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摔破锅

(2012-01-12 12:15:15)
标签:

锅底

楷体

窟窿

gb2312

脸红脖子粗

摔破锅

 

    摔破锅,是我们小时候常玩儿的一种游戏。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我小的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孩子们可以玩儿的就是做游戏。玩儿游戏的花样很多,有跳房子、偷热包、摔破锅、投燕窝、打尜、打苔、弹球等,尤其是在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摔破锅是男孩子很爱玩的。

    摔破锅,就是每个人到坑边崴一团泥,找一片宽敞平坦的地方把它摔熟,然后取一部分做成像锅差不多的模样,锅底平,锅帮厚。玩的时候每人做一个锅,然后让锅底朝上,高高举起,再使劲往下摔,谁把锅底摔出的窟窿大谁就是赢家,摔得窟窿小的或是没有摔出窟窿的,要根据窟窿的大小,每人从自己的泥中拿出一块,把那个破的最大窟窿给补上。然后,再补第二个摔得大的,依次是第三个,第四个。等把锅都补完了,各自再接着做锅,摔锅,循环往复。这样,摔得窟窿大的并且几率多的,就能赢到很多泥。摔得窟窿小的或是摔不破的,时间不长就会把泥输光。因此,我们都在做锅上下功夫,人人都想把锅做得好些再好些,把窟窿摔得大些再大些。

    用泥做锅,看起来挺容易,但操作起来并非易事,最关键的是看锅底做得如何。锅底做厚了,摔不破,出不了窟窿。只有做薄了才能摔得破,并且锅底越薄,摔出的窟窿就越大。但如果太薄了,又会出现不摔自破的现象,需要重新再做。所以,制作锅底是最费工夫,也是技术性最强的活。为了把锅底做的既薄不破,又能不被粘在地上拿不起来,我们曾想出很多办法,比如,要想让锅底不粘地,就先在做锅的地方撒上一些细干土,这样,起锅的时候就不会粘锅了。要想把锅底做的薄,就在锅底基本做成后,再用手指蘸上一点水,如没有水就吐一些唾液代替,然后把大拇指侧起来,让手指肚沿着锅底轻轻的向四周刮擀,这样,做出来的锅底既薄,又破不了,摔出来的窟窿就会比较大。有时,我们做锅非常卖力气,个个都脱光了膀子,尤其是摔锅的时候,往往都把锅高高的举过头顶,然后再使出全身的力气往下摔,生怕摔出的窟窿比别人的小。也有时因摔的劲头过猛,摔得锅底碎片四溅,溅的浑身上下都是泥。记得我做得最好的一次锅是在摔锅时把整个锅底都炸飞了,另外几个人每人在我的锅上补了一大团泥,乐得我在地上一蹦老高。还有一次,由于摔锅用力过猛,锅底倒是摔出了一个大窟窿,但泥片也溅的特别高,说来也巧,有一片正好飞到我的眼里,弄了好长时间才弄干净,把眼睛都揉红了。

     在补锅上也有一些讲究。比如刚开始时,谁的锅摔出了大窟窿,别人补泥的时候,弄一团和窟窿差不多大的泥团给补上就行了。后来有人嫌这样用泥太多,就把泥弄成薄饼子,再后来又把泥拍成像饺子皮那么薄的泥片。最后干脆形成一条规矩,不管泥片做多薄,只要把摔破的窟窿给盖过来就行。说来也怪可笑的,泥有什么稀罕的,水坑边上有的是。可那时候我们常常为了一点破泥争得脸红脖子粗的,甚至有时动手打起架来。那时我们总觉得,谁要是能赢好多的泥,谁就是英雄,谁就是好汉。如果谁要把泥输光了,谁就是熊蛋包,面子上过不去。因此,谁都想多赢点泥。有时为了多赢点泥,连饭都顾不得回家去吃,直到父母来找了才回去。也有时赢得泥比较少的,就趁别人做锅不注意的时候,到别人家的泥团上去偷一块。一旦被人发现,则又会发生一场战斗。

    想想摔破锅时的那些旧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怀念岳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