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动力分析 |
治疗思路
强迫性重复如何停止?
“强迫性重复是这样一种心理现象——个体不断重复一种创伤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里。”
2016-06-10 11:40▼
前两天,我们推送了一篇关于强迫性重复的文章深度:为什么说“改写过去”的愿望会把你困在原地?,本篇为文章的后续,你们要的治疗思路。请先阅读上篇,再看本篇。
精神病学家Bessel多年研究对创伤的强迫性重复行为,他提出了针对强迫性重复的治疗思路与建议如下:
强迫性重复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会给个体提供一种暂时的掌控感甚至愉悦感,但最终它会带来持久的无助感与失控感,它还会让个体主观上感到“自己是有问题的”——我一定有什么问题,才会让这样的不幸一再发生在我身上。
而对强迫性重复的治疗目标则是让个体重新获得对当下生活的控制力,停止重复创伤的行为、情绪以及身心反应。
1. 回到源头的创伤
Bessel认为,强迫性重复中有一种类似成瘾的特质——个体无法摆脱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而他指出,是潜意识对于最初痛苦感受的否认和回避,带来了无意识的行为上的重复——它们不会消失,当我们没有用语言的方式把它们向自己承认下来,它们就会从我们的行为中渗透出来。Cermak & Brown说,“没有一种痛苦像一个人所回避面对的痛苦那么具有毁灭性,没有一种受难会像自己不曾觉察的受难一样持续地那么久。”
Bessel说,要想摆脱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行为,关键是克服否认。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需要了解,体会自己所经历的创伤,体会和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并不等于创伤重来。
当我们通过描述过去的创伤,把创伤定位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在彼时彼刻我遭遇了创伤,而现在并不是彼时彼刻),一个人就得以能够开始把此刻的压力和过去的创伤区分开来。比如说,当伴侣没有及时回复消息,一个人感到被抛弃的恐惧,随后感到非常愤怒。ta可能会想到,这种恐惧感并不来自此时此地,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而来。Ta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出于对当下的情境的考量做出行为反应,而不是对过去的某个人某件事在此刻做出反应。
这就是Bessel说的,通过对当时事件的描述和讨论,个体对此时的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产生了意识层面的控制。
然而,尽管描述/谈论当时的创伤事件,是强迫性重复相关的问题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但贸然让个体回忆、谈论过去,却有可能激发二次创伤。
因此,在揭开过去创伤的根源之前,个体需要获得对目前症状的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自虐这一类行为能够有所缓和。
2. 人际间的依恋与安全感
Bessel提出,强迫性重复的病因和治疗,从根本上都是基于人们在人际间感受到的依恋的安全程度。
因为经历过不安全的依恋,所以变得过度敏感和紧张,容易采取撤退和攻击来过度应对人际间的一些信号。而当个体采用了自己在最初创伤事件中习得的行为方式来面对当下的处境,很多时候反而复刻出了当初的结果。
Bessel说,要想修通(work through)过去的创伤,个体必须已经和另外一个人/一些人建立起了安全紧密的联结(bonds)。一个依恋对象的存在,能够给人们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他们才会敢于去探索他们的生命经历,打破他们内心的自我隔绝或者社交隔绝。而正是这种隔绝把他们困在重复的模式里——在那个隔绝的状态中,他们无法接受更多新的经验去发展出新的更健康的人格,他们把自己困在了过去里。
因此,(至少)一个让个体感到安全的依恋对象的存在,对这些创伤后想要修复的人们至关重要。在建立起这样的依恋关系后,他们才能够逐渐地、尝试迈入到“完全”的生活中,用新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尝试使用新的行为模式,从而带来新的关系。
当他们建立了一段安全的关系,有了这段关系作为安全感的底线,他们得以能够探索过去和现在到底发生了/发生着什么,他们得以能够认识源头的创伤——安全的关系是人们回到源头创伤的前提。
有一些人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完成了自然的治愈和成长。更多的人,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一点从几十年前就得到了验证。
在1988年一个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研究中,Judith Herman询问那些存在自我割伤行为而后极大康复的人,是什么最大程度帮助了他们克服过去创伤的影响?包括克服了他们的自伤行为。所有的个体都把他们的进步归因于“找到了一段安全的咨询关系”。
这段咨询关系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感。他们在咨询关系中重新探索自己的经历,讨论和思考当时的“现实”是什么样的,究竟发生了什么,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影响,也讨论自己对创伤事件的反应。所有的个体都反映,随着不断获得一种更加清晰的理解,他们成功地降低了各种强迫性重复的行为。
Bessel提到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自助小组。他认为,自助小组为这些创伤后的人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在小组中,人们感受到依恋。
Bessel认为,强迫性重复行为的核心是一种无助感,一种无力摆脱重复命运的无助感。而“宁静感(serenity)”则是这些个体需要培养的。宁静感既指一个人主观状态的稳定,又指个体周遭环境的平静。治疗中,这种感觉的培养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Bessel提出,在自助组织中,人们可以通过信任的培养、相互的妥协、约定的达成、以及人际间的承诺去获得这样的宁静感。也就是说,在自助组织中,这些有着类似恐惧的人们,在小组的帮助下,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和他们平日里体会到的人际关系有所不同的关系 。
自助组织提供一种有支持性的网络,让这些创伤后的人们发现自己不是那么“不同“,从而,他们会竭尽努力去避免/克服对自己的无助的羞耻感,以及那种会带来社交隔绝的脆弱感。Bessel说,羞耻感和社交回避会让人产生焦虑型的依恋以及成瘾式的投入。
3. 对当前处境建立新的认识
同时自助小组还会教给这些人一种有意义的认知框架,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带来健康生活的认知。
无论是否采用自助小组的方式,存在强迫性重复行为的个体都需要对自己强调“我活在此时此刻”,他们需要建立这样一种新的认识: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可以学习健康的保护自己的方式——通过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投入到那些他们明知道是有伤害性的关系和行为里。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儿时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继续发挥作用——例如,我在自己的命运面前是无力的——直到那些“结论”被以语言的方式描述了出来,被我们重新检查。
这些有强迫性重复的人需要树立起这样一种新的认识:作为儿童时,他们不需要为所有的混乱、暴力以及围绕着他们的绝望负责任,但作为成人,他们的命运中存在他们自己的选择以及由他们的选择带来的后果。他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已经有能力重新书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同时也不能逃避自己成年后遭遇的不幸中有自己的责任。
Bessel说,为了避免重复,一个人必须放弃那些让自己上瘾的行为、药品、以及人。
自助小组会和创伤后的个体强调,要去找到当下的更有回报、更健康、更成功以及更有力量的活动和经历,去替代“强迫性重复”,这种活动中也包括帮助那些与自己有类似创伤经历的受害者(KY主创们:不如去做志愿者啊宝宝们)。
寻找安全的依恋关系,叙述过去的创伤,承认自己的痛苦,建立新的认知,这些因素彼此纠缠、相辅相成。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反复陷入同样的负面境遇,反复遭遇类似的不幸,寻找专业的帮助会是你此刻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