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7,312
  • 关注人气:6,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案例讨论与案例督导的介绍(下)

(2016-04-25 21:34:56)
标签:

杂谈

分类: 职业督导

关于案例讨论与案例督导的介绍(下)

郭会伦

  

静心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啊!

上次发出了郭会伦老师总结的

关于案例讨论与案例督导介绍的上半部分

其中包括案例讨论的历史

案例讨论和案例督导的区别

以及

案例讨论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今天继续下半部分

仔细读完后

你一定会收获非常大

因为这是郭老师多年案例督导经验的部分总结

好啦,我不多说了

go on……


四、案例讨论不同阶段的工作侧重

       这一点是针对讨论工作流程中的第二部分的补充,对于参加讨论的咨询师们而言往往因为从业经验程度不同,讨论现场的工作也有不同侧重。

       而处在不同阶段的咨询师,督导能够提供的帮助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督导重点会放在共情、设置、节制与技术的应用

第二阶段:对来访者进行多维度的评估,让自己更加理解到来访者。

第三阶段:让咨询师感受到互动的影响:来访者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受到影响后出现的情绪与反馈又如何影响到来访者。在这个阶段中,更加关注咨询中的“此时此地”。第四阶段:帮助咨询师真正理解与觉察到当下发生的双方潜意识互动的内容,并能和来访者从容地面对当下所发生的。重要的是:当咨询师能够觉察到这一点才有勇气去面对当下发生的潜意识互动内容,来访者才可能有机会去面对,这一步,必须由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去跨越,这一点不能笼统地归结于移情反应,识别到,也要处理,而处理要因人而异,目前时代的求助者有很多不是单一的解释能有用。

第五阶段:帮助咨询师进一步的从容,由一名治疗者帮助者成为一个见证者。

对应的督导侧重还可以描述为:

——对第一阶段刚开始从业的咨询师而言,不需要反馈感受,严谨操作是侧重;

——对第二阶段的咨询师,给出对来访者的动力学解释为侧重;

——对第三阶段的咨询师,说出自己的感受为侧重;

——对第四阶段的咨询师,说出感受不再是侧重,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动力学解释为侧重;

——对第五阶段的咨询师,在聆听同伴的感受分析理解时感觉到自在为侧重,这一步往往需要咨询师经过扎实的个人体验,自然达到。

 

我们就以现场反馈感受为例说明第四阶段的督导侧重点。


1、当咨询师陈述完案例后,同伴的感受(feeling)反馈就是我们与来访者的共鸣,这一刻,我们的感受,就是来访者长期以来的感受。这一刻,我们就成为了来访者。(案例讨论结束后,这种感受便会在我们身上消失。一转身,我们又从容地做回了我们自己,而那些令人沮丧的情绪感受,却是来访者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所体会到的那片刻的感受,就是来访者挥之不去的长期梦魇。)我们的感受反馈给咨询师,就让咨询师真切感受到了来访者的内心体验。没有这一点,共情更像是投机冒碰。


2、第三阶段的督导是帮助咨询师表达出感受,第四阶段的督导会对现场反馈的感受作为重点,困扰我们的是我们体会到的感受并没有意义,必须对这种感受进行进一步的工作。

      这里边存在这样一个过程:

——听:来访者的故事成为刺激符号

——接收:刺激信息与感觉器官

——处理:在听者的大脑进行处理

——体验:喜怒哀乐

     对于听者而言,这里边还存在一个机制:

——第一感受(体验)往往不能面对接受;

——使用否认与隔离,让自己感觉不到;

——使用投射,指向咨询师或来访者;

——第二感受出现,就是现场反馈的感受,这部分感受是可以表达的;

      这个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听者的感受原本是自己的,自己的这个感受是因为与来访者故事(包括与咨询师互动)产生共鸣出现的,可以等同于来访者的感受被咨询师利用的,但是处理后变成了指向他人的感受。而这个处理过的感受对咨询师的帮助意义降低了很多。


五、补充

1、咨询师的共鸣:

咨询师与来访者有一点是一样的,经历过早期发育与后期成长中所有的分离丧失控制等焦虑体验,遇到相关刺激,咨询师有能力让自己退行,退行后就能与来访者在此刻产生共鸣,所谓的“我理解你”、建立维护体验式关系(咨询关系)都离不开这个共鸣,这也是执业咨询师可以跟不同来访者工作的原因,而没受过训练与个人体验的平常人只能跟特定一类人产生建立良好互动的原因。

       看到灾难片我们会害怕、看到抗日战争剧会愤怒、看到孩子的笑会觉得美好看到他们哭会悲伤……都是共鸣机制的作用。


2、对“没感觉”的督导工作

       听完一个边缘案例的陈述后,一些同伴给出了怕、担心咨询师、可怜来访者等等复杂强烈的感受,但有一个同伴给出了“没感觉、没什么感受”的反馈,这里边的意义可以这样解读:

       这个来访者的故事让该咨询师产生共鸣:

       每个人在心理发育分离个体化的和解期,都面临着独立成长的渴望,但又害怕由此失去妈妈的爱,妈妈并不能时时给我们恰当的安慰,这样妈妈时而是一个好妈妈,时而是一个坏妈妈甚至是迫害性的妈妈,孩子只能分裂地应对,并会以自己的标准预判妈妈会怎样(投射),如果成年后仍停留在这样的体验中,在受到很小的刺激时就会成为一堆碎片失去稳定。听到来访者的故事后,这些信息作为符号激发起他心里的创伤体验:极度害怕、过于强烈的、极端的、过多的、杂乱无序的、无法承受的情绪体验,就启动否认与隔离(常用的还有投射、反向形成)等防御,几乎在瞬间,这种难以接受的感觉就被屏蔽掉,转而,变成了一种被处理过的,并可以出现在意识层面的“没感觉”的感受。

       联系到来访者的表现,大量的不稳定的生气暴怒、与人冲突、不时的空虚等,正是 “无”“空”“抓不住(得不到)”的表现体现,也是这个原因才要乱抓乱要如成瘾依赖等,得不到满足才像个“怪人”那样。

督导中,就需要对该咨询师反馈的“没感觉”进行解释,如果他能体会到第一感受:怎样时感到很愤怒、听到哪里时很沮丧、咨询师做什么时很嫉妒等等,这样的感受对于接受督导的咨询师而言,显然有价值的多了。


3、评估的意义

      心理咨询中的评估当然很重要,对于动力性心理咨询而言,咨询师的评估要比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复杂,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但在此想说的是评估并不是咨询中的核心工作,而且在某些时候,对部分咨询师而言还会成为一种“借口”。

       以自恋人格障碍为例,这类来访者在焦虑的时候,几乎全然没有体谅他人的能力,因为自恋障碍本身就是一个分化障碍,包括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互动中,当觉得不被咨询师理解、欣赏、爱护的时候,极可能就离去不返,访谈中断对于咨询师而言显然不易接受,有些咨询师就会以“自恋的人就是这样,没办法”为借口,固然自恋障碍的咨询非常困难,但如果咨询师能实时觉察到每次访谈中咨询双方彼此进行着什么样的潜意识交流,就相对更容易地从设置维护、共情与节制等方面及早察觉到问题,即便结束,也不会以简单的“没办法,我想到了”匆匆收兵了。

 

五、郭会伦案例督导小组说明

      从工作目标上与上述的案例督导没什么区别,只是设置中两点不一样的地方:

——督导师与接受督导的咨询师间的互动会明现增加,尤其是在督导分析环节,同伴的参与会仅限于侧重感受反馈环节。

——增加模拟演练环节


1、模拟演练的形式

求助的咨询师与督导师,一对一模拟在咨询中的“艰难时刻”。咨询师扮演来访者,督导师扮演咨询师。


2、模拟演练的意义

——咨询师扮演来访者并不容易。

然而这一点一旦做到了,他就能体会到来访者在面对自己时同样的渴望和矛盾的内心体验。然后,咨询师就会带着这种体验去接受督导师的反馈。

——在模拟的过程中,督导师会给出咨询师在咨询当中不一样的反馈。而这种不一样的反馈,会让咨询师觉察实际咨询关系中发生了什么,并由此有了矫正性的体验。

——通过与督导一对一的模拟演练,咨询师就有可能看到来访者、看到自己,更有可能看到了他们之间在发生着什么,这样,在咨询中就不再被莫名的东西拉着来回乱跑,就能定下来。

——涉及到咨询师的个人影响部分,传统的讨论与督导一般都交给咨询师的个人体验来完成,最大的原因是出于目标比较难实现、用时长、个人隐私保护,而情景模拟并不触及这些,只是由督导师提供一个不同的存在交由咨询师体会。

 

模拟访谈会根据咨询师的意愿进行,并非强制的必须环节,另外,对于督导师而言,这样的设置也并非易事。

  

后记

总得来说,我们的来访者之所以找到我们,

就是因为他看不到自己。

老师们总是教导我们:

咨询师要像一面镜子,

照出来访者的样子,来访者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己。

但实际的状况是:咨询师不是镜子,他是人。

他有血、有肉,会麻,会痛。

他有着自己的情绪,有着自己的情结。

受到赞扬,镜子不会开心,人会。

受到攻击,镜子不会躲避,人会。

因为他是人,所以难以保持永远的如如不动,中立客观。

这面镜子会随着关系的互动不自觉地改变自己,

然后镜子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模糊、失真、甚至破碎。

而督导师,就是镜子的镜子。

他照出了镜子受损的全过程,

然后帮助他去修复自己,最终归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