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7,312
  • 关注人气:6,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伴侣间的共同人格(上)

(2016-04-01 19:09:37)
分类: 小组伴侣

伴侣间的共同人格(上)

郝滨

  

本文来自上海首届【精神分析系统培训】第八次集训晚间公开讲座,有专业,有干货,也有伴侣互动解析,还有《太阳的后裔》、《射雕英雄传》的说道。

主讲:郝滨老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嘉宾主持:张天布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伴侣间的共同人格

张天布教授:今天晚上由郝滨老师主讲《伴侣间的共同人格》。什么是伴侣呢?有些伴侣可能是半路夫妻,有些伴侣可能是多少年厮守的冤家,有些伴侣可能是野合的鸳鸯,也有些伴侣可能是寻寻觅觅期待中的爱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伴侣,有可能是千百年的寻寻觅觅,有可能是稀里糊涂的缘分,也有可能是偶然间的撞车事故。不管怎么说,伴侣之间遇上了,一定是内在有它的缘由的。那么伴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话题,是因为在生活中和在工作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得不去解读一下,不得不去帮着来梳理一下,所以我们洗耳静听郝滨老师给我们慢慢道来。

 

郝滨老师:谢谢张天布老师的介绍,今天是在上海和各位同道分享一下在伴侣之间是怎么通过心理机制的作用,互相影响着彼此的成长和发展的。还会讲一下,在这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形成伴侣间的共同人格。我们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的做这个分享,我将先给大家讲解大约一个多小时,然后我会邀请张天布老师上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和大家互动,好不好?

一、什么是人格

 

     
今天我们要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伴侣之间的共同人格。什么叫人格?有的人管人格叫性格,有的人管人格叫个性。人格其实是指一个人在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独特的模式。表现出来独特的行为模式、思考模式和情绪反应。这就是人格,是我们区别自己和他人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人生理上的不断的成熟和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化,人格是或多或少产生变化的。

     
人格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衡定性,另一个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格是衡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例如:我们在接触一个人的时候,会接触到这个人的行为模式、思考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这些模式之间,往往会给我们不同的感觉。我们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个人给我们的感觉是舒服的,是亲和的,我们愿意跟他相互接触。

 

     
 
也有的时候,这个人给我们的感觉,是不舒服的。给我们的感觉是让我们觉得痛苦的,难以耐受的,想要远离他的。在伴侣之间也是这样,在其他的人际关系当中也有类似的状态。人在和我们人际互动当中会有不同的侧面出现,会有不同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可能有的时候是让我们觉得亲和、笑态可掬,那有的时候可能让我们感觉严肃、拒人于千里之外。

 

 二、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人是有不同的侧面的,性格是有不同的侧面的,这个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当中会反映出来。因为人格当中包含着不同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来源于他成长环境当中,跟整个环境的一个互动。例如:跟整个环境当中一些重要他人的互动。我因为要使用教具,所以我如果要是不用麦克风的话大家听着怎么样?能听到吧?能听到,能听到就可以。(郝滨老师拿起了一个俄罗斯套娃)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我们人格的各个侧面。所以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跟来访者接触的时候,有时能会发现,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笑态可掬。觉得这人对我们是友好的,表现出来对我们的需要或者渴望、渴求。然后再往下接触,你会发现他的另一面。另一面可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可能是让你感觉到痛苦和被排斥的。这是为什么呢?同一个人会在关系当中给我们造成不同的感觉。你再继续的去往下和他共同工作,你可能又会发现他的表现又变了,再一次变的可能是让你觉得很满足,很亲近,很愿意和他相处。然后关系在逐渐的拉近,反复交替的进行,在关系当中向你表达着不同的侧面。

     
 
 咨访关系是这样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人相处也是这样的。一些朋友与我们相处,一见面觉得非常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一起出去K歌,一起留了微信,互相的在朋友圈里面点赞……。再过两天,这个人就可能做出点什么事情来,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例如:有一天我发现我总给他点赞,他一发朋友圈我就给他点赞,一发朋友圈有的时候我就给他评论,但是这个人怎么不给我相应的回应呢?我这朋友圈从去年的三月份到今年的二月份都快一年的时间了,我发现根本都没有他的影子。关系就这样发生了变化,后来,干脆想把他从朋友圈里面踢出去。

     
 
现实关系当中,我们跟朋友相处是这样的,那么跟伴侣之间相处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再去深究他人格发展的成长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都不是天生与生俱来的。为什么呀?这个人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他人,在影响他呀。

     
 
他有爸爸,对不对?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父亲会影响着他,同时还有母亲会影响着他。有很多的人在不断地影响着这个人,与生俱来的那个他,通过和那些影响着他的人之间,不断互动,形成了他性格的各个侧面。例如他小的时候,和母亲在一起互动:感觉饿了,一哭。母亲会给他去喂奶,送食物。那这时候这个人的愿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母亲把自己从上一代人那里习得的,学得的,内摄过来的一些部分,通过照料的方式给了他。他的性格当中,也就逐渐的养成了能够照料别人的,让人感觉舒服的那一面。我们心理学上管这个过程叫做内摄性认同。就是他把他人的某一部分,内摄到了他自己的自我当中,变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在生活里面和他接触的时候,当他把这一部分外射出来,跟我们进行互动的时候,我们可能感知到的是那种舒服,受到照顾的感觉。

三、现实与幻想

     
人们也会有其他的部分。假如这个人的成长的过程当中,在童年时,感觉到冷了,一哭,父母亲对他有所忽略,没有及时的反应。那他需要的照顾没有受到满足,他可能会感觉到受挫折,感觉到不舒服,感觉到生气。于是,久而久之,在他性格当中的一部分,也会内化一部分性格出来。这部分性格在关系当中,和别人发生作用的时候,可能也会让别人感觉到受挫折,不舒服,甚至生气。这是一个人的爱与恨,最初产生的一个原型。当然真实的过程,远远要比这复杂许多。

     
 那个爱,有一天发展起来了,他会发现这个爱,并不是纯粹的爱。那个爱背后包含着需求,包含着期待,包含着种种的现实的因素和非现实的因素。我们说刚才这个互动过程当中,在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的作用下,现实也可能那样,也一样是有非现实因素存在的。今天中午,张天布老师和我一起吃饭。天布老师就说了一些现象,有的咨询师,做做咨询,就把这个来访者所有的人格当中的事情,都搞到爸爸妈妈身上去了,然后导致来访者回到家里面去,跟父母发生冲突。我是很赞同天布老师这个说法,的确,心理咨询界这些年的发展中,是有一些这样的现象出现。因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方面。我们和我们重要养育的他人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我们有现实当中的满足和不满足,内化成了我们人格的某些方面。同时,我们这个内在变化的过程当中,也有非现实的因素存在。

  

     
 人们的性格当中,包含着父亲的性格,包含着母亲的性格。除了包含着他现实当中那个父亲的性格,或者母亲的性格之外,还有可能包含着在他内心当中,想象的父母的某一部分特质,或者是加工出来的部分。人们会通过某些防御机制,加工出来或者建构出来的父母的特质。那么这些特质也有满足的部分,或者是不满足的部分,也同样会有让自己舒服的部分和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部分。这些部分,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当中,一样会呈现出来。

四、人格的不同侧面

  

     
 随着这个人在不断的长大,他在生活当中不只接触父母。他在生活当中,还要接触很多其他的人,其他的重要他人。例如:上学了,要接触老师。那么他在与老师的人际互动当中,也可能会有让他自己感觉到愿意接受的部分或者不愿意接受的部分。这个老师在与他互动的过程当中,也影响到了他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或者情绪反应模式。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内化了一些别人的性格。所以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人,但是我们跟这个人互动当中,听他说话或者跟他接触的时候,其实我们听到的也是他那些内在,好多他跟重要他人互动的关系。

 

     
 
这些关系在和我们的互动当中,会一点一点的呈现在和我们的关系当中。到他未来找到了生活伴侣,无论是像刚才天布老师说的是情人关系也好,恋爱关系也好,还是夫妻关系也好,或者说是事业上的伙伴也好,也会在他的那份关系中呈现。跟他接触的人也会听到、接触到他人格的各个侧面。

     
 这些侧面包括了他和父母亲的互动当中,内化过来的真实的父亲,和想象的父亲的那个部分,和母亲的互动当中,所能内摄过来的那一个部分。以及他生命当中,不断遇见的重要他人和他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各个部分。

 

五、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刚才我们提到的过程里,其实涉及了心理学的一些很重要的防御机制。例如我在描述人格发展过程时,提到了别人把自己的部分放置到他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涉及了一个重要的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

  

     
 我们学习精神分析一些过程当中,投射性认同往往被人当成了一种不好的东西去使用。例如对投射的理解,一些人可能就单纯理解成了,人们把自己好的部分保留到了自己的身上,然后我把自己那一些不好的,受不了的感觉放置到了别人身上去,我们把它叫投射。有的时候,人们甚至拿投射这个词去攻击别人。跟同学或者伙伴一发生冲突,发生争执时就说人家投射。其实投射或者投射性认同这样的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功能。并不完全是指把好的部分留到自己的身上,把自身受不了的部分感受发射到别人的身上去。

  

     
 
投射和投射性认同在人际之中,其实承担着一种交流的功能和防御的功能。同时,也在我们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是通过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这样的防御机制,把外界的我们感知到的别人的一部分,认同到了我们的内心当中,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其实是通过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来完成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我们的人格的形成过程。

  

     
 
在我们的现实关系当中会和别人不断的发生着投射性认同或者内摄性认同。有人说,关系越近的人际当中,越容易出现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在通过这些心理机制,发生着这样潜意识的互动。那么亲密的伴侣之间,为什么会更容易发生着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因为亲密的伴侣之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容易感觉到一些安全感。在潜意识当中,更有可能把一些期待和愿望放置到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去。例,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在和领导或者同事发生互动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需要什么呢?可能很需要一定程度的压抑。今天我和领导在一起说话,他可能对我有一些指责或者批评,那我们容不容易把我们的愤怒指向他?如果我们的领导说一句,我们就顶撞一句,我们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职称、分房、升职、加薪,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把愤怒给了人家,人家也可能以其他的方式把愤怒还给我们。

  

     
 可是,人总是有情绪的,也总是需要代谢,这些情绪怎么代谢出去。生活里有一些常见的现象:白天在单位里面和领导之间或者同事之间发生了一点冲突,受了点气,没有发得出来。晚上回到了家里,见到了自己的伴侣,可能需要平衡一下。期待对方,照顾一下安抚一下自己,以便于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结果伴侣可能有些地方没做到位:今天这个白切鸡做的稍微有点生,他一吃可能不太高兴。然后接下来又端上来一道菜—酒香草头,能是放酒少了点。这个人一吃,不高兴了。这个酒香草头你怎么炒的?一点酒香味都没有。他的伴侣可能会理解他、关心他,去照料他一下,包容一下他那个情绪。也有可能被他这个愤怒所影响,直接就跟他发生了冲突。你愿意吃不?不愿意吃,你到外面吃饭店去。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争吵起来了。吵完了,过后想一想,觉得今天发的脾气有点过分了。老婆在家很辛苦的打点家务,并且做了饭菜,我怎么还能挑三拣四呢?一回想,是在单位里面今天就不开心,所以回到家里面,想在老婆身上找一找那种关照和关爱,结果适得其反,两个人反而发生的争吵。

 

六、相互的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

     
 
刚才这个过程当中,包含着我刚才所说的投射性认同。因为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会有情绪产生。这个人的内心当中,压抑了愤怒的情绪,“一团火”,到了家里面把这“一团火”,扔给了伴侣。扔给了老婆,老婆接到那火感觉到烫了、疼了,在把一团火扔回去,扔回到丈夫的身上去。然后丈夫感觉更加的生气、愤怒,更加的痛苦。这叫什么?这叫做相互间的投射性认同。所以说亲密的伴侣之间,是经常会发生着相互间的投射性认同的。

  

     
 我们表面上会看到一对夫妻在咨询室里面,坐到我们这里来了,两人在不断的争吵。丈夫在说妻子的不好,妻子在说丈夫的不好。这是一个表面现象,我们在接触这些表面现象的时候,往往可能会无意识当中认同一方而排斥另一方。例如:心里想了,你真不对,你这个人真不男人。你有种,领导批评你的时候你跟你领导干去,你回家拿你老婆撒什么气?这个时候认同了谁?我们认同了老婆。无意识当中,老婆把某些期待和愿望投射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去理解她、支持她,然后坐到这谈话的时候,我们认同了老婆。也可能有的人会认同老公。在心里面想:你作为太太,男人在外面拼搏奋斗不容易,你多理解他一下不行吗?回到家里面,说你菜做的不好吃,那你积极改正不行吗?你怎么能跟老公发生争吵?老公本来在外面受着气就够难受的,回到家里你这么一说他不是更来气?这时,我们可能在和老公发生着认同,在内心当中排斥着老婆。

  

     
 
这个现象在咨询室里面会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会发生。有时,我们的同事或朋友来了,向我们讲一讲他和他的女朋友之间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会想:你小子不对,找了那么好一姑娘,你还挑三拣四的。有的时候会想:你小子有种,这件事干对了,就这么干,这是你女朋友的问题。无意识当中会在人际关系当中发生这种偏袒,或者提出建议和意见。在这个表面上偏袒、评价或者建议的过程,是我们能意识到的层面。还有我们意识不到的层面,那个没有意识到的层面,就是潜意识当中我们可能跟他发生着投射性认同。

     
 
当然不仅仅是同事间的投射性的认同,一定还有别的。比如:听者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类似的生活现象——今儿接待了一个比较难缠的来访者,心里面又生气又不高兴,回到我的家里面去,我希望我的太太关注我一下子,或者照顾我一下子,没有得到满足,受挫了。这时候正好来了个好基友,到我面前讲类似的情况,然后我们两个人就在一起聊上了,这个女人真的是不理解我们男人,我们男人在外面拼搏奋斗、吃苦受累容易吗?回到家里面,他如此的对待我们。

 

     
 两个人商量商量,待会出去干点什么,比如喝点酒,或者多花点钱出去,回头气气妻子。无意识当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我们在看到别人伴侣关系或者亲密关系的时候,无意识当中可能会把我们内心当中的那种关系投射出去,放置到别人的关系当中去。以至于我们会对别人的关系产生评价,干预或者影响。这种评价干预或者影响,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出现,在咨询室里面,也经常出现。有时我们还可能会因此,对一些别人的婚姻,产生一些评价或者看法。

七、客观现实与心理现实

 

     
 
 我们在看别人的婚姻当中,有时会把我们内心的某一部分放置到他人身上去。前一段时间,我听说公众愿意拿一对夫妻开玩笑:一位年龄很大的老学者娶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儿。这个年轻的小女孩结婚不久之后,怀孕了,准备生孩子。然后公众就开始开玩笑编笑话来说人家,说孩子肯定不是他的,受骗了等等。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跟着凑热闹去分析:为什么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会找年龄那么大的老人做丈夫?有人说是恋父情结,有人说是家族间的一些传递等等。不恰当的,把专业知识用于评价到现实当中的他人的生活当中去。

     
 那些看法,其实太草率了些。因为,你并没有从人家那里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两个人之间的互动的过程当中,情感的发生可能很微妙,很复杂。并不一定年轻的小女孩找了一个年纪老的人,她就是恋父情节。因为这个人表面上看,是一男一女的关系。有可能是把对父亲的期待,放置到那男人身上去,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无意识之间人可能会把对其他人的,比如对母亲的期待放置到男人身上去。我们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那个心理咨询师,人家是男性,可很多人提起他,都向他喊妈妈。我和张海音老师,经常会一起做培训。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环节叫做联合的案例督导,我们两个人共同督导一个个案。有的时候督导完了,学员就说:看看两位老师,一个像爸,一个像妈。其实,我们两个人起码外表上看起来还都是蛮男性的,在别人的感觉里,却成了一个像爸,一个像妈。

 

     
 
所以我们现实当中有我们现实当中的样子和性别,在人家的潜意识当中,人家放置到我们身上的情感,可能是属于男性的,也可能是把对女性的一些情感放置到我们身上去了,都不一定。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对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时候,我们去评价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人家之间的关系,可能远远要比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现象复杂很多。

  

     
 
前一段时间,我去南京大学讲课。时间安排到了晚上,我要做一个晚间讲座。下午的时候,我就在房间里睡了一大觉,然后起来冲了一个热水澡。我想舒舒服服的给大家讲课,讲的能让大家舒服一点,所以就先让自己舒服点。冲完热水澡之后,我在等着南大那边的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来跟我一起吃晚饭,吃完了晚饭好去做讲座去。这个中间没有事情,我想起来我一个学生给我推荐了一部动漫片和一部韩剧,我就找到那部韩剧——《太阳的后裔》。你看这个《太阳的后裔》里面,我一看两个人之间初次见面的时候,那个女主角(女医生)就把男主角想象成了坏人。认为,自己的病人身上的伤都是那个男主角殴打造成的。男主角的手机落到了这个女医生的手里面,想要回来,女医生不给,并打电话报警。这是非现实性的印象。

八、寻找什么样的伴侣,会受潜意识互动的影响

 

     
 我看了两集《太阳的后裔》,这个电视连续剧我没怎么想看下去,我又去找其他的东西看。我看到报纸上有个消息吸引了我:今年3月10号开始,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又重新开机了,我一看电视连续剧的名字我高兴了——《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要开机重拍了,我喜欢。我是70后,上学的时候经常看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常看。《射雕英雄传》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小说,我就关注了一下开机重拍的消息。结果这一看可不得了,我发现有很多的网友,对《射雕英雄传》当中的一对伴侣的婚姻关系,发生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猜猜,对谁的关系?《射雕英雄传》当中有没有伴侣,哪对伴侣?对了,是郭靖和黄蓉,靖哥哥和蓉儿。

     
 
网友对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人说,《射雕英雄传》又重新开拍了,又想起了郭靖和黄蓉。真不知道,那么聪明伶俐,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蓉儿,怎么就能找那么一个傻大黑粗的郭靖,还和他过了一辈子,真倒霉!我觉得有人这么说也不奇怪,因为在网友的印象中,人家黄蓉什么出身?桃花岛主的女儿,这要放到现在,是一典型的富二代。爸爸的职业背景很复杂,既有产业,是桃花岛经济开发区的主任,又有武林威望,绝对是现在学部委员级的专业地位。而且人家爸爸,什么都会。要是论药剂的调配水平,人家调出了九花玉露丸,那起码也得是一个主任药剂师的调配水平。论文艺,那怎么也得是钢琴十级。所以说这么出身的一个女孩,她怎么就找到了郭靖了呢?所以有些网友就下了一个结论,说郭靖是作为一个屌丝,娶了白富美。(笑声)

 

     
 
然后有一些人支持靖哥哥的人,不高兴了。说人家郭靖可不穷。当时郭靖穷吗?郭靖怎么能是那个黑挫矮?人家生活在蒙古大漠,是当时世界准超级大国领导人的准女婿——铁木真的准女婿,并且还是这个国家未来领导人的拜把兄弟。见到黄蓉的时候,包袱里面背着10斤金子的公款,请黄蓉吃的一顿是美味大餐。人家怎么算穷呢?郭靖找黄蓉不是黄蓉亏了,而是郭靖亏了。你们要试想一下子,他如果不娶黄蓉,如果娶了一个华筝公主,那后来就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超级大国领导人的女婿。况且,当时人家郭靖骑的就是汗血宝马,那怎么也是限量版跑车的级别。于是支持靖哥哥的人下了一个定论,说郭靖和黄蓉之间是女屌丝逆袭了高富帅。(笑声)

 

     
 
我觉得这都是表面的现象,郭靖和黄蓉的互动当中,有很多潜意识互动的影响存在。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找了另一个人去做生活的伴侣;一个人找了另一个人去做事业上的搭档;一个人找了另一个人去做他的朋友。他除了有表面上所谓的合拍与不合拍,或者有没有共同的喜好之外,也一定是有潜意识的互动影响的。郭靖和黄蓉之间,有没有潜意识的互动影响在?我觉得金庸老先生如果要是不成为一个作家,要做一个精神分析师的话,也一定是个比较优秀的精神分析师。因为什么?因为他创造出来的人物,是很容易和读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的。所以他创作的人物尽管是虚构的,事件尽管是虚构的,但其实是虚中有实。你看一看他的作品,虚构的人物,但是他虚构的人物之间会和现实的那些人物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虚构的故事情节,但是这个故事情节能够吸引,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联想起自己和别人的互动。所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被创造,不是偶然的事情。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也一定不是偶然的。内在的情感线索可以和读者发生共鸣,就是一些作品为人所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郭靖和黄蓉之间从外表上看,确实在很多方面反差蛮大的。郭靖的外表显得很刚直,性格重孝义、勤奋。而且还有的人说是憨憨傻傻的,确实是他的一个特点。黄蓉看上去,外表就透着机灵,这个人可以说是聪明绝顶。她老爸这一点本事没浪费,基本上叫她学了一个差不多,除了武功还没有她父亲黄药师那么高之外。书上描写的两个人的关系也是从初次见面开始,然后可以说是两情相悦,海枯石烂心不变。从一开始认识到后来两个人同闯江湖,共同防守襄阳。再到后来,在射雕三部曲当中的第三部《倚天屠龙记》里面提起他俩的结局——襄阳城破,郭大侠夫妇双双殉难。金庸老先生给我们塑造了一对从初识直到一起生活,一直到最终结局的伴侣形象。在这对伴侣相处过程中,也有人对他们提出过质疑,穆念慈就曾经提出过质疑。例如穆念慈就曾经问过黄蓉,说你如果遇到比郭靖好的,会不会变心?黄蓉说不会,接着说了一句,不过也不会再有人比他好了。你看看人家关系,多铁!我们内心当中是否曾经想找一个这样的人,完全符合我们理想的,从一而终的,好像我们找到了一个上天为我们制造的他,然后我们也成为了上天为他制造的我,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过一生,很理想化。所以说到投射性认同,投射的不仅仅是难以耐受的,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部分。有时候也会把自己内心中幻想的部分,或者理想化的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去。

(未完待续)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讲座录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