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寅恪”的“恪”应当怎么读

(2012-01-19 10:45:08)
标签:

陈寅恪

分类: 历史文化

金按:上海读者朱光致函《咬文嚼字》编辑部说: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字,查阅常用工具书只有音读,而很多人却读成què音,这字究竟念还是què?望不吝赐教。编辑部转来朱函,因撰此文作答。

 

在答复朱光先生的问题以前,先引录《文史知识》1997年第4期刊载的董宝光《字读音》一文,以供参考,同时也作为后面拙文讨论的起点。

字读音

董宝光

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辞源》等工具书,字仅一读音:“kè”,然大家在称陈寅恪先生之名时,字却读“què”音。这是为何?40年代中期曾作过陈寅老教学助手的王钟翰回忆,陈寅老的亲属呼其名时,字均读“què”,于是约定俗成,友人及学生亦效仿之。然陈寅老用英文撰文时,其英文署名为“Tschen Yinko”,可知,陈寅老自己也认为,其名中的字应读“kè”。陈寅老的另一教学助手王永兴先生谓,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其六世祖始由闽入赣,落户义宁。客家人习惯“què”。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字均读“què”。因字读“què”系客家习惯,故诸工具书不载也。

董文一开头就说:据《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辞源》等工具书,字仅一读音:‘kè’

这一句话,在表达上是有疏漏的。为什么仅仅举出三部工具书呢?如果其他的工具书表明还有第二个读音,这个结论不就无法成立了吗?

应当说,在民国以前,字(包括它的别体或异文”“”“)确实只有一个读音。根据从唐代到清代几部官修韵书的记载,字的反切共有三种写法,即苦各切、克各切和可郝切,但它们折合成现代普通话读音时却只有一个音:。甚至在清末的光绪十六年(1890)北京鸿宝斋出版的《考正字汇》中,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

然而到了民国初年,字的读音出现了新的情况。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民国四年)出版的《辞源》(今通称旧《辞源》),其字条下的注音是:可郝切(即),亦读如却(即què)。

亦读如却,就是字新出现的又读音。这个又读音,后来被某些辞典所承袭,如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注音为:恪一丂ㄜˋ(此为注音字母,即)二ㄑㄩㄝˋ(即què);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课,旧读què确)。

旧《辞源》《国语辞典》和1979年版《辞海》,都是颇有影响的工具书,它们的注音记录表明,说“‘字仅一读音‘kè’”,是不符合事实的。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一、民国初年字的又读音què,是怎么从无到有冒出来的?

二、按照语音规范化的要求,这个又读音应当如何处理?

第一个问题比较棘手。由于手头缺乏资料,我只能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推断,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应当肯定,què这个又读音的出现,与陈寅恪先生无关。因为在旧《辞源》出版的1915年,陈先生年仅26岁,还没有成为全国知名的国学大师,旧《辞源》的编纂者们不可能格外垂青,将他名字中的客家方言音收录进来。所以要解开这个谜,必须另辟蹊径。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的《李氏中文字典》,其注音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例如,字的注音是:

国音

粤音

ㄎㄜˋ

k k3(声母K应改为送气音K‘

 

在上例中,国音(普通话语音)一栏,是用直音字(课)、注音字母(丂ㄜˋ)和汉语拼音字母()三种方式标注的;粤音(广州音)一栏,是用直音字(确)和国际音标(K k3)两种方式标注的。其中是国音同音字;是粤音同音字,但其国音却并不同音。如果有一个文化程度较低而又不懂注音字母、汉语拼音字母和国际音标的人,便有可能误认)和què)都是的国音同音字。清末的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为了向广大民众普及文化教育,曾经出现过许多学习粤方言或通过粤方言学习官话(亦称国语,即普通话)的识字读本。其注音方式,很可能像今天的《李氏中文字典》一样夹有直音字,如字的国音直音字标作,粤音直音字标作(粤音k‘oek,与读音十分相近)。这些读本流行于民间,影响广泛而深远。出版于1915年的旧《辞源》,可能就是根据这些注音资料,在字条下加注亦读如却的。于是,què作为的又读音便由此产生了。

现在谈第二个问题。què作为字的又读音,虽然收进了旧《辞源》,但由于来自方言,于古无征,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民国七年(1918)由旧教育部审查出版的《国音字典》,以及民国三十年(1941)由旧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印的《中华新韵》,对字均只收音而不收què音。建国以后,由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于1957年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正编),在恪守条下注明:不取què音。到了198512月,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更明确规定:统读为。废除了又读音què。至此,终于恢复了它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单音字的本来面目。所以,今天的字,不论用在什么地方(包括人名),都只应读而不应读què。董文中说到:陈寅老自己也认为,其名中的字应读‘kè’这个见解,无疑是明智而正确的。

最后还要提一下,董文说:客家人习惯‘què’此说也未必确切。在客家话如广东梅县话,或陈先生祖籍福建上杭话的声母中并没有q声,又何来què?凡普通话中属于q声母的字,在客家话中声母基本上都读k‘(少数读ts‘)。因此,què不可能是纯粹的客家语音。据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陈家自寅恪高祖父克绳时已由闽之上杭迁居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后来寅恪又与其父三立随祖父宝箴历仕湖南、河南、湖北等地,在官场应酬及友朋交际中,不可能使用别人难以听懂的纯粹的客家话,而必然要向具有全民共同语性质的官话转化。纯粹的客家话字读k‘ k,只有转化成官话,其读音才接近于què。(原载1997-09,署笔名郑茵)

 

    【来源】汉典论坛,http://bbs.zdic.net//viewthread.php?tid=9030&rpid=155546&ordertype=0&page=1#pid1555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