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影魂) 赤壁 之二
(2009-02-20 18:50:03)
标签:
杂谈 |
2007年的12月尾,「赤壁」拍攝告一段落,但只能稱為完成電影前期製作工作而已,實則後期影片的製作才剛開始呢!很多人或許不瞭解一部電影的製作情形,以為拍一部影片是混然天成,其實每一部電影後期製作過程是很繁複的,我慶幸有此機會在旁鑒視這部影片的製作過程,對我而言,已拋卻坐井觀天的局面。以電影觀而言,一部良好的電影,只要步入永恆不朽的認可,那電影之魂就在其中了。
吳宇森因「赤壁」,已圓了自己想拍史詩影片的夢想,把二十年的渴望晉升成為事實。導演除了對編寫劇情的認真;對演員選角的適當,都不敢掉以輕心;尤其在文武戲份編排剪接的成熟運用,當觀眾進影院看了電影「赤壁」,就等於看到導演對電影工作熱愛的奉獻,加上參與工作人員的努力,「赤壁」是集眾人血汗的艰辛才得以完成,讓我從中學習到製作電影敬業的態度。
論工作實錄,在NG、0K的鏡頭裡導演如何下手去剪接?曾經在拍板上的記錄、多處空鏡頭的帶過、用圖片替代特效鏡頭的不計其數,遇到前後顛倒的鏡頭要如何正確的編排?那只有對影片內容瞭若指掌的人才能駕馭。
面對一百柒拾多萬呎的菲林,吳宇森在鏡頭方面的處理、在剪接方面的長項,看他認真處理後製的工作、經常焦心如焚而失眠,只希望觀眾能夠認同電影釋放出的影魂氣勢。
是的,人難免一死,死亡的精神何在?戰爭處處發生,起役的爭議何在?這些小性情會隨著無常的來到而逝。但電影不同,「赤壁」這部電影以另種角度去看,自有不同意義的存在,吳導演以交替手法將(君子)度量與(國家)大愛存留於電影,把層層常存不滅的訊息傳遞出來,影片懾人魂魄的功效甚具永恆的帶動力。
2007年的5月,吳導演攜帶剪接及助理一行工作人員,到澳洲悉尼SOUNDFIRM當地最具權威的混錄室進行混錄工作。大家利用月餘的時間,在趕、趕、趕的工作狀態下,混錄製作依然無法完工,之後在慎重考量下,立即移至墨爾本的混錄室才得以完工,返回北京時已是6月初的時候了。
回到北京后,吳導演又一刻不得停歇,每日穿插在開會、接受訪問,繁忙等於算是他的娛樂,當中沒有一件事可輕鬆對待,電影「赤壁」經他不懈的處理專研,已邁向成熟剪接的運作階段。
自2008年7月10日上映前,導演於6月下旬已開始攜帶部份演員,為上映赤壁影片前的宣傳活動,曾前往韓國與香港兩地,參與活動的演員有金城武、粱朝偉、林志玲、胡軍、張震等人,等到我们由香港回北京时已是7月1日了。
「赤壁」7月10日正式在北京上映,兩岸三地的演員,金城武、粱朝偉、林志玲、胡軍、張震、趙薇、臧金生、張山、佟大為、小宋佳、尤勇全數出席參與酒會盛典。之後吳導演攜部份演員,又陸續每日轉戰一地,由北京—成都—上海—廣卅—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為電影「赤壁」作承先啟後「俠骨情義」的宣傳。
我認為這世上除了人有靈魂、國有國魂、書也有書魂,凡是美的、永世常存、不變的皆言之為魂;因此當我們看到一部電影,其中真誠、善美之靈,亦可稱之為影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