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7,312
  • 关注人气:6,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动力学之精神分析模型

(2016-05-19 12:14:03)
分类: 同行专家

心理动力学之精神分析模型
莘莘教育咨询中心
李水子

 心理动力学之精神分析模型

  由于弗洛伊德的努力,精神分析作为最著名的心理治疗方法和动机理论而广泛传播,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弗洛伊德对心灵决定论、儿童早期经验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等的领悟和分析都被视为心理学史上的里程碑。有一些概念如心灵创伤、哀痛、防御、客体关系、分离焦虑、儿童早期中的关键期等,有关患者所表现的问题的思考方法对精神分析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但这些直到最近才受到其他心理治疗和行为科学的重视。

  精神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而且还是一种人类行为理论和一种观察的方法,这在弗洛伊德(1923)的定义中是很明显的。“精神分析是对心理过程尤其是无意识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一种基于这种过程的治疗方法,而且将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和收集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就可以提炼出关于人类行为的核心理论”。作为人类行为理论,精神分析依靠两个基本假设:(1)心灵决定论——所有心理活动都是有原因的,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发生的。(2)无意识决定论——许多基本需要、愿望和冲动都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作为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个体实现他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将无意识意识化,从而加强他的心理结构(自我)的功能,这些心理结构能够察觉现实生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现实,并与之发生交互作用。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著作中首创了一些术语:“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这些术语经常互换,通常用来描述一些特殊的治疗假设和技术。本质上,这三种治疗方法将患者的各种症状都看做是规范和引导行为的各种内部心理力量(例如,动机、本能或冲动)相互冲突的结果。而且“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都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并都将解释和分析作为最基本方法,促使患者的行为或思考方式发生内在领悟性的关系,这可以帮助治疗者和患者界定患者的生活,例如他现在的人际关系以及他对待家庭、学校和工作的态度。

  但是这三种心理治疗方法也不是同义词,它们在具体的治疗方面相互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例如治疗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对治疗者的资格要求。精神分析要求持续数周甚至几年的长期治疗,而且治疗者需要接受特殊的培训,治疗者本人也要经过严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坚持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1)使用普通治疗者;(2)试图快速减轻症状;(3)对传统方法进行修订。例如Alexander和French(1946)的精神分析治疗,被称做“正确情感体验”技术,在该技术中,治疗者有意创造一种与患者过去经验中重要他人完全相反的态度。这种技术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患者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并清除由患者过去消极情感经验造成的病态反应,而且所有这些都发生在相当短的治疗过程中。

  精神分析模型最初是由弗洛伊德系统阐述的,至今已发展成形式多样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模型有优势也有缺陷。它提供了广博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原因和结果,并且有巨大潜力去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精神分析模型的病因学理论与其所提供的治疗方法之间也有直接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弗洛伊德将心理学从根植于哲学的、观察和描述行为的学术学科转变成了说明和解释行为的学科。

  按精神分析模型从对内部精神机制的概念化到强调对人际关系事件的解释,尽管描述性方法和解释性方法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张力,但是精神分析模型仍然提供了一种丰富的解释性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弗洛伊德以医学论述的方式系统阐述了他的理论框架,而且他的追随者所界定的精神分析类型也与生物—医学的精神病学分类系统保持一致,上述事实突出说明了精神分析模型内在固有的矛盾。

以“动力性潜意识”、“精神动力学”和“心理机制”等机制为基础的概念阐述与牛顿物理学中模型的框架是一致的。它们也跟与身体的力学和内部精神动作方式有关的医学模型保持一致。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活动最终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这是乌尔曼(Wolman)(1968)所强调的一种还原论者的观点。然而,与这种对神经学的强调形成对比,对象征意义的探索、对梦和个人关系中用词的解释将深层心理学置于一种解释学的框架之中。这两个维度——解释的力学视角和理解与探索的解释学视角——共存于精神动力学模型之中。

作为一种模型,它与其他的精神病理学模型既有相似之处,又存有区别。与生物—医学模型相似,精神动力学模型也是假设精神病理现象是由个体内部因素引起的。由于精神分析的起始根源和医学从业者在精神分析界占据了主导地位,精神分析大体上已处于医学领域之中。它采用生物—医学分类系统和精神病学术语如“症状”、“诊断”、和“病人”。因此尽管精神分析模型从根本上是一种心理学模型,强调的是人类精神痛苦的内部决定因素,其概念和术语却是以医学或精神病学模型的框架和语言为基础的。然而,与生物—医学模型不同,它强调的是内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人类精神痛苦的生物或外部的决定因素。例如,一位行为主义者会将某人的行为解释为是由于“习惯于批评别人”;精神分析师会采用像“固着于偏执位(paranoid position)”这样的术语来描述相同的行为。同样,尽管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是他/她已习得的回避他人的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尽管精神分析和行为视角在精神病理现象决定因素的确切性质方面观点不同,它们仍然描述的是内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生物学或外部的决定因素。同其他心理学模型的另一相似之处是把正常和异常看作连续统一而非分离的实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病态的。这是一种反身的理论,也就是说,在原则上它的理论性理解适用于每个人。

  精神分析模型也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它可以桥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人际关系学派特别阐述了这一观点。精神分析模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解释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些当代的精神分析师仍坚持弗洛伊德最初的观点,尽管有些精神分析师已经对其理论进行了修订。有些理论学者最初与弗洛伊德志同道合,但后来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发生了背离,如荣格、阿德勒(Adler)和埃克(Reich),他们也有很多追随者。还有些分析师已经与弗洛伊德理论有了更为激进的背离,包括梅兰妮.克莱茵及其追随者提出的理论。所有精神分析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对个人发展史的强调,这一共同点将它们确定为传记式心理学。

  一个关键的前提是精神被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方面,而我们大部分的行为受辖于潜意识力量。精神世界中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动力性冲突导致了各种精神痛苦或精神病理现象。而且,这些冲突来源于生命早期与重要客体之间的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前提强调了精神病理现象并不是任意无序的,而是相当有意义和特征性的,是能够被理解的。

   弗洛伊德受到了巴黎神经病学家夏科(Charcot)和维也纳医生布洛伊尔(Breuer)的影响。这两位医生都在研究催眠和癔症(hysteria),他们的研究显示躯体症状可以通过用语言表达情绪和思想而消除。布洛伊尔发现病安娜.欧(Anna.O)在催眠恍惚状态下可以表达出强烈的情绪,而当她表达出强烈的情绪后她的躯体症状就消失了。弗洛伊德观察到所有心理事件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相当有意义的,即是遵循因果原则的,于是他便将这种因果原则应用到了对人格的研究中。

  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都强调潜意识的概念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提出癔症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这些心理冲突处于意识觉察之外,最初产生于那些常常与本性中与性有关的创伤体验。通过唤起意识的觉察就可以缓解癔症的症状。弗洛伊德后来在潜意识的性质和早期经验的作用方面所撰写的著作就是以这些观点为基础的。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在潜意识中存在一本能的要素,它们是意识无法接近的,其他还有一些被审查或压抑的材料,但它们可以间接地影响意识。除了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之外,潜意识过程还可以通过转换作用将潜意识的心理冲突转换为躯体症状。

  弗洛伊德着重描述了人们是如何主动地拒绝回忆创伤性的和不愉快的情感和事件。症状是人所共有的心理过程的一种相当夸张的表达形式,它们可以揭示一个人特有的应激源。类似的推论被用于其他偶然的或不合理的事件,如日常生活的失误或梦。弗洛伊德也观察到人们倾向于在生活中重复某些事件,无论这些经历多么艰难或痛苦,他称之为强迫性重复。嫁给一个酒鬼的女人是不幸的,然而,如果她接连嫁给两个酒鬼的话,那就是她个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不过,弗洛伊德心理决定论的概念没有假定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一对一的简单因果关系。例如,一个单一的事件可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它是许多力量最终的共同通路。

  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创立于1910年前,并且被称为经典理论。经典理论阐述了成人的人格是如何经过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而形成:口欲期、肛欲期和性器期。当孩子5~6岁时,就进入了潜伏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性的动机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潜伏期一直持续到12岁左右然后是青春期的来临,此时生殖器期到来并且成人的性特征开始发育。

  弗洛伊德根据这些驱力来看待人格的发展。每一阶段的成功过渡会带来成人健康的心理功能。然而,发展从来不会完全按照计划来进行,较早阶段的心理特征也会延续到新的阶段。口欲期的困难与成人的口欲期人格特征相关,如依赖问题或通过吃喝来获得心理满足。肛欲期性格可能有固执、独立或准时和整洁这样的特质。这些都是对脏和乱这样的原始愿望的一种对抗反应。前生殖器期可能会从根本上影响以后成人对一些基本行为的态度,这些基本行为包括:给予或索取、对抗或服从、爱或恨、吝啬或慷慨、乐观或悲观能及对他人的兴趣或冷漠。就神经症的病因学而言,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强调了较早阶段的困难是如何在后来的生活中得以体现的,其方式是通过退行到较早的阶段使力比多(Libido)固着于不同的发展位点。当前的挫败或困难会导致退行到较早的发展阶段。根据这一观点,每例神经症都可能有特定的固着点,例如,癔症被认为是退行到了性器期水平,强迫则退行到了肛欲期水平。

  弗洛伊德最初的观点是在生物学框架内阐述的。精神能量被认为像“一种流动的电流”,当遭受阻断时,就会偏离方向而流入不同形式的神经症的症状中。在癔症病人中,无法容忍的观念是与一定程度的兴奋相联系的,这些兴奋能量只能通过某种形式的躯体表达获得释放。在强迫观念和恐怖症的病例中,兴奋与最初的观念脱离并转而依附于其他观念,弗洛伊德将这些观念描述为与最初的观念相匹配但又不是无法容忍。许多神经症被认为是由于遗传缺陷或不满意的性活动包括兴奋没有得到释放或没有获得满足而引起的。例如,那些习惯于更频繁获得满足的人如果进行节制的话,就会导致力比多通过变形为焦虑来获得释放。弗洛伊德最初的焦虑理论把焦点放在了本我(Id)能量以及当一种情感被压抑时其能量是如何被引导或转变为焦虑的。在他后来对焦虑理论进行重新论述之前,弗洛伊德对焦虑的解释就是这样纯描述性的,而且没有做出病因的解释或者说没有说明焦虑的来源或意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弗洛伊德发展并修改了他的理论。他认识到遭受战争惊吓的士兵所做的恶梦很难单纯根据性的象征或愿望的满足来解释,而且攻击和性也许是受到压抑并因此容易导致神经症的重要的本能力量。从1920年起,弗洛伊德发展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称为结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包括这样一种人格理论,它把精神分为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还包括关于焦虑和内部精神冲突的一套新的理论,其中作为危险信号的焦虑起关键作用。这一理论突出了自我的关键性调解作用,描述了大量的自我防御并且认为攻击是相对于力比多的另一种本能力量。在“自我和本我”一文中(1923)弗洛伊德概括了他的全部人格理论。人格结构被看作源于一种三角冲突,涉及外部世界、本我(在潜意识水平动作)和超我(经由童年照料者内射的社会和道德标准),而自我(位于前意识和意识觉察水平)则努力平衡它们之间不同的要求。自我的功能是通过次级过程来面对现实并且根据弗洛伊德所谓的现实原则来动作。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精神病理学是以心理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内在精神平衡为基础的。心理痛苦是由于内在的冲突,这些痛苦常常可以追溯至由于各种防御机制而无法在意识水平觉察的早年经历和儿童期经历。通过精神分析,一个人可以意识到这些冲突,并且通过移情来重新调和它们。情绪和行为来源于这三种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我寻求即刻满足并遵循快乐原则,然而,如果不能得到即刻满足,那么就会通过弗洛伊德所命名的初级思维过程以幻想的形式获得满足。

  本我的原始冲动需要被处理以使它们协调于外部现实和超我的道德标准。处理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所以,成人的性格特质可能是以下某种方式的结果:前生殖器期力比多驱力的一种目标导向的或升华(sublimation)的表达;或对抗这种驱力的一种反向形成;或前生殖器期驱力的残余。

  这样,竭力获得力量或任何形式的自我坚持可以看作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施虐性表达;各种情感是目标导向的性的表达;雕刻是肛欲期性欲的一种升华。在所有这些情况中,自我已经为力比多开通了渠道而不是竖起了坝栏,这样,在整体上力比多会被引导到社会所允许的路线中。升华的特征是前生殖器期的驱力相当顺利地朝向替代目标流动,而且所选择的替代目标是社会所许可的。另一种机制是反向形成,通过这种防御,被禁止的冲动受到压抑并以其反面形式呈现,这样既可以维持压抑又使自我以有利的形式面向社会。

  根据结构理论,当焦虑和恐惧都是面对危险情境的一种反应时,恐惧是对已知的、外部危险的反应,而焦虑是对内部的、未知危险的反应。在焦虑中危险的来源是本能性的,此时强有力的、被禁止的愿望将要淹没自我并对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构成威胁。焦虑的来源可分为;出生时与母亲一体关系的丧失,断奶时母亲乳房的丧失或性器期阴茎的丧失,超我认可的丧失或潜伏期重要人物的社会和道德认可的丧失以及成人生活中社会的和道德认可的丧失。与母体的分离是所有后续焦虑的原型,直到并且包括对死亡的恐惧。弗洛伊德在第二焦虑理论中谈到焦虑并非产生于潜意识,而是来自自我本身:“我们现在可以认为自我是焦虑的真正来源,并且反对早期所陈述的观点,即被压抑的冲动所贯注的能量自动转换为焦虑”

  弗洛伊德描述了神经症性焦虑和内疚是怎样通过潜意识地扭曲现实来得到解决的,这中间会采用各种防御机制。压抑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防御,因为它将不被接受的冲动维持在潜意识水平。然而,当这种被压抑的愿望仍存在于潜意识中时,它会寻找其他的表达方式。事实上还有其他的防御如否认、投射、反向形成、置换、理智化、退行、认同、升华、和合理化。防御常常会间接地泄露被压抑的内容,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称为“被压抑内容的返还”。因此,强迫性洗涤作为反向形成是为了洗净内心对肮脏的想法,它本身会带来感官上的快乐,所以置换掉了被禁止的愿望。

  根据弗洛伊德充分发展的理论,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生本能(life instinct)或称爱(Eros);和死本能(death instinct)或死(Thanatos)。生本能包括力比多这种早期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种自体保护的驱力。死本能是一新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它不同于力比多,代表的是主要针对自体的一种天生的破坏性和攻击性能量。生本能是创造性能力,而死本能是不断朝向死亡并且最终朝向返回到完全摆脱了紧张或冲突的最初的无机状态。“超越快乐原则”(1920/1955)概述了这一理论。然而,许多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不同意他将攻击性和死本能作为同义词来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无论什么来源的攻击性如果内转的话对个体都将是危险的。处理这种攻击性来减少它的破坏性永远是必要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来处理这种攻击性:第一,将其带上性的色彩,即采用施虐或受虐的形式使其与力比多相结合(性与攻击相结合的性变态);第二,将其指向外部,对他人表现攻击。自杀(suicide)是采用上述方式保护自体的失败形式。许多次级形式的自体伤害(self damage)同样可以归咎于内转的死本能,例如从潜意识引发的事故、自我造成的疾病、成瘾和失败到潜意识地故意留下破案线索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犯罪。

  这样,精神分析模型最初将精神病理现象解释为潜意识力量的结果,后来,进一步阐明了心理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因此又将精神病理现象解释为是人格不同部分之间冲突的结果。

  应用从经典理论到结构理论的概念,一些精神分析师开始将精神分析模型用于精神病。弗洛伊德本人着重阐述了关于精神病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自恋(narcissism)的概念,另一个是力比多经济的概念,即精神(力比多)能量的分布方式,弗洛伊德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分为三类。按照这一模型,精神分裂症的过程是由于原本投注(cathexis)在外部客体上的能量(客体力比多)被变形为投注在自体身上的能量(自恋力比多)。因此,精神病症状是力比多投注(情感投注)从整体上重新分布的结果,这种分布的转移是从客体表象到自体表象。精神分裂症对能量的重新定位导致了一种具有极早期婴儿特征的绝对自恋状态。因为类似于儿童早期状态,很多学者推断这种退行必定是由于生命早期几个月的一个或系列创伤造成的。因此,精神分裂症一个主要的病因被归于早年养育的状况如“精神分裂素质的(schizophrenogenic)”母亲。这使得一些理论学者认为精神病是在口欲期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紊乱。

  这一精神分析的经典模型在对精神病的精神分析式理解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即使弗洛伊德后来的结构模型倾向于是理解神经症的更受欢迎的模型,关于精神分裂症自我功能损害的理论和观点总体上也是以经典模型的假设为基础的。

  然而,许多分析师也把弗洛伊德后来的心理功能理论——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攻击理论和焦虑与防御理论用于精神病的精神病理学。这些理论贡献主要是补充或是详细阐述了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而不是与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相悖,它们仍然坚持弗洛伊德早期著作的两个基本概念:第一,精神病源于客体能量投注的撤离(去投注,decathexis);第二,紧随这一精神病第一阶段的常常是一还原阶段(再投注,recathexis),其特征是出现了妄想和幻觉(hallucinations)。以后的精神分析模型在精神病的精神病理学方面也有很多发展,这些理论贡献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如下方面保持一致:精神病的本质是与现实的脱离;这一脱离的原因是撤离了部分或所有代表外部世界客体的心理表象的能量投注。

  例如,阿劳和布兰妮(Arlow and Brenner)(1969)提出了可以更综合、更完善地用精神分析视角理解精神病的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中,精神病的临床资料能够更加有说服力地、更一致地得到解释说明。他们把弗洛伊德后来关于神经症症状形成的观点用于精神病的解释中,并且根据精神病症状在内部精神冲突中的作用将它们进行分组。在精神病中,通过激起心理冲突力量之间不同形式的妥协如性格的扭曲、症状的形成和严重的抑制,自我防御机制企图消除被来自一些内部精神冲突的焦虑所淹没的威胁。根据经典理论,像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样的妄想是由于病人觉察到力比多投注的整体性重新分布。然而,这没有充分考虑到在攻击和内疚方面的冲突所起的作用。梅兰妮.克莱茵和许多其他学者着重描述了精神病的精神病理学中在攻击冲动方面冲突的重要性。阿劳和布兰纳认为应用冲突的概念和弗洛伊德结构理论中的防御来解释世界末日妄想更有意义。世界末日妄想可能代表了指向客体和/或指向自体的破坏性愿望的防御性投射。这样,就避免了来自超我的谴责。因为对病人来说世界的困境是外部力量造成的,所以他/她就不必受到责难。这种解释把世界毁灭的幻想与拯救世界的妄想更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阿劳和布兰纳指出,临床资料提示这种世界毁灭妄想和拯救世界妄想常常同时出现,它们最好被看作是满怀内疚感的攻击冲动方面所具有的冲突的两个部分。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在解释精神病的精神病理现象时,认为这些妄想属于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并且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理过程。世界末日妄想与去投注阶段有关,而救世主或拯救世界的妄想则与再投注阶段相关。

  在经典理论中症状的另一个类别包括夸大,妄想和疑病妄想。这些症状被推测是由于原本投注于客体的能量被整体性撤离,并转而投注于自体。在疑病症状中,对躯体的高能量投注,导致病人过度关注他或她的躯体及功能。因此,疑病性焦虑被看做本质上由于力比多的过度蓄积而产生的一个中毒的过程。这一说法的基础是把焦虑看成变形的力比多,但是,他没有解释弗洛伊德在心理冲突中攻击的作用或信号焦虑的功能所阐述的观点。阿劳和布兰纳认为精神病的疑病症状具有与冲突有关的含义,并且他们的精神动力学与癔症病人的转换症状产生的机制是一样的。阿劳和布兰纳指出尽管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有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只是反映了在严重程度上的不同。心理过程本身,列如固着,创伤,冲突,退行等等,在这两类精神疾病中具有相同的性质。利用下面的特征可以区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

  1.与神经症相比,精神病的退行更为严重和明显。前性器期固着和这些驱力的衍生物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然而,这并没有排除典型的性器期冲突在精神病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2与神经症相比,精神病在攻击冲动方面的冲突更为强烈和频繁。由于这些冲动,病人就特别需要保护客体免受他或她的攻击。因此,病人与他人和外部客体的关系可能明显地存在严重的破裂。

  3.与神经症相比,精神病最重要的区别特征之一是自我和超我功能的发挥存在更为严重的紊乱。究竟精神病自我和超我的不良功能是不是由于本性,养育或是退行的结果仍然是精神分析师争论的问题。例如,哈特曼(Hartmann)(1950,1953)已经唤起了对研究遗传因素重要性的关注,遗传因素可能使成人的自我功能易于退行。比尔茨(Beres)(1956)主要从事异常儿童的研究,他提出儿童期特定发展阶段的某些创伤可能导致成人精神病。

  4.由于精神病人的自我特别的弱小(Hartmann1950),其精神内部的冲突就变得非常严重,势不可挡。因此,自我就会采取极端的防御,孤注一掷。退行是其主要特征。其他极端的防御形式还有否认、投射、隔离和内射(introjection),这些也是精神病自我防御的典型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