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移情
(2017-07-19 09:55:10)分类: 职业督导 |
四种移情
老黄
移情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仍然采用弗洛伊德的定义。其实,一百多年来,精神分析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大大地拓展了移情的概念,弗洛伊德的定义早已过时。
一、神经症性移情
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就是病人把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所谓过去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通常就是父母,而且是俄狄浦斯期的父母。这个时期的孩子先后经历了恋母仿父(男孩)或恋父仿母(女孩)、恋母仇父(男孩)或恋父仇母(女孩)、杀父娶母(男孩)或杀母嫁父(女孩)。病人把这种“经验”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对治疗师产生爱和恨,出现性和攻击行为。
弗洛伊德的病人基本上都是神经症病人,所以,上述移情也称神经症性移情,或移情神经症。按弗洛伊德的说法,移情就是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发展停滞或固着在俄狄浦斯期,他用压抑、反向作用、合理化、转移、隔离、抵消等心理防御机制,不停地与俄狄浦斯情结做斗争,并把斗争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投射给身边的人,从而导致神经症。
换句话说,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情结、移情、神经症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精神病人和人格障碍患者心理发展还没达到俄狄浦斯期,没有俄狄浦斯情结,无法对治疗师产生移情,不适合做精神分析。
二、投射性认同
人格障碍患者不会移情吗?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都认为会,只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神经症性移情。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格障碍或边缘人格组织患者的心理发展停留在前俄狄浦斯期,还没有完成分离-个体化,不会把父母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所以无法形成俄狄浦斯情结。
人格障碍患者和前俄狄浦斯期的婴儿人际界线不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延伸,像使用自己的身体那样使用别人,竭力操纵和控制别人。如果对方独立性不够,就会中他的圈套,成为他的同谋。这种情况就叫投射性认同,其实就是人格障碍或边缘性移情。
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
1、讨好
病人向治疗师讨好,顺从治疗师,赞美治疗师,给治疗师送礼,帮治疗师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小麻烦,慢慢地腐蚀治疗师,使治疗师心软,或者变得非常贪婪,最后又让治疗师觉得自己欠了病人的情,身不由己,不能自拔。
2、依赖
病人表现得非常无助,把治疗师当成救命稻草,激发治疗师的英雄情结,给病人提供超出职业范围的帮助。病人赖上了治疗师,治疗师心甘情愿或无可奈何地当病人的保护神。之所以无可奈何,是因为有些治疗师并不想当病人的保护神,但是,不当不行为,因为病人太可怜了,治疗师不能太绝情。
3、控制
讨好和依赖都是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特指通过下命令、提要求、威胁、恐吓等手段控制治疗师,也称硬控制,而讨好和依赖属于软控制。
当病人表现出强势、专横、蛮不讲理时,治疗师往往都会暂时妥协、退让一下,以免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正所谓“老汉不吃眼前亏”。孰不知,这样的妥协和退让,帮助病人完成了一次控制。病人尝到了甜头,控制欲会越来越强,越来越难以招架,治疗师越来越受制于病人。
4、色诱
也叫“情欲的投射性认同”。病人施美人计,治疗师中计。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和情欲或色情性移情是不同的。色情性移情是病人“真的”爱上了治疗现师,把治疗师当作性幻想的对象,想和治疗师发生性关系,而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是想通过发生性关系来控制治疗师。对于这些病人来说,色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除了性,他们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去控制别人。所以,他们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即使成功了,心理也是不平衡的。
三、自恋移情
自体心理学也认为,自恋病人也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的,称为“自体客体”。所不同的是,病人没想控制别人,而仅仅只是“利用”别人。
自恋移情有三种:
1、理想化移情
病人把治疗师理想化,认为治疗师无所不能,因而崇拜治疗师。他是把理想化父母投射给治疗师了。能够认识这样的治疗师,病人感到非常荣幸,自我感觉良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2、反映式移情
病人把治疗师当成自己的粉丝,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许。如果治疗师接招,病人的自我感觉就会非常好,变得非常自信。为了得到治疗师的肯定和赞许,病人会竭力表现自己,变得非常“好表现”。
3、另我移情
病人把治疗师当成另一个自我,或自己的孪生兄弟,和治疗师心心相映、趣味相投、意见一致、步伐统一。严重的,甚至合而为一,不分彼此。
四、精神病性移情
传统的观点认为,精神病人不会移情。但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精神病性移情,例如钟情妄想、被洞悉感、被控制感。
钟情妄想也称“被钟情妄想”,病人认为治疗师爱上了他,言谈举止充满暧昧的暗示,甚至露骨的挑逗。有的病人非常享受这种妄想,因而主动配合治疗师,和治疗师打情骂俏,有的则排斥这种妄想,因而回避治疗师,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治疗师性骚扰。
被洞悉感就是认为治疗师通过某种方式盗取了他的思想,对他的隐私了如指掌。被控制感则是认为治疗师用某种仪器控制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有的病人听到治疗师对他说话或议论他(幻听),看到治疗师出现在他面前(幻视),甚至感觉到治疗师和他做爱(幻触),也属于精神病性移情。
总之,凡是和治疗师有关的幻觉和妄想,都属于精神病性移情。精神病性移情其实非常常见。
另我移情
我移情也称“他我”移情,是自体客体移情(即自恋移情)的一种,其特点是,把别人当成另一个自我,虽然互相独立,但心心相映,心有灵犀一点通。
科胡特早年认为,另我移情是反映性移情的一种,后来把它从反映性移情中独立出来,自成一体,与理想化移情和反映性移情并列。
反映性移情又称“镜像”移情。其实,另我移情更像照镜子,镜中的形象就是另一个自我,长相和自我一模一样,表情、动作也一模一样,如果镜像也有内心活动的话,应该也是和自我一模一样的。所以说,另我移情才是真正的镜像移情。
另我移情很普遍,略举几个例子:
1、知音
人是社会的动物,天生具有交往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和爱是两个层次,再高一点就是理解。两个人如果互相之间非常能够理解,心心相映,心灵相通,就叫“知音”、“知心”、“知己”。俗话说:“知音难觅”。遇到这样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人经过几番挫折之后,就放弃了这样的奢望,退而求其次,有归属感和爱就满足了。也有一些人一辈子苦苦寻觅,说明另我移情很强烈,这是自恋的一种表现。
其实,追求归属感和爱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只是程度低一些。
2、让你猜
知音就是心心相映。如果不是知音,则无法做到心心相映。但是,有些人总是要求别人能够猜出他的心思,不然就不高兴。这种情况以女性多见。她们有想法不说,有要求不提,希望对方自己明白。结果,对方怎么也不明白,她们就无理取闹。她们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说了就没意思了。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心心相映是很难的,不如有话直说。能说明白就不错了,有的人和你不在同一个“频道”,再怎么说也说不明白。
总之,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对你心知肚明。
3、影恋
自恋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索斯很自恋,天天蹲在河边欣赏自己的水中倒影,最后不幸落水而亡,变成了水仙花。于是,纳西索斯或水仙花就成了自恋的代名词。现在,自恋的含义已经变得非常广泛,不再局限于欣赏自己的影子。为了区别于广义的自恋,不妨把“欣赏自己的影子”称为“影恋”。
还没有发明镜子的时候,人们只能欣赏水中倒影。有了镜子以后,就不用天天往河边跑,可以坐在家里欣赏自己的镜像。发明了照相机以后,照片取代了镜像。现在有了摄像机,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另一个自我。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自己?因为自己是最好的知音。
4、克隆人
知音难觅,而镜像毕竟是虚幻的,于是,有的人幻想自己有一个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从理论上讲,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外表和内心都应该是一样的,正好互为镜像,可以完全满足另我移情的需要。
事实上,同卵双胞胎并不常见,于是,人们幻想通过克隆技术再造一个自我。由于基因相同,克隆人也能完全满足另我移情的需要。
有基因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基因虽然复杂,但是,通过排列组合,产生相同组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意味着,世界上存在着基因组合完全相同的人。有意思的是,这个理论也叫“镜像理论”。
基因不完全相同但非常接近的两个人,也能基本满足另我移情的需要,因此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主题,例如真假美猴王,真假超人。
5、姊妹花
另一个镜像理论是拉康提出来的。他发现,6-18个月大的孩子喜欢照镜子,这有助于“自我”的形成。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别人当成镜子,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不过,镜子和镜像是不同的。把别人当镜子没关系,如果把别人当成了镜像,当成另一个自我,互相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那就是精神病的表现。拉康分析过两个案例,一个是“粉丝”谋杀明星,因为他把明星当成另一个自我;一个是两姐妹关系过于密切,互为镜像,最后双双发疯,非常残忍地杀死了房东。第二个案例后来被拍成电影,名为“姊妹花”。《钢琴教师》反映的也是这个主题,女钢琴教师和她的母亲也是互为镜像。
6、共情
综上所述,两个人如果关系太密切了,就是另我移情。过分追求密切关系,也是另我移情。另我移情有不同的程度,最严重的就是合而为一,两个人融为一体,纠缠在一起,人际界线消失,如《姊妹花》和《钢琴教师》。轻一点的是,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个体,人际界线清楚,但是,希望思想保持一致,互为知音。再轻一点,只要大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穿的是同一种服装,有归属感,就可以了。
另我移情的主要特征是“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伊甘把共情分为七个水平,最高境界就是心灵感应,不需要通过语言,就能心领神会,这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共时性”。
7、自我
另一个自我其实就是自我,是自我的延伸或补充。当一个人还很幼小的时候,自我非常脆弱,根本没有能力应付环境的变化,需要父母的照顾。父母代行自我的职能,是自我的一部分,是另一个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把这个“另我”内化,变成真正的自我,从而获得了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和技巧。换句话说,理想化移情导致超我的形成,反映性移情导致本我的形成,另我移情导致自我的壮大。
心理病人的自我也很脆弱,心理医生就是病人的另一个自我。所以,开始的时候,需要共情、接纳、支持,甚至出谋划策。随着心理治疗的进展,病人逐渐把医生内化,自我变得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