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7,312
  • 关注人气:6,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如何起效的?

(2016-05-09 22:03: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同行专家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如何起效的?

微课逐字稿;2016-05-09 ;王晓艳;整理:张彦凤、张自强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我们暂且叫他赵先生好了。这位赵先生今年四十三岁,他是一个IT公司的技术经理。这位赵先生技术水平非常好,并且他的工作能力呀、工作态度啊在公司里面都是一致得到认可的,是这么一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好好先生。就是这位赵先生呢,在几个月前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几个月前因为过年前嘛,尾牙(公司年会)吃饭,吃饭的时候呢,老板就轮流给各桌敬酒,感谢大家一年的付出。

那么等到老板敬到他们这一桌,就是他带领的技术部这一桌。这个赵先生,他不知道怎么的突然一下子好像发生一些症状。感觉心跳突然加快,然后突然地呼吸困难啦,脸突然很红,感觉透不过气来,整个人要窒息死掉了那种感觉。这个状况把现场的所有人都吓一跳,老板也吓了一跳,其他部门的领导人也吓了一跳。然后赶紧叫救护车,也不要叫救护车了,老板直接让他的司机直接就把他送到医院里面去。然后他在院里面做了各种检查、各种测试,原来以为可能是不是心脏啊什么之类的问题?结果查了半天,好像没有任何问题,就给他输了一点液,医生就把他送到心理科去了。然后心理科特别看一下给他做的那些诊断,然后确诊所,他其实不是什么心脏有问题,而是属于惊恐发作,是一种焦虑的状况。然后给他开了一点抗焦虑的药,就让他回去。

那么说到这里的话,我们知道,噢,原来那个赵先生他得的是心理病并不是不是生理的病。那么遇到这个病的时候,也许我们可能要开始问了,哎?他为什么会得病这个病。他为什么早不得、晚不得,偏偏在老板敬酒的时候得?而且为什么会以这样的一种形式发作出来?他这个症状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就是说症状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冲突是我不知道的呢?那这一部分的东西的话,其实也就开始了我们精神动力学探索症状的一个视角。我们知道,就是我们如何理解症状,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治疗策略,以及这个治疗策略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赵先生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这个公司的HR经理,他跟赵先生是铁哥们、好兄弟。前段时间,他们就一起吃饭喝酒,结果那个HR经理酒喝多了一不留神说漏了嘴,意思就说老板这次发的年终奖金,整体来讲,给销售部的奖金远远多于给技术部的。听了这个话,那个赵经理心里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觉得一直以来那个销售部经理在会议上就把他压着,好像这个公司业绩感觉全都是销售的功劳一样,他们技术部就在后面做支持们。这个事情的本身就赵经理非常不满了,他觉得就是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么过硬的技术,如果我们不是把产品弄得那么好,客户来投诉怎么办?你销售卖的越多的话,后面的麻烦就越大呀!但是好像那个老板就完全站在了销售那一面,觉得整个公司业绩都靠销售创造,而不把技术当一回事情。所以那个时候,赵经理他就很不高兴了。但赵经理这个人呢,从来都是在别人面前很好说话的,别人要是让他做点事情不给什么报酬,他也是不斤斤计较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他来说呢,他的很多愤怒没办法表达。他觉得我要是跟老板去说,弄得我好像是不是把我的兄弟卖了。如果找销售部的经理去吵架的话,是不是显得我自己不大度?而且说不定会引起内部的一些对我也不好的看法等等。他做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各种各样的担心,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他的那一股愤怒的力量没有办法表达,但是又积聚在身体里面,没有办法就是说宣泄出去。那么愤怒没办法出来及害怕愤怒表达以后的恐惧,这两股力量的冲突最终以转向自身的方法,以惊恐发作的方式发作出来了。


Sigmund Freud(1856~1939)


这个视角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关于症状的动力学,或者症状背后意义的这样一个精神动力学的第一个视角。就是驱力理论,也就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来的,他对症状的理解。他认为症状的背后,其实是有两股潜意识的情绪力量在冲突的,就是一股要向上的、要出来的那个力量,就是很愤怒,凭什么呀?我们技术部也是有功劳的,凭什么所有的功劳都给那个销售部?而且我们是有权利的,有权利拿到更多的奖金的,老板为什么没有看到我们的业绩呢?这个是他的不管是愤怒也好,还是他自己的一个自我力量、权利的争取也好等等,这是一股要出来的力量。但是同时他又有另外一股压抑的力量。这压抑的力量就是万一要表达出来了,老板会怎么想?同事会怎么想的?别人会怎么想的?有很多的恐惧与不安。这个恐惧与不安是如此之强烈,就是一句话,他自己内在自主地表达性根本没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这两股力量就在内心打架,这就是弗洛伊德最早的驱力理论所说的,就是这两股情绪力量打架。而且就是这两股情绪力量打架呢,他也没办法直接表达出来。最终他的那个力量要表达出来,所以他就是一种歪歪曲曲的症状的形式发作出来。他就以一种攻击转向自身的,你看看他自己发惊恐了,老板不能因为你发惊恐了就骂我吧对吧!然后把大家弄得手忙脚乱,把饭局也搅得大家心不安。同时的话,让老板看到,你看看啊我惊恐发作了啊,你小心点啊!向老板或者是其他人表达他的愤怒攻击,但这个攻击又是隐藏的、不直接的。这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动力学不是就症状治疗症状。这里面我们要讲了,就是说如果来访者带着症状来,你是治疗他的症状,比如说他惊恐发作了,你就说焦虑大发作啊,神经系统的,就是我给你吃点药,或者说啊这个惊恐我给你教育一下啊!你个惊恐发作怎么回事情,不是心脏病死不掉的,就是不用来看医生,给你做个暴露治疗。那么这些的话就是说,教育也好、暴露也好、吃药也好,这些都是针对症状层面的一个治疗,就是针对症状治疗症状。那如果是动力角度上来讲的话呢,我们如果就症状治疗症状的就不对了。我们可能需要探索的是症状背后的意义,去帮助他去理解背后的一个潜意识冲突,以这样视角来做心理治疗是一种更深入的治疗策略。那么在这里面我们会看到怎么样可以让他症状不发出来,这不发出来的话我们如果从那个就是两股力量对冲的角度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他如果内在的攻击力可以直接表达,大家想象一下啊,有下向上的那样一股力量,他如果可以直接在以前开年会的时候,不仅是年会,日常会议的时候,他如果能够直接表达,我们技术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把他们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让老板觉得他是很重要的,所以老板觉得技术部很重要,给他们发了很多奖金,他们的地位也比较高。如果他能够直接把他们的一个价值感、力量感直接表达出来,能够和销售经理对峙的话,他其实不用转化为症状表达出来的对吧?那么包括治疗的策略和目标都是要让他能够直接把它的攻击性表达出来,而不是以一种转换成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如果精神动力性的治疗目标,就是把他的那个上面的那个压抑力去掉,让他把内在的声音、自主的声音发出来,它的症状也会消除了,这部分东西大家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它上面那股力量,他没有办法消除掉,就是压抑的太深了!他没有办法表达攻击性,所以他的症状发作出来,那么是什么样的东西,使得他没有办法在竞争的环境当中表达出他的攻击性,表达出他的力量感和他的价值感。而处于一种被隐匿和被别人攻击,然后被别人医治这样一个状态呢?那就要让我回到他早年的一个成长经历和他的应对模式当中来看了。

这位赵经理他成长在一个内陆地区大的一个厂矿的家庭,我们可能知道就是以前有很多大的一个厂,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他是家中唯一的一个孩子,父母工作都很忙,很长时间的话,他都是被独自一个人关在家里的。他从小的身体不好,所以他父亲就对他身体的关注度就特别高,然后有点风吹草动的话就把它送到医院去了。那么他的父亲对他的养育虽然说是很正常,看上去很正常,但其实只管吃管饱,然后就是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管,对他的情绪是从来没有照顾的,也从来没有教会他学习如何去体会和表达情绪。那么这部分我想多说一句,其实如果大家自己看看的话,这种成长方式在中国的家庭当中还是不少见,甚至可能说蛮普遍的。这样的一种成长方式看上去很正常,好像没有创伤,但其实在这样的养育环境当中,情绪的表达和体验其实都是被忽略的,完全没有办法把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来的家庭环境,就是指情感匮乏的一种养育环境。赵先生记得最早有一次的一个事件,就是有一次他自己在家里洗脚,洗脚的时候,然后正好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过来玩,他就打开门冷风吹进来。他就忍一下,然后那个父亲的朋友在家里跟他聊聊聊聊聊,聊了大半天不出去。他说特别烦,而愤怒也没法表达,突然一下的那时候好像就是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心跳加快啊、窒息啦!然后要死要活的,他父亲赶紧把他送到医院里去。这个是他记忆当中好像最早发生此类事情的状况、这样一段经历。那么在他的一个成长环境当中,还有一件事情记得特别清楚。就是有一次,男孩子嘛,总有时候要调皮的,他跟别人打架,一下子不小心把别人打破了头,当然也不是很严重。然后别人找他家里来,然后他父亲就狠狠的把他打了一顿,还直接罚发他在门口跪了半天,这个是他印象当中最深刻的影响。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变得比较沉默、内向,也不太去跟别人去竞争。在他的家庭当中似乎只有他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顺从的、听话的,让父母满意的一个乖孩子的话,才是能够被他的父母所接受的。


Anna Freud 1895~1982


那么从这部分,其实也就开始了我们理解这个症状或者问题的第二个视角,也就是自我心理学的里面的防御机制的视角,所谓的防御机制,其实就是说我们在面对一些可能让我们感到心痛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一种应对方式。当然这次课的话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是把事情简化了,就是说让大家把这个过程看得清楚一点,但其实现实生活当中的复杂性是远远多于理论的单一性的。那我们会看到这个,就是赵先生的一个症状的话,主要是因为他的竞争当中的一个攻击性没有办法表达,抑制了,不满的力量没办法表达,就是转化成那个症状。这部分的症状,如果回到早年的一个经验的话,我们会知道他的家庭当中就是不让去他体会他的情感的。并且他的那种攻击性,就说跟别人竞争、打架是不被允许的,是会被他爸爸打的,就是说不能去有那个调皮的部分,不能去有竞争的部分,因为他父亲对他也很严厉,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以他父亲的指示为准。那他父亲也是那个厂的一个小领导,他父亲对他的身体过度关注,就是这一系列的影响造成了他的一个基本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对多重的一个竞争关系当中的行为模式,就是那种压抑的、退缩的、讨好的,然后自己做到最好,让别人满意的。同时的话自己的一个自主性表达不出来的,表达不出来,有的时候就可能会一种就是表面上很恭敬,但是其实让人感觉到不舒服的一个方式呈现出来。包括可能会转向躯体,就是躯体化的症状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隔离啊,对吧!就说他可能不去体味情感,然后躯体化。他把他的所有的情绪的部分转化成躯体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用情感直接表达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比如说那个反向形成,反向形成、理智化,然后是躯体化,就是这几个的话是他主要的防御机制。所谓的防御的话是他应对竞争当中,他的自主性攻击性啊没有办法表达就是应对模式。那么这种应对模式,在他可以就是说得到别人认可啊、支持啊、肯定的情况下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比如说像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该有的回报,有情绪发生了、愤怒发生了,但是没办法表达的时候呢,可能这个时候他就会以一种症状的形式产生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如何去理解赵先生的,他的第二个视角,也就是自我心理学的防御机制的视角。说这里的话,其实我想多说一句话,就是在中国的这个环境当中,这样的养育形式下,其实这种躯体化的症状其实还是蛮常见的。                     

所以现在不是各种躯体治疗,包括正念啊、舞动治疗啊,都在国内流行起来吗,其实我觉得蛮必要。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忘记自己的情绪,太多的时候都去关注于理智啊,关注于那个身体层面的一个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对于情感或者情绪的照顾。而精神分析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情绪的心理学,它其实是帮助我们关注内心里的情绪,并且能够把内心带着情绪的潜意识的一个思想能够表达出来,这个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疗效因子。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讲,那既然好像听说就是他是这样的一个防御的。就说我们的目标是想让他能够体会他的愤怒,并且能够把他的主张表达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话,它可能就是说情感都隔离掉了,在用理智说话,或者用身体说话,他也体会不到负面的一些情绪,也没办法把自己内在的一个自我的主张表达出来。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来去治疗呢?就是从治疗的角度的话,就涉及到我们要说的第三个视角,也就是客体关系的一个视角。里面很多的理论,但其中一个比较核心的就是说,我们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由我们早年成长当中的模式,就是说在跟父母啊,在跟其他人的互动模式过程当中的带来的,而这部分东西的话是潜意识的。


William Fairbairn1889~1964


像我刚才所说的这个赵先生,从小在他养育的环境过程中,他的父亲对他情感忽视,然后关注身体,然后不允许他把他的自主性表达出来,就是你跟别人竞争了还是要被打的。那么就养成了他恭顺的、小心翼翼地,尽心尽力做到好的,然后就是不跟别人发生冲突的这样一种行为模式。而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呢,在成年以后又在他的工作环境当中重复。这个重复的环境就是说,他在技术上做到最好,让老板满意,然后其他部门跟他竞争了,他也退让着哈哈笑一声就不去跟别人发生冲突了,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就是这样一种模式,但是在这个背后的话,他其实有是有愤怒、有攻击,但他很难表达。那么他的这样一种模式的话,同时又会呈现在咨访关系过程当中。而这部分是无意识的,就是说他也会带着同样的、他跟人相处尤其是跟权威相处的模式,进入到咨访关系的过程当中,而这种观察他的一个模式,观察他在话语之外如何说,如何跟治疗师交流,如何表达他的看法,如何跟治疗师相处,那么这样的一个观察的视角,其实就是精神分析性的一个视角。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精神分析性的治疗里面,不是听来访者说什么,而是听来访者怎么说。怎么说的部分,其实就透露了引起他症状的核心的东西。那说到这里的话,我突然想起,我以前参加过一次李维榕老师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培训。我记得她里面说过,关于他们做家庭治疗的时候,关键是把症状转化成关系,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就说所谓的把症状转换成关系,这个不仅仅是在家庭治疗当中,在精神分析性的治疗当中,其实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核心。从这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了,他的攻击的不能表达,就是说引发的一个症状的话,其实是在关系当中呈现的,这种关系的就是说,关系相处上的一个困境导致症状的一个发作,所以我们的核心的话,其实也是在关系层面上来进行处理。

那么好了,这个赵先生他走到治疗当中来,以后呢,他在诉说他的一个症状,他说别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症,不是其他的生理上的疾病。那么医生,你看看有什么可以给我治疗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治疗呢?我刚才说了,我们如何理解症状决定了我们如何去治疗症状。一个理解就是说,我们希望他能够体会他内心觉得被人攻击、或者是被人压制了,没有得到公平对待的愤怒的情绪,帮助他理解他的症状背后,原来是有这样的一个没法表达的攻击所产生的,尤其是在竞争情况下的攻击无法表达所产生的,我们帮助他理解他的症状。

所以其中的一个工作方向,因为我刚才所说了,他的防御是情感隔离、躯体化的,这部分就决定了他很难体验他的情感,所以其中的一个治疗就是要让他慢慢去体会他的情感,去帮助他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发作的?其他什么时候也发生过类似事情?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愤怒?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呢?就是帮助他慢慢和他自己内在的情感进行连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治疗的侧重点,就是帮助他理解他的症状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我们从驱力的视角去帮助他做的,就是症状背后的意义,要帮助他建立这样一个理解。

在这里面的话我也多插一句,就是精神分析性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这么说的话,是想说其实有的时候它是需要和其他的一些疗法一起合并使用。就比如说像这样躯体化的没办法感受自己情绪,那么也许如果配合一点正念啊,或者是哪怕舞动啊之类的,让他可以更好地去触碰他的情绪体验的话,这部分都是可以辅助使用的,这个是其中一部分。那么另外一部分,就像我们所说的,他的症状是没有办法处理好的关系冲突的一个呈现,那么这种冲突的话他同时也会呈现在咨访关系过程当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设置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重要性了。比如说他在咨访关系过程当中,不仅仅很恭顺的对待治疗师,他准时来、不拖延,准时付费,然后把治疗师当成一个老师一样的,恭恭敬敬地努力做到最好。但在这过程当中的话,他可能也会有疑问或有不满啊,会有觉得不爽啊,心想我来了那么多次了,然后就付了那么多钱了,还很准时了,你怎么搞到现在好像我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就是他的隐藏的愤怒不满,其实是始终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的。像那种愤怒不满,对于咨询师觉得说,我付出了很多还没有得到的情绪的话,其实也会在你们咨访的过程当中呈现出来。

比如说他可能跟你说:老师啊,我最近刚刚买了个房子,哎呀,房贷压力很大呀!这个那个,但是啊这个治疗又很重要,但是我这个钱实在是没办法提前付了,月底给你可以吧!你想着怎么回答呢?对啊!他那个事实上看起来确实有困难。或者是时间到了,然后他说,老师你看看这个问题啊,我又不舒服了。然后我觉得,好像不知道怎么回事情,最近反而发作发得很多,他拼命地拖延时间啊!就是跟你诉苦啊!不让你走啊!然后就是怎么样也结束不了。你内心也会觉得很不舒服,然后感觉到好像就是说,被他影响了然后觉得很不舒服,似乎有攻击性但是又没法直接表达出来。


那么这部分的东西的话,其实就是他把日常行为当中的模式,也就是说在关系当中,他的权利、需要没办法表达,总是压抑自己,讨好别人,进而产生很多的不满情绪,又不知道怎么处理的这个方式,再一次在咨访关系过程当中呈现出来了。其实,我们所说的一个治疗的策略或者方向,就是咨询师要能够运用你的反移情,你的感受去体验在这个过程。就是你觉得好像真的是感觉到不舒服了,或是感觉到被攻击了,感觉到似乎他有愤怒也表达不出来,我们能够慢慢理解他的不付钱啊,他的治疗时间到了也不走了啊,这样一种方式似乎是他对你不满的表达。但我们这个时候如果容纳他的那样一种攻击性,并且帮助他语言化。我们知道语言化其实是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当中蛮核心的疗效因子。很多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茫茫然的、处于一种前语言的强迫性重复阶段。但如果能够看清楚,并且帮助她语言话,就是看清,所谓的觉察,能够看清这个过程的时候,他那个强迫性重复就可以慢慢消失。如果我们可以慢慢地帮助他看到,你是不是其实对我是不满的,你觉得你付出了很多,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可能不付钱会怎么的。如果能够帮助他看清楚他的攻击性,并且在他跟治疗师的关系当中可以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不满、自己的需要,而治疗师并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惩罚他,并没有像个权威那样去给他很多的一个限制的话,那么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让他的一个自主感增强,让他感觉原来我是可以自己表达我的需要,我的权利也是可以表达的,我觉得不爽了我是可以直接表达我的攻击性的。我并不需要去以不付钱啊,或治疗结束了以后老是拖着咨询师不让他走啊,觉得不爽了就打电话给治疗师啊等等来应对。就是当他能够理解他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时候,他其实就不需要再以这种行为方式,去表达他的潜意识的不满,那么这时候他内在的这力量可以自主地表达出来,那么就不需要转化成症状。

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个视角,就是客体关系的视角。我们从第一个视角开始,以潜意识的力量,就是潜意识的冲突没办法表达。而且没办法表达的上面,那个压抑就是他的各种防御,而这种防御就是我们所说的躯体化的防御啊,情感不去体会;然后就是理智化,总是用各种事情把他的情感压抑住啊;反向形成啦,就是对谁都很好,但其实内在的愤怒没办法表达等等。这部分东西都是从他早年的一个模式当中习得来的,而早年的模式,外在的模式再到当下的模式,这个三角关系就就呈现出来了。那么这种模式的话就是我们所谓的防御,那么这个防御在咨询关系当中又呈现出来了,就天天跟你说症状、谈事实,就是不谈情绪,并且表面对咨询师很好,但其实隐藏的攻击性,都在咨询关系当中呈现出来。真的如果是长程的动力性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可能就需要慢慢地帮他把这些防御性的东西拨掉,然后有勇气去体验自己的情绪,有勇气可以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这部分的力量和模式,重建或者说成长了以后,他其实就可以在他的现实生活当中,去和那个销售经理分庭抗礼了,他可以去尝试着和他的老板沟通,表达他们这个部门的重要性,如果他的整个地位和重要性在公司里面呈现出来了,那么他就不需要去发作惊恐,惊恐发作什么好的啊,自己折腾的要死对吧?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在这里。

那就设置的遵守的这部分的话,特别想讲一下,可能在有些治疗里面,设置不是那么的要求严格。尤其是我以前学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暴露的时候,经常一暴露就是一个半小时。然后治疗师可以到来访者家里,他们可以到外面去找可以暴露的地方,甚至一个半小时不够的话,他一直暴露下去,暴露到他焦虑消失为止,也就是设置不是作为治疗的核心疗效因子的。但是在动力性的心理治疗当中就不一样,因为在动力性的心理治疗当中,行为模式是我们要探索的一个核心。所以当有设置在的话,不同的人格类型,如何对待设置,他的行为模式就在这个里面呈现出来了。

所以我们就说这个设置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当然一提到设置的话,刚才主要讲的是时间、费用、地点,还有一个就是治疗之外的关系,尤其如果是一个男治疗师和女来访者,我们最常听到的对边界的突破,就是治疗之外的性关系。在这个里面的话,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性不仅仅是性,如果把性背后的意义,如果双方能够理解清楚的话,很多时候其实不用性的方式去付诸行动,这部分是蛮重要的。性的这个议题又可以讲一节,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多讲了,给大家一个小小的例子。如果大家对癔症型人格有点了解的话,我们知道癔症型人格的核心议题与性相关,比如说是一个女性,他觉得对于男性来讲,女性的性别是低男性一等的,没有价值的。而性的这个部分,就成了这个女人和男人分庭抗礼的工具,就是我用性的方式来跟你争取权利,来让你向我臣服,她其实就起到了这样的功能,或者是防御的,那么这种防御的话,同样也会在咨询关系当中呈现。如果你跟她上床的话,其实不过是让她防御的再次重现,付诸行动而已。所以性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去探索的,这部分今天我就稍微提提。

现在我们所讲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按病理问题三个模型,这三个东西是串在一起的,我们最后讲一下关于自体的这个部分。自体的这部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关于自体心理学,它最早是由科胡特创建的,当然其实在科胡特之前,真、假自体的概念是温尼科特最早谈的,具体就不讲了。科胡特最早研究的是自恋型人格,他那时候觉得自恋型人格的核心问题是自体不稳固,或者是自尊比较低、比较脆弱,但他后来发现可能不仅仅是自恋型人格,而是所有的病理心理问题都存在自尊、自我价值这个维度较低的一个状况。

那么同样的在这个赵先生身上,它同样也呈现出低自尊或者低自我价值,那么这种自尊或者自我价值是怎么来的?这部分的话,最早温尼科特谈到过“镜映”的这样一个概念。“镜映”的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共情。我们讲治疗策略,从共情到解释。之前讲的那个,其实探索的是移情反移情,或者说人际关系,咨询关系当中的潜意识冲突,更多的是偏解释这一块,让他去理解它背后的动力,更偏分析性的这部分。另外一部分关于自体或者说自尊,“镜映”这部分的话更偏左边,也就是更共情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无条件积极共情。

我们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通常入门的第一步就是共情、倾听,在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共情,就是嗯!啊!好啊!你都很好,以这个作为入口,让别人觉得很舒服,这是比较粗浅的。而里面涉及到的更深的含义就是说,一个人的自尊或者是自我价值感,它最早是从“妈妈”(最早的养育者)的眼睛里面看到的。这部分的话,最近温尼科特在国内很红,大家就会看到。“足够好的母亲”讲的是这么一个概念: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能够从他的母亲或者他的养育者那里看到很多欣赏的眼光,他自主的表达是能够被看见的,是能够体验到的。他的独特性或者是自我价值是能够被肯定的,他在妈妈的眼光里面可以看到闪烁的光芒。那么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从妈妈的眼睛里面,从妈妈对他的反馈里面,慢慢开始形成了自我的价值感和关于我是谁的这么一个概念。要知道孩子他其实也不确定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好不好,到底能不能被别人接受?孩子是一个很弱小的个体,这部分是从他最早年的成长经历当中体验到并被内化的。比如说像这个赵先生,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对他情感的部分是很忽略的,就是说他其实并没有在父母的眼中看到说:我其实很好的,是有价值的,我有权利去争取我想要的东西,哪怕我跟别人打架我都是足够好的,这部分东西他其实是没有体验到的。

就是按照温尼科特的说法,他没办法成为他自己,而是构建了一个“虚假”的自体,按照父母想要的样子成长:父母想要个乖的、听话的,不去闹事的,学习成绩好的,让父母觉得满意的孩子,他其实长成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但他在核心的部分,其实对自己是有一种深深的不确定、不肯定和自我价值感低的。我们看到他早年的经历就是父亲要求严厉的,什么都要顺从的,他自己的自主性是没办法表达的。所以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这部分东西在他成年以后,在人际关系当中也就呈现出来了。比如说明明他们技术部是有力量的,但就是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还不敢跟那个销售部经理叫板,说你们销售卖得再好,如果产品不好,你们能卖得很好吗?专业客户都不是傻子呀!他们选择这个是因为我东西很好啊!如果能够把这部分呈现出来,便是内在的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能够呈现出来的问题。而这部分的话,如果在治疗当中的呈现,按照科胡特所说的就是三种镜映,按照罗杰斯的说法,就是我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这部分。而且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是我们说他好啊好啊,你说什么都很好,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么表面的。

这种镜映和关注、共情,其实是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内在的一个真实感,他自我的一个真实感,能够给他肯定、欣赏与镜映,能够让他在和咨询师的关系中,看到他的自我价值感。让他能够在咨询师的眼睛里面,看到闪烁的光芒,大家能够理解嘛,让他看到其实你做的东西多棒啊,多好啊,你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个人啊!这跟偏解释性的治疗策略是不一样的,但他同样起到一个效度,它的效度就在于当一个人内在自我价值感变得更好,他变得更有力量,觉得自己更牛的时候,对吧!就是别人的伤害给他的影响减小的时候。

相较之下,他也更有力量,就是说更有内在的价值感,觉得自己还是蛮好的。更有这种力量感在他的老板或是同事面前表达出他自己来,这个是和我们刚才所说的解释性策略不一样,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人核心自体的这部分东西,自我价值感、自主感、自我的力量感的这部分东西,而这部分就通过我们说的镜映啊、共情啊、抱持啊,自体心理学的这部分东西维持并且增强,这就是来访者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的部分。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大致上把精神动力学对于症状的理解,以及他的主流的治疗策略,大致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最后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关于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这个里面还是会有点差别,因为我们知道精神分析其实是每周至少两次,一般常规的是三到四次躺椅式的治疗,它有更多的自由联想,防御更多地被消解掉的。而我们所说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通常是每周一到两次的坐着面对面的。它可能不是那么大面积的人格重建,更多的是针对于某个特定的主题,聚焦式的探索,但是对于症状的核心理解是一样的,只是治疗侧重和发生的效用会有不同,这里做一个简单地解释。

那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我们核心掌握的可能是不仅仅要理解症状,还要理解症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当病人带着问题来,而我们治疗他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提醒自己是不是走偏了。在这个症状的背后,我们要把症状转化成关系,而且关系会在咨访关系当中重现。一个关系当中的很多困境,会以防御的方式,或者我们称之为所谓阻抗的方式,以一种非语言信息在咨访关系当中呈现,而这部分,是作为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工作的一个重点。

如果说这个维度是偏解译性的维度,那么另外一个维度就更偏共情和支持。从自体的角度上来说,我们的共情、支持、镜映,能够帮助他内在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不论是让他好的部分得到增强,还是降低他困境的部分,都是作为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我其实也想说,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好像是1234这个过程。但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缓慢的,甚至需要很多年的。就是我们讲到的惊恐障碍的那个例子,他的情感和应对方式的部分(包括他的愤怒和行为模式),用了很多年才开始能够慢慢体会到并加以调整。所以,其实这个过程是不那么简单的,而且就精神分析性的心理治疗适用的范畴来说,需要来访者有心智化的能力和内省力。所谓心智化,就是说他能多大程度上理解他的问题来源于他的内心,而不是外在事实。而所谓的内省力又称心理学头脑,这是我们看一个来访者是不是能够做精神分析性的心理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这个点就在于他是不是能够穿越症状,去理解他症状背后潜意识的情绪冲突,他是否具备这样的潜质或者能力,这也意味着他能够多大程度上从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获益。我们知道心理治疗的策略有非常非常多的种类,而不同的治疗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群体。

虽然精神分析在中国被炒得越来越火,越来越热,但它只是我们探索人类心灵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全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获得自我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精神分析治疗的疗效(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也是如此),就在于这个来访者是不是适不适合进行精神分析性的心理治疗。偏神经症的来访者通常来说疗效会更好,以及他是不是有内省力、心智化的能力,以及和治疗师是否在人格上有较好的匹配,这些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这部分又是一个新的专题,可以好好讲一讲。

今天的课程就到此结束,更详细的部分接下来我们会有一系列的课程,整个都是关于实战临床的讲述。谢谢大家听了这么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