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分案例分析1
(2010-02-01 22:54: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典分析 |
经典精分案例分析
1、职业关系案例——得拿钱买母爱
2、移情关系案例——你女儿让人打成这样,你能不哭吗?
3、女儿过度照顾爸爸的个案
4、案例:粘爸爸的女儿
5、案例:七分跑哪去了的强迫症患者
6、父母缺乏依恋的技能会把孩子当成挡箭牌
1、职业关系案例——得拿钱买母爱
来访者是四十多岁的太太,咨询师是二十多岁的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这是现实。那么这个来访者太太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在咨询师创造一个安全的、保密的、接纳的、共情的、尊重的、平等的、坦诚的氛围里边,就会把原来理智控制不能说的现在都说了出来,把压抑的释放出来。这个太太说到自己幼年的时候说话都变得发嗲了,对治疗师变得任性了,这个时候来访者就觉得治疗师特别的温暖,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体会到人和人之间还有这么温暖的关系。然后治疗师真有能耐,治疗师什么都懂,你说什么我就怎么办。
你看着治疗师真有这么大能耐吗?来访者心里面就觉得治疗师是她遇到的最温暖的、最伟大的人物。看治疗师这一生当中就会天天想着最有热情的事,难道治疗师这儿是任性的、可以发脾气的、可以被接纳的。这时你们会觉得治疗师像她的什么人?像妈妈一样。
那这下就麻烦了,治疗师本来是二十多岁小伙子,年龄比她还小十几岁呢。论性别,治疗师还是男的呢,妈妈应该是女的。她怎么愣是把治疗师感受成妈妈呢?这个感受怎么来的呢?叫移情的成分。
别看我像你妈妈,不给钱不给奶吃——得拿钱买母爱。这里边也经常会冲突,两种成分之间会有冲突。
2、移情关系案例——你女儿让人打成这样,你能不哭吗?
我接待一个38岁的女士,女士已经结婚了,她就说嫁丈夫是嫁一个依赖。因为我小时侯妈妈老每天打我一顿,打我的时候是用小竹竿抽我,用鸡毛掸子没毛的那端抽我屁股。抽得我疼的想叫的时侯说不许叫,不能让邻居听见;想哭的时候不许哭,不许流眼泪,我妈妈把我的前半生都毁了。
开头对我的治疗也是灰心的不抱希望了,随着我们治疗关系的建立、发展。越来越信任医生,开头是讲她和她丈夫的关系,后来对我信任了就讲她妈妈怎么打她。她觉得医生是最有爱心的了,她看过别的医生,看了几次就说不信任他。觉的那些医生不够有热情,不够耐心,她就中断了。
又找了丛大夫,丛大夫我越来越信任,越来越热情,就讲我妈妈怎莫打我,病人就边讲边哭,抬起头来看看说大夫你怎么不哭,如果我是你女儿,你女儿让人打成这样,你能不哭吗?这时他对我产生的是移情的关系。她对妈妈的抱怨就开始抱怨我对她不够好。她都这样了我还不去安慰她,就是达不到她认为好的那种安慰,就抱怨攻击,如果是你亲生女儿,你会不会哭、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心疼,怎么回答?
我说如果你真的是我女儿的话,我会去哭,会心疼、会去把那个人打一顿。可现在呢?你是我的来访者,我是你的咨询师,你把我感受成比你妈妈更好的一个人。可实际上呢我还不是你真的亲生的妈妈,这就说治疗你的移情成分跟现实成分中的职业关系(你交钱我服务),不可以超出职业关系发展职业关系外的更多的关系。
3、女儿过度照顾爸爸的个案
有一个咨询师他说接待了一个家庭,爸爸有脑溢血,女儿在床前伺候。妈妈呢,被女儿安排在旁边闲着没事干。咨询师就觉得这个女儿跟爸爸怎么那么亲近呢,大家都觉得女儿是病人的太太,而那个妈妈是病人的妈妈。我说你觉得,他说我觉得这个爸爸和女儿之间肯定存在一些,到底什么,乱伦的一些想法。我说你估计呢,你估计她跟爸爸的乱伦的可能性有多大,他说我估计他们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这个咨询师说了啊,我们做个案督导时说的这个事,到底这个咨询师估计对了呢还是错了呢。开始可能他考虑到了女儿跟爸爸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俄狄浦斯期的问题,这是一个诊断,到底是还是不是,让他再去会谈。
会谈的时候跟那个女儿谈论她跟爸爸的关系,从小到大感情关系怎么发展,性心理怎么发展的,可能并不一定身体上的乱伦关系,但心理上会有。这些心理上会有的性幻想,对于这个女儿现在怎样照顾爸爸,(照顾爸爸老是抱怨护士,处理爸爸是不得当的,不确切)
帮助女儿改变她对待爸爸的方式,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跟爸爸去沟通,让女儿的心理发生改变,让他们的关系发生改变,这是根本。
最后到底跟爸爸之间有没有乱伦关系变得相对不重要了。我们顺着现实改变这条线会谈下去,这样就可以了。
4、案例:粘爸爸的女儿
我审稿的时候有一个咨询师写了一篇论文,他说用移情疗法治愈恋父情结,这个男咨询师写他如何接待一个女大学生的。这个大学生上大一的时候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直往家跑以至于不上学,她爸就到学校附近租一个房子,让女儿和他爸爸住在一个房间,这个女儿就整天粘着爸爸,这样女儿就可以上大学,爸爸就在学校外面陪着。每天晚上就去找爸爸去睡觉。男咨询师接待的时候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这个女儿逐渐的独立,这个女孩很快就对咨询师产生了移情。咨询师怎么指导呢,那个女孩就怎么做,这样爸爸就回家了,女孩老是找咨询师,后来女孩能自己上学了坚持的比较好,就逐渐停止心理咨询了。所以这是一例成功的个案报告。它的题目就是用移情疗法治愈恋父情结的案例报告。
大家听了这个感觉怎么样?有效吗?真有效这个父亲回家了,女孩能自己上学了,心理治疗也结束了,非常有效。
问题就在于概念不正确,我在审稿的时候:第一移情疗法不存在,这篇文章最要命的是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使用错误。错在什么地方呢?那个女孩天天粘着父亲不是恋父情结吗?因为我们讲精神分析概念,我们在讲俄狄浦斯期,恋父也好,恋母也好一定强调异性相吸,这是最根本的成功,这个心理发展到俄狄浦斯期出现的新的内容。而这篇论文里面没提任何与父亲性的相吸,性幻想的东西。
而他对父亲是一种依恋的感情,这个时候父亲是生理上的父亲,这个父亲在女孩的心里上只发挥着母亲的功能。那么这个治疗是有效的,但是治好的不是恋父情结,而是分离焦虑。这就是精神分析的理论怎样应用于临床实际。
5、案例:七分跑哪去了的强迫症患者
有这么一个病人,她是强迫症患者,当时她在我们心理治疗病房住院的时候是二十岁。她从高中考上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产生了矛盾的冲突。她是从小县城来到一个大城市去读书。高中时她是住校的,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就可以回家去找回温暖,找到依靠。到大学以后,和她高中时的恋人就分开了。宿舍有四个人,她对室友的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说室友由于时间紧不叠被子了。她就说,你们怎么就不叠被子啊,但我这很难受;她自己被子叠的很工整,她就要求别人也向她那样。类似的情况比如像打电话的声音啊、卫生啊,她经常给同学提意见,这样呢,她和另外三个同学关系就特别糟糕。怎么办呢,她就找她的老乡去了,学习啊,跑步啊,其中就有一个男生就爱上她了。她是有男朋友的,不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怎么办呢?她的心里就是老打架,当她找那个同乡的时候,另一个声音就出来了,她就大声连喊十遍原来男朋友的名字,当时的她是十分痛苦的。在当地找了很多的心理大夫,也吃药了。很快,大学就快毕业了,他的爸爸就说“你一定要考上北京的研究生,否则,你就不是我的孩子了”。
后来就来找我,在病房就告诉我她小时候的经历:比如说,三年级的时候考了全年级的第一名,就很高兴的跑回家,希望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爸爸就说“先别高兴的太早,你先告诉我你考了多少分”,她说93分,爸爸说那七分跑哪里去了,就让弟弟拿皮带蘸着水抽屁股七下。这是病人亲口对我讲的。可想而知,这个爸爸在生活中对这个孩子要求是很高的,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有着严厉的要求。
在住院的时候,前十次都是对我比较客气,就是哭着诉说她的故事。那我们就是听嘛,关注、无条件的关注。运用我们的技术,无论是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共情是最最重要的技术。共情到人家心坎里,与来访者的关系就会很好,她就不会轻易跑掉,慢慢的她在你面前就会像个小女儿一样。有一次做治疗时她给我说:“大夫,我在全国看了很多心理医生,感觉你们都不是在全心全意的为病人服务。你们整天下班以后都兴高采烈的,有时候你们还去打羽毛球、逛街。你们能不能把我的问题装在脑子里带回家或者跟专家讨论讨论,能更好的帮我。你们是不是下班后还给你们的孩子买东西啊。”她的言外之意是——可不可以也给我买点儿啊。这就是,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她才会给你讲的。她和你的关系近了之后,变得无拘无束,以前不能讲的话也可以给你讲了,那么你们的关系就出现了转机。
当然了,病人带给我们的负性情绪,我们要自己去消化吸收。我们知道她不是来和我们生气的,不是来挑刺的,是作为一个病人的身份来想治疗的。她对我的要求严格是在学她的父亲,当我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更好的处理这样一个关系,更好的去面对病人、去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她就能好好的内省,助人自助嘛。
那她下一次的时候,就问我“老师那天我说你,你生气不生气”,我们怎么回答呢?不好回答是吧,怎么说最好?你们怎么认为呢?我就说“小莉,你认为上次你说的哪句话让你感觉到了我会生气吗?”我这样说。就不用回答她的话了,我没说我生气也没说我不生气,让她去思考。有一个原则,就是让她感觉到我们是在关注她的感受,我们是真诚的、是在陪伴她。细化她的感情,把她没有消化的问题反馈给她,引发其去思考。用精神分析的话就是“抄后路”,就是在后面给她对话。
6、父母缺乏依恋的技能会把孩子当成挡箭牌
如果父母缺乏依恋的技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没有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注。这样的父母,人际交往也有困难。表现怎么表现呢?如果她生完孩子以后,她人际交往困难,她的表现就是这样,带着孩子就讲,喊阿姨,喊叔叔,她把孩子当成挡箭牌工具了。她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去锻炼去了,说喊叔叔喊阿姨,阿姨叔叔,这时孩子向后,在我们背后不出来嘛,她就会指责,说你看这孩子那么没礼貌。其实她自己本来就不敢和别人交往,盼望孩子去跟别人交往作为桥梁,其实这是普遍在害孩子,而不是要让孩子变得有礼貌。其实应该这样,孩子爱喊不喊,爱喊不喊都没有问题,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就不爱叫嘛,现在长大了都喊的很好。
我们不能用孩子来帮助提高我们的社会交往水平和能力,他爱喊、不喊都无所谓,而且我们应主动的喊“你好啊,下班啦,吃饭啦”,我们给他一个模式,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带出来了。不要强求七八岁之前的孩子:你必须给我喊,你这孩子那么没有礼貌啊,见了阿姨就要喊啊,这就是强求了。
所以说一旦这个人际交往有困难的父母,在家庭遭遇困难的时候,他就不会获得外面的情感的支持,这样呢他就在家里边,就更容易把废物啊迁怒于子女。工作上不顺心,同伴、领导不关心他,不支持他,不帮助他,人际交往困难,回到家就把这些愤怒转到孩子身上。这些呢,归根结底呢就是在基本信任的关键阶段——一岁半,千万不要忽略这个孩子在18个月之前、说话和走路之前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安全感的基础。
这时候一岁半我们千万不能出差,不能忽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做心理治疗师、做心理老师、做朋友,应对父母亲进行干预,教育他们改变学习和交往的模式。这样呢,我们对整个家庭及教师都是有所帮助的。
(1)对安全依恋的孩子,小时候就表现出对妈妈的亲昵的行为,妈妈来的时候,孩子就高兴。虽然妈妈上一天班了,但妈妈回来了就扑在妈妈怀里,高兴得不得了,没有愤怒没有抵抗。
(2)不安全依恋的孩子呢就表现出妈妈下班以后,还继续玩他自己的玩具,对妈妈不理不睬,妈妈抱着的时候呢,就不要妈妈抱。“不要妈妈了,我恨你”,生活中肯定有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出差一周回来以后,对妈妈更恨,更愤怒。还有那个规避性的或者忧郁的矛盾的:既想亲妈妈,又想躲避妈妈,若即若离啊。
(3)最不安全性的孩子呢就表现出对妈妈的愤怒、抵抗,如抓妈妈、哭闹,哭得黑天落泪的。蹬腿,妈妈抱起来就蹬腿,“我不让妈妈抱”。所以说,妈妈对孩子表达出情感:接受,高兴,面部表情高兴,愉悦,关心孩子,对婴儿的需要及时的作出反应,这样就能形成依恋关系。
有的妈妈就照本宣科,有的书上说三个小时喂一次奶,孩子哭得不得了的时候,还不喂,因为书上说得嘛。千万别信书上的,孩子哭了就赶快抱抱他,看看孩子是怎么样的一个问题。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们知道孩子的需要吗?”十个妈妈有六个知道,四个不清楚:“我不知道,孩子一哭我就赶快给奶嘴,我把那个乳头塞他嘴里他不就不哭了”。妈妈脑子就一根弦,孩子哭了就饿了,赶快喂奶水。妈妈有没有体察孩子内心的需要?也许他是想让妈妈抱抱,也许想说说话,也许尿湿了,也许他肚子不舒服,也许他那个衣服太硬了,也许他的头发难受,这些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