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2,727
  • 关注人气:6,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2016-05-03 10:23:34)
分类: 经典分析


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独创的“自由联想”法,从病人的笔误、口误和自己的深入观察中,对许多心理病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到底说了什么?精神分析在揭示人的精神活动方面是比较深刻的,其内涵远不止性本能的问题。

  精神分析的核心——潜意识(精神分析不关注在意识层人们经常表达的东西,而关注在意识层表达背后的含义)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意识分域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意识:是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现实原则”

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约占10
%

左右


用冰山来比喻的话,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就是意识,埋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潜意识。而前意识就是冰山在水面上下漂浮的那部分,有时可能显露,有时可能在水下。


因此,在自由联想前做放松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意识的控制作用。


前意识的作用:调节外界、现实和自身欲望的平衡。

3、潜意识:又译无意识,是不能被察觉的精神活动。


人的日常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驱动。


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各种被压抑的愿望。

 


二、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

 


三、性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弗洛伊德主张幼儿也有性欲。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时的“性”是广泛意义上的性,是不具备生殖意义的性。)

1、口欲期:从出生——1岁左右


一元共生(有你才有我)


以婴儿断母乳为标志。

2、肛欲期:1岁——3


二元共生(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有的孩子喜欢端着屎盆到饭桌旁拉屎,不知道的人以为这是孩子在恶作剧。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端着屎盆到饭桌旁的意义,相当于大人为庆祝某事而办的宴会。它们同样有庆祝的意义。


再说白一点,在这个时候的孩子眼里,你吃饭——是快乐的,他拉屎——在这个阶段是他最快乐的。既然都是快乐的事,为什么不能一块办?


一般而言,家长是不会同意孩子这么做的。因此这时的家长和孩子就产生了冲突、矛盾,即家长和孩子在——争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


在肛欲期有过挫折和创伤的孩子易产生强迫行为。


强迫症患者,追求完美的同时又犹豫不决。他总是冲突的,总在两极徘徊:有
A就有非A;有B就有非B


这就是肛欲固着的典型表现。


“我就要在这拉屎”
?
“你就不能在这拉屎”


“我看你们高兴,我也高兴,我要在这拉屎”
?
“这是饭桌,你就不能在这拉屎”


这种冲突就很像强迫症患者的内心矛盾状态。


凡是强迫行为严重的人,我们都可以请他回忆或是请他父母帮助回忆,在他
1-3岁期间有没有发生过创伤。

 

3、性蕾期:3岁——7


三元共生(怎么多了一个人?→爸爸?!)


“爸爸是用来干什么的?”


由于天然的母子共生,所以孩子的天性都是偏向母亲的。


女孩的发展过程其实和男孩差不多,不过多了一个阶段(由最初的对母亲有好感→发现爸爸,对父亲有好感)。

 


这里以男孩为例,当父亲出现下列情况时,男孩会深陷恋母情结中:

1、父亲的形象是软弱的、怯懦的、粗暴的、野蛮的、丑陋的;

2、父亲的形象是远离的;

3、父亲的形象是完全消失的。


完满的家庭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在三元时期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等边三角形就缺了一角,孩子即便想把他的情感分出一部分投到父亲身上去,也分不出去。只有紧紧的跟着母亲,与母亲连结在了一起,形成了过强的母子连结——也就是恋母情结。

 


正常的家庭

1、完美的等边三角形

2、父母的关系相当重要(因此从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讲,我们提倡男女结合的基础是爱) 
3
、孩子的付出要受到父母的回报

 


不正常的家庭

1、父亲被推远了:由等边三角→等腰(直角,不规则)三角

2、由于孩子和父亲远了,只好把原本分给父亲的情感分出一部分给母亲,形成过强的母子连结。

 


改变的方式有两种

1、将孩子推给父亲(去除过强的母子连结)

2、将孩子推向远方(在更远的地方形成更大的等边三角形)

 

4、潜伏期:6岁——12


这时的孩子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此时的他们会对性暂时失去了兴趣。这时,他们多数喜欢男孩和男孩玩,女孩和女孩玩

 

5、生殖期:12岁以后青春期后,重新对异性产生了兴趣


生殖期后,性快感就固定于性器官。


因此,我们可以用性心理发展阶段论来解释一部分社会现象

 


现象一:作风不正


当一个深陷恋母情结的孩子长大以后……

1、母亲会把儿媳当做儿子的一部分来无视

2、母亲和儿媳之间会有争斗(儿媳必像母亲,想死死控制儿子),这时的争斗就是以两个磨盘绞儿子的方式进行的,儿子很难做,儿媳也很难做。

3往往这个男人未摆脱孩子气,从心理上来说还是个孩子。因此,当老母亲去世后,儿媳就上升为小母亲,而“儿子”也进入青春期,开始希望真正的接触异性——于是,就有了二奶和小蜜。但不会和儿媳离婚,“不能有了媳妇就忘了娘”。 

所以说,男人并不一定有钱就变坏,他还得有情结。

 


现象二:结了离,离了结,再离,再结……


若追述其早年,应该会发现其早年客体关系混乱。


即在口欲期和肛欲期,有走马灯似的更换看护人的经历。


这样的孩子会在成年后,和一个人关系好的时,心理就做好准备:“我们的关系再过不了多久就不行了。”


一般这样的孩子会这样觉得“和你打一阵交道后,我就发现你特好,因为你的确就像母亲那么照顾我,我也像爱母亲那样爱你”。可一旦建立起关系后,这孩子心理就会备着“说不定哪天你就要把我送走了”的想法。


因此可能真是人家把他弄走的,也可能是他自己找茬,把人家弄走的。
 
好的夫妻也会吵架,但不会提离婚。为什么?因为其早年有稳定的客体关系的经历——“咱俩吵归吵,闹归闹,咱还是两口子!”


可是,对于早年客体关系混乱的人来说,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那就是信号“你看,我们的关系就要不行了”。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有这样的经历——到一定时间被抛弃,到一定时间被抛弃。


所以甚至有人主动打破这样的关系——咱离婚吧!——别等你和我离了,我主动把你抛弃了。
 


所以说,并非人家不想好好过日子,只是潜意识里没有这样的蓝图而已。

 


四、心理防御机制学说


(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

1、自恋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婴儿防御机制)


自恋性的——婴儿的自我认同,自我欣赏。他往往觉得自己很伟大,不会把别人的帮助当成是帮助,而认为那是自己的本事。


精神病性否认
 
妄想性投影……

2、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性投影


被动攻击(“你让我做事,我不好好做,就要做坏”也是被动攻击的一种)


疑病……

3、神经症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
 
反向形成(“此地无银三百两”最典型)
 

合理化……

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
 
幽默
 
利他(同理心)……



  我们认为根据人的生理发展大概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五个阶段,性心理也如此。由于不同时代的性感受不一样,有所了解除了自知之明外对伴侣、孩子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法也会有所参考。以上说了儿童期,接下来简单地叙述下:

 


少年的性雏形期

1、性潜伏期:大约7-12岁左右,称之为“疏远异性的性厌恶期”,这是社会文化再造的结果。在校学习形成一个同性集团,同桌的少男少女划界以示厌恶,这种无形分隔中使性别角色的差异进一步明朗化,实际上男女之间形成暂时的疏远和陌生感,聚集着日后两性相吸的巨大内驱力。

2、牛犊恋期:10-15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少男少女对年长异性的自然而纯真的倾慕,及女性出现初潮,男性出现遗精。少年情书、纸条大多产生这个时期。家长、老师,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多点理解正能量去辅导,千万不要觉得犹如洪水猛兽对待,否则会产生更加逆反的性心理。

 


青年的性适应期

 1、青春前期:相当于中学至婚前。大多把性兴趣转向同龄的异性,渴望了解异性,接触异性。相当多的人发生初恋,不管成功或失败,都会在两性性心理发展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2、青年时期:主要指结婚前至新婚的性适应阶段,在性关系上开始具有伦理、情感和法律上的强烈的排他性。

 


中年的性成熟期

 1、性爱浓烈期:从新婚至生育前,夫妻间感情浓烈,爱情专一,性欲旺盛,性行为频繁。
2、移情和潜伏的情感危机期,出墙、出轨高发时段,其中青年时期的学习或环境的熏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3、深沉期:绝大多人的婚姻总是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和情感危机而走向性爱的深沉和家庭的稳定。

 


老年的性不衰老期


老年人生精能力下降,妇女绝经,只表明生殖功能的丧失,但并不意味着性欲和性爱需求的消失。关注老年人的性爱是社会特别是儿女一辈年轻人不能忽视的责任,尤其是丧偶的老年人,社会应该有意识组织异性交流、交往的活动,对老年人的幸福至关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