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鹤楼与历代黄鹤楼之建筑模型
2009年7月所拍黄鹤楼正立面,楼外铸铜黄鹤成为黄鹤楼的身符象征
今日之黄鹤楼复建于1981年10月,1985年6月落成。由于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清末黄鹤楼旧址,而重建于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上。“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来自网络的图片
与上图从相反方向一并可见牌坊、轩廊、亭阁等辅助建筑(2009年7月摄)
登高黄鹤楼,往江北所望之景(2009年7月摄)
登高黄鹤楼从左面所见武昌下桥处之街景(2009年7月摄),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传说是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黄鹤楼的形制自始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此为展陈于二楼大厅的历代黄鹤楼建筑模型之唐代黄鹤楼。
此为展陈于二楼大厅的宋代黄鹤楼建筑模型
此为展陈于二楼大厅的元代黄鹤楼建筑模型
此为展陈于二楼大厅的明代黄鹤楼建筑模型
此为展陈于二楼大厅的清代黄鹤楼建筑模型(以上皆拍于2009年7月)
这是哪个朝代的黄鹤楼建筑模型?今日之黄鹤楼建筑模型?(以上皆拍于2009年7月)
为做好这篇博文,博主认真读了《百度百科》中关于黄鹤楼的条目,这也是一种学习,弄懂了许多自己原来不懂或不清楚的事及多方面知识。而以下这段描述揭示了武汉为“百湖之市”之所以然,这是博主此前多篇博文介绍武汉城市格局、以图片展示武汉都市景致都未曾涉猎和做到的:
“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武昌)喻家山是龙头,在(汉阳)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其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的地理龙脉”,以及“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今后,再尽地主之谊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武汉时,这一介绍便是一定不可或缺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