,以及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内科医生组成的“基本心身症护理”的训练中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于2003年由德国专家引进中国,首先在综合性医院的培训中得到了应用,同济大学附属医院最早开展巴林特小组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日益严重,巴林特小组迅速在中国扩大影响,很多医院纷纷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但基本还只停留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1.3
应用效果
巴林特小组已经超越了它原先仅仅作为医生团体的简单形式,影响了医学、心理学、婚姻家庭咨询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助人的职业群体,如今巴林特团体在专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社会工作者、护士、职业培训师、理疗师、牧灵工作者、法官、作家等行业中发挥作用。中国社会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巴林特小组独特的工作模式观照了彼此的心灵世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己和更好地共情工作对象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巴林特小组进行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巴林特小组应用于高校的意义
2.1 巴林特小组应用于高校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如今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大学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仅仅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很难让学生信服和接受。通常情况下,教师了解学生的状态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多用教育管理的视角,同时教师并没有机会受到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因此很难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有真正的情感交流,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会导致工作停留在表面。另外,在和学生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教师会卷入自己的情感。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教师对学生问题的评估和处理受自己生活事件和情绪的影响,当教师压力大的时候,会夸大学生的问题,处理方式更倾向于急躁和严厉。学生也许会不满或者感觉到不公平,因此他们内心并不遵从。学生的这种感觉也影响到教师,由于工作无力,没有效果,教师也对自己不满,并感觉到焦虑。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大、知识更新快、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师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职业压力。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教师是一个具有高压力的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十五个行业工作倦怠指数,高校教师位居第三。这种状态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如何使促进教师对学生有教育、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视角的理解,创建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并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应用巴林特方法是一种新的模式。巴林特小组提供了一种精神分析训练的思路,让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和体验性的方式体会到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从而将自己的移情从学生的移情中抽取出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学生,用专业的方式去倾听学生,激发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提升教学和师生关系的质量,另一方面,改善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2.2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应用中的功能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适应用于学生工作、教学和心理咨询方面。它的应用功能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潜意识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活跃着,不仅仅是学生。所以有更多需要教师去获悉和挑战的东西。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会移情他的正性的,负性的思想、感情、希望和愿望。教师应该知道,但不要求表示出来。其功能具体体现为:
(1)加强师生关系。识别教师本身对学生的感受,更加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2)提高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提高应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敏感度和技巧。(3)更容易解决有关学生工作中的困境和问题。(4)学习敏锐地倾听。(5)帮助教师发现新的视角和盲点,发展更加分析性的思维。(6)帮助教师释放内心的负性情绪,缓解职业压力,预防职业耗竭。(7)增加教师自我反思联想的能力,促使自己学习新的知识。(8)学习对同事的困难以温柔支持的方式去聆听和反应。(9)可能对教师自身的人格产生轻微但重要的改变。
3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的具体应用
3.1 巴林特小组应用的原则
(1)巴林特小组要求是一个封闭性小组、规律会面。(2)小组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不告诉教师该如何解决困境,它的目标是给呈报者及每个成员提供一个反思空间,去探索意义。(3)提供安全的环境。包括保密、不接听电话、不迟到不中途离开等。(4)每一个案例讨论都要规定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5)不记录笔记。
3.2
巴林特小组的操作程序
一个巴林特小组有8到12个成员,成员坐在同样的椅子上围成一圈。组长通常是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分析师,有巴林特团体和精神动力性团体的经验。每次团体活动一般持续1到2小时之间,讨论2个案例,每个案例持续约45分钟,新案例时间略长。
具体流程及要点:(1)组长介绍规则和界限。(2)组长问:谁愿意讲述一段师生关系?(3)一个成员通过记忆,简短地陈述关于师生关系的故事。小组倾听,不打断。(4)小组成员提问。为保护呈报者,组员对不清楚的信息,只允许提事实性问题,呈报者一一回答。(5)领导者让呈报者移出圈外。(6)组员开始讨论案例,探索师生关系,想象作为其中一方或双方分别是怎样的感受,组长将讨论保持在以师生关系为中心。(7)组长邀请呈报者重归小组,但不接受接续询问,呈报者可以反馈也可以不反馈自己的反应。(8)领导者按预定的时间结束讨论,不要总结。
3.3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1)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确保呈报者和小组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谨慎地设置框架,设立必要的规则和边界,保持小组的稳定性,保护呈报者和成员不被盘问和批评,尊重所有人的观点,提供所有人发言的机会,避免深入的个人心理探究,不承担治疗师或教育者的角色,抵抗去治疗被呈报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华.巴林特小组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57-458.
[2]
王艳萍.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
[3] 徐萍萍,王艳萍.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
巴林特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建平.巴林特小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
[5] 刘文娟,叶尘宇等.综合医院医师巴林特小组案例的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