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腊八节雍和宫舍粥
标签:
雍和宫腊八粥雍和宫舍粥腊八节腊八节舍粥 |
分类: 生活随想 |
想起今天是腊八,印象中每年雍和宫腊八的时候都有舍粥的传统,于是我和老婆也来到雍和宫第一次参加舍粥活动。
走进大门,感觉人也不是很多,也没有看到舍粥的场面。难道是我们来晚了?
两边的草坪里的积雪还未融化。
看见工作人员和僧人拉着一小车桶,经历过八大处舍粥的我们知道,这肯定是运送腊八粥的。

在这里,就有不少工作人员引导喝粥的人们排好队,看来喝粥的人还是不少的。


我和老婆是吃了早饭出来的,但是为了感受一下气氛,沾点佛气,也决定排队喝粥,不过我们两个人喝一碗粥就行了

新粥又运来。每年喝粥的人都是天没亮就开始排队,听说今年共熬了93锅粥,啧啧

我们也领到粥了,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里边的料很多,包括:大米、小米、大麦米、高粱米、香米、黑米、黄米、薏仁米、花生米、江米、红芸豆、红小豆、豇豆、绿豆、白芸豆、熊猫豆、桂圆肉、莲子、小枣、栗子、葡萄干、枸杞子、生瓜子仁、生核桃仁、燕麦片、白糖等。栗子等要剥皮,豆子要提前用水浸泡。每年用料都要在3000斤以上


粥喝起来甜甜的,非常好喝,在这寒冷的冬日,让人全身都觉得温暖,心神安定。

还有不少是自带饭盒的。这个大叔貌似是要第二碗,被僧人劝阻了,因为每人只有一碗。

这几个哥们觉得粥少,说吃不饱,僧人只好告诉他们这些粥不是为了当饭吃的,哈哈

能喝到诵经加持过的雍和宫腊八粥,多开心
不少人特意来拍雍和宫舍粥的盛况



自从看了甄嬛传,老婆就对钮祜禄很敏感,特意跑到这里烧香,呵呵


今天有幸班禅楼也开放了,进去参观了一下。以前来雍和宫,好像这里都没开放?
排队领粥的时候,还拿了一本雍和宫的小册子,里边介绍了腊八、佛教等知识,尤其是还介绍了雍和宫的腊八粥,我进行了摘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了解雍和宫腊八粥的历史
雍和宫的腊八粥与舍粥活动
雍和宫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西藏、内蒙古等地高僧大德的向往之地,备受乾隆皇帝的重视、推崇和支持。乾隆以后的历代皇帝,不仅从政策上仍对其礼遇有加,而且都按“定制”每年最少来雍和宫礼佛三次,由此可见其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即使从腊八节舍粥活动来看,清王朝对雍和宫的礼遇与重视也无与伦比。
清朝皇帝特别重视腊八,宫廷上下盛食腊八粥。自雍正帝起,直至宣统退位出宫前,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内举行隆重的腊八盛典,用黄铜大锅熬粥,由僧人念经,并派专员上祭、拈香。北京当地乃至外地的信众则从四面八方群聚而来,争相讨取僧人诵经加持的“佛粥”,以求吉祥平安。至今,雍和宫仍保持着腊八舍粥的传统,且在游人和信众中有很大影响。
当时,清宫廷对此盛典特别重视,每至农历十二月初一日,总管内务府就派许多司员率领杂役将腊八粥所用的小米、红枣及各种杂粮豆米干果,还有盆碗家什和干柴在府库备齐。初二日晨起,用马车一车车运至雍和宫,至初五运齐。从这天起,雍和宫大部分僧人都要投入到熬腊八粥的准备工作中。
自初六日开始,皇帝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司员下令升火。由素有经验的僧人掌握熬粥火候,并依次将奶油、小米、江米、红枣、核桃、桂圆、瓜子、葡萄干等放入大锅内。宫廷派去的专人则要检视。清《燕京岁时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这里“初八日夜内”实指初八日凌晨。至晨两点粥已熬熟,即派员将粥盛在碗内,以托盘送到雍和宫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一碗、三碗、五碗不等。天明后,蒙古王公进宫复命。
雍和宫全体僧人自熬好第一锅粥始,即在法轮殿诵经。届时,殿内香烟袅袅、油灯闪烁、鼓乐齐鸣,诵经之声低沉庄严。到初八日清晨,皇帝又派两个或四个蒙古王公到雍和宫听经,到初九日晨,听经大臣进宫复命。
在清代咸丰朝以前,每年腊八节雍和宫共熬粥五大锅,分配方法为:首锅供于佛前,二锅献于朝廷,三锅给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锅送文武官员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锅给本寺僧众。在这五锅粥中,用料也不同,前三锅有奶油和全份干果料,四锅、五锅较之前三锅简单些,第五锅为红枣粮米等。最后,三至五锅粥余下的要混在一起,于初八日早晨施舍给平民百姓。京城百姓持大小瓷碗前来喝粥,盛况空前。此盛典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至今仍保存有清代各时期雍和宫熬粥的奏折。内中包括腊八日所诵经文和熬粥所用的米豆、干果、家什、木柴以及所雇人员、所用的银两的数量,详细至极。
当时,熬腊八粥的场所设在雍和宫东阿斯门内,故东阿斯门院得名“铜锅院”。其屋内炉灶为3米见方,用5根铁柱支撑大锅。粥锅由八吨铜铸成,直径2米,深1.5米,乾隆九年(1744)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该锅现已移至雍和宫院内的鼓楼脚下,供游人观赏。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还多次拨款对其进行全面修缮。1981年,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雍和宫正式对外开放,重新焕发了生机。此后,每年腊月初八日,雍和宫的僧人都要晨起上殿诵《十六罗汉》等经,以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同时,还要熬制腊八粥,并将第一碗粥供于佛前。从1999年开始,一些信徒虔诚施舍,广结善缘,转为庙内腊八节捐款,雍和宫传统舍粥活动得以恢复,而且规模和影响逐年增大,不仅佛教信徒,即使一般民众也有很多人争相前往讨取腊八佛粥喝。如2008年腊八,共熬制腊八粥56锅,用料3000多斤;2010年腊八,熬制腊八粥65锅,用料4000多斤,当天共接待游客和信众4000多人。
为搞好一年一度的舍粥活动,雍和宫每年都提前数天开始各项筹备工作,尤其是具体负责的僧人和工作人员,要精心配备各种腊八粥用料,其中包括:大米、小米、大麦米、高粱米、香米、黑米、黄米、薏仁米、花生米、江米、红芸豆、红小豆、豇豆、绿豆、白芸豆、熊猫豆、桂圆肉、莲子、小枣、栗子、葡萄干、枸杞子、生瓜子仁、生核桃仁、燕麦片、白糖等。栗子等要剥皮,豆子要提前用水浸泡。从腊八日凌晨开始,数口大锅同时开始不间断熬粥。待上午开门迎客之时,单间僧人们将一桶桶熬好的腊八粥抬至雍和门院内,不分中外,不分老幼,每人舍赠一碗。当纷至杳来的游客和信众喝上这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品味着这久远的饮食和雍和宫文化时,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为雍和宫的腊八粥,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冬日里的温暖,还有精神上的慰藉,以及吉祥、如意与安康的祝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