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吧!书店女孩

标签:
书店女孩渡边麻友稻森泉千叶雄大木崎尤利娅 |
分类: 日本影视 |
本来是冲着稻森泉和渡边麻友去看的这部日剧,但是看到最后,我却突然想去书店看看了。故事讲述的是飞马连锁书店旗下的吉祥寺店里工作人员和书店的故事,故事套路很传统,开始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家关系融洽了就变成店的存亡问题了。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还是没能阻止吉祥寺店被关闭的命运,不过众人也都有了一个好的归宿,算是因祸得福。吉祥寺书店之所以会被公司关闭,一方面是由于营业额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就是公司要大力发展网店,为了避免关店,以店长西冈(稻森泉饰演)、店员北村(渡边麻友饰演)、店员三田为核心的书店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增加营业额,包括提出了24小时营业的方法,尽管营业额有了大幅的提高,可惜还是眼睁睁看着书店被公司关闭了。飞马书店的社长认可了吉祥寺书店众人的努力,也知道实体书店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过商业和公司发展的需要,发展网店是趋势,因此不得不采取了关闭个别门店的措施。这些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完全一致的。
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很喜欢读书的,经常去父母单位旁边的书店闲逛。那时候虽然自己喜欢的种类的书不多,也没什么钱,不过感觉看书和闻到纸张的油墨味道都是很幸福的事情。中学以后,经常会和同学以及父亲骑车去劳动人民文化宫办的书市买书,因为那里的书基本都是打折出售的,好像自从书市改到地坛以后就再没去过了。工作以后,曾经陪老婆去西单图书大厦买过工作方面的书籍,再往后好像就都是从网上买书了,基本没再去过书店,甚至更多的时候都是通过网络下载电子书来看,尽管家里的书柜还有很多书,但是基本都是以前买的,近些年很少再买纸质图书了。当年和好友也曾经在夏天的晚上骑车出去闲逛的时候,去过三联书店,而三联书店也是北京第一个开通24小时服务的书店,和剧集中的情节是一样的。所以看这个日剧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真实的切身体会。
不可否认这几年电商发展得很迅猛,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应该会很大,不过就像剧中所说,实体书店有很多优点是网络无法替代的,虽然没有试衣间,但是书店里可以翻阅书本,询问店员,甚至还可以免费阅读。而在网络上,只能对书本有着比较模糊的了解,看着不知道是不是水军的评论,无法真实的了解书本,甚至结识到同好。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大意是在国内的地铁里大家都是看手机玩手机,在日本和德国则是很多人拿着书在看。虽然有夸张的成分,而且手机上也可以阅读,但是不可否认日本和德国,尤其是德国人还是非常喜欢阅读的。
工作以后好像自己很少看书了,前几年开始粗略的统计了一下,2013年一年看了7本书,去年有所下降,今年目前看了已经10本书,超过2013年了,这其中有纸的也有电子的。我觉得不管是网络还是实体店,只要是有人读书就是好事,就能坚持下去,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生存下去。三联书店的夜间读者也不在少数,说明喜欢读书,渴望学习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看了这部剧集之后,我也想再次去书店看看,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确实想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喜欢阅读,能不能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去书店买书并不是把书从书店请回到自家的书柜里,是要阅读欣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不仅仅是丰富自己的书架。
以下是引用网络的文章: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家书店。你知道全世界图书中有12%都是德语的吗?相对于占世界人口仅1.2%的德国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严谨而崇尚理性的德国人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甚至说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都不为过。
德国人的“耗书量”是很大的。记得看过一个德国书业协会的统计,德国人有91%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完全不读书的只占9%。其中,23%属于“平均阅读者”,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属于“大量阅读者”,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书虫,令我印象深刻。记得我国的全民阅读调查发现有一半中国人完全不读书,一比较才发现差距竟如此之大。
这么些“饥肠辘辘”的读者群催生了德国发达的出版业。德国人口仅8180千万,却拥有着全球第二大的图书市场,仅次于美国,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比中国高出17%。德国2011年出版新书9.38万种,平均每万人11.5种;相比之下,中国出版新书16.8万种,平均每万人仅1.25种。
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平均每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著名的旅游系列丛书Time Out就曾经这样描写柏林:“把你的电子书阅读器留在飞机上吧,因为柏林塞满了印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