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临床技能拓展
本文摘自《成为精神分析师》著/林涛
本项目已经列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出版计划
精神分析是与潜意识沟通、理解潜意识从而达成心理最深层情感连接的关系。这就决定了精神分析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很多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规则、习惯原本没有问题,但放到精神分析的关系中却可能会干扰我们精神分析的工作,成为精神分析师的见诸行动。
我们先假设一个治疗场景:
例如:一位女病人坐下后,仔细打量了男分析师一眼,然后微笑着说“你今天的衬衫真不错。我特喜欢的那种。能告诉我在哪里买的吗?我给我老公也买一件。”
这个临床情境中,分析师该如何回应呢?按照一般人际关系的规则和习惯,你通常会告诉对方在哪里买的,这是一个礼貌的回应。但在分析的情境中,这个礼貌的回应却可能绕过了探索潜意识的机会。
下面我们看看分析师在分析态度上的差异可能给分析过程带来的影响:
情境一
分析师礼貌地笑笑,然后说:“这件衬衫是在街对面那家百货商场买的。”
病人:“呵呵,你也太不爱惜自己了,怎么能在百货商场买你穿的衬衣呢?我家旁边有家国际名牌店,下次我给你捎一件吧。我给我老公都是买名牌的。”
分析师不好意思地说,“不必,谢谢啦。我是不收病人的礼物的,行规,行规。”
病人微显胜利般地笑着说“不用这么刻板吧,不就一件衬衣吗!没关系,我又不跟别人说。只是想感谢你。你对我帮助很大。告诉我你穿多大尺寸的。”
分析师赶忙推辞,“不用不用,真的不用。谢谢。”
病人:“不告诉我也没关系。我就按我老公的尺寸给你买吧。你俩身材差不多。”
……
在这个互动情境中,分析师按照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则,出于礼貌对病人的问题做出回应,而这个回应却被病人的潜意识利用,一步一步蚕食分析师的角色和功能,实际到最后,早已看不到分析师了。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病人可能在呈现多个需要深入分析的部分,例如,色情移情(与分析师成为夫妻的性幻想)、出于妒忌(envy)将“装模作样”的分析师拉下“神坛”的攻击幻想、阉割幻想以及将这位被病人贬为百货商场出身的分析师变为名牌分析师的幻想,等等。因为分析师只是出于礼貌的回应,而没有分析的态度,结果促成了这些潜意识幻想在分析关系中不断见诸行动、获得满足,而不是被分析。
但是,在访谈一开始,面对病人的提问,直盯着分析师的眼神,等待分析师回应的沉默等等着实会给分析师带来压力,如果分析师知道自己不必像上述例子中出于礼貌地回应病人,那可能怎么回应呢?我们再设想另一个情境看看:
情境二
分析师面对病人等待回答所带来的压力,头脑一片空白,但焦虑让他感觉自己一定要说些什么来缓解这个压力,于是分析师说“根据设置,作为你的分析师,我是不回答你的问题的。”
病人:“嗨,就问问哪买的?这还破坏设置呢。”
分析师:“我主要是分析你的潜意识,咱们是有边界的。”
病人(略带不悦和讽刺):“啊,这么严重啊。你很怕我们之间没有边界吗?”
分析师:“倒不是……”
病人:“那就告诉我一下哪买的不就完了吗?你不回答问题,多耽误我的分析啊。好几分钟都已经过去了。你可真够累的。”
分析师血往脸上涌,气愤加羞耻……
……
在这个情境中,面对病人的提问,分析师感到压力。他不自觉地把自己拉升到了有些严苛的超我位置,对病人的挑战施加管理。这让病人感到被批评和攻击,病人不断“反击”,甚至差点把分析师给反“分析”了,最后病人占领了制高点——苛刻的超我,把分析师逼到了角落里,连批带损,治疗关系陷入僵局。看得出,面对病人的潜意识挑战,“讲道理”也是行不通的。
我们再设想一下有分析态度的情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情境三
面对病人的提问和病人等待回答的沉默,分析师没有马上作答,他在沉默中感受和体会那个时刻,病人和他之间究竟在发生什么。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迎面扑来,似乎整个世界都在等待他的答案,时间都停止了。
过了一会儿,分析师对病人说“今天的访谈是个很特别的开始。你评论了我的衬衫,并且要我告诉你我是在哪里买的衬衫,你好像必须要等到我的回答才能继续我们今天的分析。”
病人:“也不是,就是想给我老公也买一件。”
分析师:“在你心里,这件衬衫把我和你老公联系在了一起。”
病人不好意思笑笑。
分析师:“当你想象你老公穿上和我一样的衬衫时,或许在你心里我们如此相像,以至于你无法分辨哪是我,哪是你的老公。”
沉默。过了一会,病人说“我有时的确幻想着你要是我的老公就好了。”
……
情境四
面对病人的提问和病人等待回答的沉默,分析师感到自己突然成了分析关系中被关注的焦点,心中泛起难以名状的不自在和焦虑。病人的问题和直盯的眼神让分析师有种被侵入的感觉。
分析师:在你谈论我的衬衫并且问我在哪里买的时候,我看到你有些兴奋和放松。
病人在沙发椅上挪动了一下位置,没有说话,但似乎默认了分析师的观察。
稍许,分析师接着说“或许对我的关注和提问让你感觉自己在被观察和分析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了。也许被我观察和分析让你感到很不自在,很担心你无法在我面前保护你内心的边界。”
病人沉默。过了一会儿,病人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
……
在第三和第四个情境中,分析师没有在压力推动下回答问题,而是在感受和体验那个当下正在发生的情绪流动。对分析师而言,无论是外在还是自己内在的过程都是他观察和分析的客体,通过敏锐地觉察和描述那个当下在分析关系中正在浮现的情绪流动,分析师开启了这次访谈分析的过程。
精神分析师宜有分析的态度,即对潜意识抱有好奇、探索和理解的态度,透过分析过程中呈现的各种现象尝试分析和理解其背后的动力学意义。分析的态度需结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否则,有时貌似分析的态度主导的分析行为通向的却可能是自恋的、窥探欲望或操控欲望的满足。分析的态度也包括分析师通常不直接回答病人的问题、对病人的行为不给予评价、中立和节制等等。
在情境一和情境二中,我们没有看到分析师分析的态度。分析师或是按日常关系的习惯回应,或是用超我压制病人,最终都为病人的潜意识所操控,分析的过程为情绪所主导,而不再是分析和理解。情境三和情境四中,我们看到了分析师的分析的态度如何将那个有压力的临床情境最终引向了分析和理解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类似的情境可以无数种,病人呈现潜意识的形式千变万化,抱有分析态度的分析师的回应也会依特定的情境各有不同。情境三和情境四只是在展示如何在分析的态度下开展分析,并非可以复制通用的模板。对病人的理解需要在特定的案例历史、特定的分析关系和特定的临床时刻对病人进行特定的分析。
分析的态度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修炼的方向。分析的态度是有柔韧性的,分析师可能不会永远保持分析的态度;有的时候,精神分析师就像不倒翁,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沿着病人潜意识推拉的力道倒下,出现见诸行动。比如一位在治疗中通常有分析态度的分析师,在投射认同影响下,也可能进入类似情境二的过程,即分析师认同了病人投射的苛刻客体的特征。而分析师的性的反移情也可能使情境一中的分析师见诸行动,在回答问题中失去了分析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分析师还可以归位,重新回到分析师的位置,分析和理解在关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最终形成理解返还给病人。
与分析师的分析的态度相对应的分析师的见诸行动,需要另外做详细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