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典分析 |
前言
影片中介绍了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发现和成果,有关心智的功能结构,对人类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本质的理解。
我是奥托·肯伯格医生,是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临床精神科的一名教授,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和研究中心的精神分析师,我还是康纳尔大学人格障碍研究院的主任。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谈谈作为一种科学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的现状。
首先我想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之后,我跟随父母移民去了南美州的智利。在赴美之前,在智利的圣地亚哥我度过了青年期,并着手发展我的职业生涯。
我一直致力于精神科、精神分析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且在1997-2001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案例一,害怕被抛弃
年轻女性,抑郁,渴望亲密关系。总是担心身边的男人会离开她,她总觉得怎么做都是错。
特点:
害怕被抛弃➜依附行为➜破坏几段亲密关系➜➜因为害怕而对他人要求太多➜(为自己无法做到足够好)而产生内疚感
母亲相当严厉、冷酷、疏远、要求高;父亲忙于工作,经常缺位
对母亲有持久的敌对态度➜内化严厉惩罚的意识➜投射到外界➜期待严厉的批评
此案例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与男性的关系产生了问题。她总是担心现任男朋友会离开自己,为此她非常焦虑,总觉得自己哪里不对,分开时间稍长,她就会担心男友不再回来。这样的担心同样也存在于她的其他人际关系中。
于是她的这种担心让她在亲密关系中始终无法获得愉悦。同时,她对别人可能产生的挑剔显示出高焦虑状态,对她来说,任何很小的点都将是一场灾难,她会因为没有把事情做好,自己不够完美等想法而陷入抑郁中。
她的童年期是在一位严厉又冷酷、疏远又高要求的母亲的掌控下度过的。只要她做得不够妥当,母亲就会扔下她一人离开,她总有被抛弃的感觉,那些儿时产生的对被遗弃的恐惧和孤独感深深影响到她现在的人际关系。
相比之下父亲更能理解她,然而由于工作的关系父亲经常不在,也就没人能够和母亲的控制进行对抗,因此造成了她极度缺乏安全感,不能允许自己依靠别人。
案例二,害怕惩罚
年轻男性:精确、古板、完美主义➜➜迂腐,强迫
过度友善,顺从➜对权威人士的愤怒反应
掌控➜如果别人做不到他所要求的就会暴怒
严格、高要求、跋扈的父亲——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总是处在因出错而被父亲批评的恐惧中
顺从与反抗之间的冲突(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个案例讲的是一位年轻男性,他为人和善,偶尔还会表现出异常的友好。他举止得体,事无巨细,争取做好每一件事。而与像老师、督导师等权威人士相处时,关系就会显得很紧张,他会变得异常顺从,隐忍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一次大爆发。于是他和权威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冲突,对他来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一部分。
小时候他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他的情况和案例一中的母亲如出一辙,严厉、疏远和控制欲强,希望儿子要听从自己,对他严格要求,也很挑剔。生活中他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找麻烦。为了怕受到父亲的惩罚,他发展出了顺从的防御方式,同时他也内化了所有父亲加在他身上的教育方式,他也用此方式对待自己,如果遇到其他权威人士,又会重蹈这个模式,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亲一样来对待。
案例三,害怕阉割
年轻男性:紧密的亲密关系,爱慕且崇拜女友➜严重性压抑:勃起困难,无法性交和没有感情链接的女性发生性关系没有任何障碍
童年期,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密,理想化母亲,母亲也把他视作自己理想的儿子。父亲对他的工作非常上心。父母的养育方式严格、虔诚,对于性和自慰持严禁态度
爱慕女友➜她和母亲一样完美➜➜等同于母亲➜和她在一起时无法忍受任何和性有关的感觉,否认了性的渴望➜➜和女友一起时性压制
爱和性之间的分裂
转化的的俄狄浦斯冲突:对于异性父母的潜意识婴儿期性交幻想,与同性父母的竞争以及害怕被惩罚
这个案例中还是一位年轻的男性,他与女友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年轻人很钟情于女友,很渴望和她有亲密行为,然而当女友提出需求时,他却没有办法勃起,情绪很糟糕,而他在其他随便玩玩的性关系中不会出现性功能障碍,那些女性很性感,但他并不爱她们。他有许多次一夜情的经历,而且每次都很成功。唯独面对自己深爱的女友时,却有勃起困难。
他的童年经历中有一个有趣的部分:他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彼此欣赏,他理想化母亲,母亲也把他视作自己最理想的儿子。大部分时间里他是和母亲待在一起,而父亲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在假期中,经常也是母子俩有说不完的话。
在对待性和自慰的问题上,父母的指导方式是严禁的,压抑的,有点像宗教般虔诚。直到他上大学期间,竟然都不知道无论青春期还是其他时候,自慰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他对深爱的母亲产生了理想化,他无法忍受和母亲在一起时产生的性冲动,而把这种感觉转移到了和女友的关系上。潜意识层面,女友和母亲是相同的,他不能和母亲乱伦,因此也无法和女友发生性关系,这是经过转化了的的俄狄浦斯冲突,对异性父母产生婴儿期的性交幻想,与同性父母进行竞争且害怕被惩罚。
这个案例中的年轻人呈现出的就是俄狄浦斯冲突的问题。
心智的动力学本质
案例一
投射
案例一中的来访者用来保护她免遭来自潜意识冲突的防御机制是投射——意思是把发生在自己内在的内容往外归咎于他人,她自己无法忍受这部分,因此要往外投注,就好像是别人要批评自己。她很担心男朋友会抛弃她并且一去不回。对她来说,发展出来的这个防御机制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案例二
反向形成
案例二中,案主使用的防御机制是反向形成,也就是说,他不喜欢小时候他专制的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因此他的行为模式与父亲的正好相反——表现为顺从,极度友好,甚至可以说谦卑屈从,这种防御机制就是反向形成,但是忍到最后,就会有一触即发的愤怒,再现了他们之间的冲突,这是他一直尽力逃避的。
•
案例三
压制 / 分裂
案例三中的来访者对他亲爱的母亲产生的婴儿期性幻想,他被告知禁止自慰,他用来应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方式之一是压制 ,这些内容太过禁忌,不被允许,怎么可以和母亲发生性关系呢,于是都忘了吧,埋入潜意识中,这样就不痛苦了。此外,他还使用了“分裂”的防御机制,把性感受和所爱的人完全区分开,来避免对所爱的人有性冲动的冲突,不过这就造成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与相爱的女性性交的困扰。
以上案主使用的压制、反向形成,分裂,投射这些防御机制,非但没有解决冲突,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曲解和行为问题,最后只有去见心理医生。
(BTW,你答对了吗?)
潜意识冲突:
渴望☜☞禁止或害怕
☟ ☟
歪曲,抑制作用
☟☟
防御(避免冲突)
防御机制
☟
症状
动力性潜意识
弗洛伊德提供了一个用来理解婴儿期潜意识冲突对成年人的生活影响的总体的理论框架,他假设存在一个被他称为“动力性潜意识(dynamic unconscious)的系统,认为早年的原始冲动会持续影响人们之后的行为模式。
他分为力比多和攻击性两种驱力。力比多是生本能,性驱力,包含了所有正面积极的感受:爱、激动、性兴奋、依赖、温暖、亲密;攻击性,也叫死本能,包含了愤怒、羡慕、嫉妒、恨这些负面的感受。
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原则会在被压制的潜意识里持续斗争,它们没有时间概念,在其中时间似乎是永恒存在的,也不存在矛盾,似乎所有的关系都能共存,那里不遵守常规逻辑,也没有空间感。冲突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身上被置换到了另一件事或另一个人身上,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初级过程,而次级过程就是我们成年人生活中遵循的现实逻辑原则。
在现代科学发展知识体系的视角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这些理论呢?这就是下面我要讨论的主题。
大脑和心智(Brain and mind)
我们来谈谈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关于大脑运作功能的研究带来的一些启示,以及他们是如何解释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此我无法详细介绍目前科学正在研究的、已经掌握的知识,只能高度概括地做一些简介:大脑有两大系统: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Cortex)
大脑皮层是相对比较薄的一层像皮肤一样覆盖大脑的物质,其构造极其复杂精细,它提供人对外在世界和内在感受的认知、意识、智力、知觉和理解等的功能,掌管大脑的理性部分。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边缘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处理情绪反应,教人们区分好与坏的不同感受,感受好就去追寻,感受不好就躲避。
下丘脑(hypothalam一us)
在大脑中央更深的地方情绪被激活,特别是下丘脑,它会根据各器官的状态,向大脑报告温度多少、是否有危险需要做好逃跑准备,还是需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下丘脑给边缘系统发信号,需求的满足与否激活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当发现有些事不对劲的时候,负面的情绪就被激活,我们必须给自己发出求助信号。特别是负面的情绪:焦虑、愤怒、害怕等,这些情绪被激活后传递到大脑皮层,大脑的理性认知功能就能发挥作用,认清此刻正在发生什么,什么引发了我们的焦虑,并决定接下去该怎么做。
情绪激活给我们做事的动力,是靠近还是远离某些东西,而大脑皮层的功能就是把这些形成观点,如果情绪太过激烈,大脑皮层来不及应对,我们就会变得紊乱无序;而如果情绪不够强烈,我们也许会忽略,对本该作出反应的情境无视。这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海马回(hippocampus)
边缘系统还有一部分是海马回,它是掌管记忆的部分。情绪体验过程的记忆被存储在这里,为了是可以和其他体验作出比较,当我们有新的经验时,就会被激活,提醒我们曾经有过的体验,海马回的功能就是让我们能够回忆,根据以前的经验记忆对未来的事作出回应。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
这些情绪形成了不同的系统,而系统需要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其中一个是依恋系统,婴儿与母亲紧密联结在一起,以后可以发展依赖和亲密的能力。从亲密感的角度看,依恋系统集合了好多种情绪。性、依恋、战斗逃跑反应、惊恐这些系统最终归为两类:正向和负向动机,这些是由力比多和攻击性,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带来的。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驱力说基于当今的神经心理结构视角下的理解,其中把生物学融入进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