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第1集,新人VS食纸杀人魔

标签:
日剧lady犯罪画像北川景子要润木村多江平冈佑太犯罪心理娱乐 |
分类: 日本影视 |
香月翔子(北川景子饰演)是经过FBI训练的犯罪心理画像员,作为新人加入到警视厅的CPS(犯罪行动分析室),虽然她具有很高的天分,但是年轻冲动尚不能你完全融入到CPS团队中。香月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案件是几起入室杀人案,罪犯闯入受害人家中,将家中的父母残忍杀死,而后把孩子拐走。由于几起案件的犯罪手法不相同,因此警方没有认为是连续杀人作案,只是把案件当作是拐卖儿童的外国犯罪团体所为。以CPS主任结成晶(木村多江饰演)为首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们,对几起案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是同一凶手的连续作案,并初步勾勒出了凶手的一些特征。尽管冈林管理官(竹中直人饰演)和有着丰富经验的警察柘植正树(中山裕介饰演)相信CPS的判断,不过由于刊登了犯人的启示引发了模仿犯罪,使得以藤堂雄一郎(小泽征悦饰演)管理官为首的警察对CPS丧失了信心,并且间接造成了冈林一家被凶手杀害。为了尽快抓住凶手,新堀圭祐(平冈佑太饰演)、寺田毅彦(要润饰演)和结城、香月一起再次重新对犯人进行了勾画,发现了重要的线索锁定了犯人,最终香月奋不顾身的和真凶国木田让(DAIGO饰演)斗智斗勇,成功使犯人被击毙,告慰了冈林的在天之灵。
曾经在美国电影中看到过关于profiling的情节,我印象中以此为主题的日剧估计是第一个。对于罪犯的profiling,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织田裕二演出的跳跃大搜查。应该是电影版里的故事,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对罪犯进行描述。从本集来看,profiling的过程很多,有对罪犯的,也有对普通人的,不管对象是谁,profiling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如果对于罪犯的profiling有误,那么将会直接误导案件的侦破方向,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CPS中的专家们,尽管经常各自为战,各有各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面对案件,身处现场,他们还是非常敬业和有职业素养的。作为主角的香月,不光拥有别人称赞的profiling天赋,还有她自身的努力,通过模仿罪犯的行为、揣测了解甚至要和罪犯心灵相通,以致达到了快人格分裂的地步,这种努力下必然会锁定和缩小罪犯的范围。不过通过观看本集,我还是觉得日本警方对于犯罪现场的调查尤其是生物科学手段利用得不够。就拿国木田的举动来说,现场留有被他吃过的纸屑的残留物,通过技术手段首先就能锁定凶手的DNA信息,当模仿犯自首的时候,率先通过DNA比对就能知道其是否为真凶,从而很有可能就可以避免冈林被灭门的惨剧了。如果仅仅单纯依靠刑警们不停的在现场进行调查,别说抓到犯人了,就连按键的关联处都找不到。
CPS经过CIA,即对犯罪情报进行分析,找到了几个案件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CPS没有得到警界的足够重视,加之新人香月的冲动言行以及冈林的去世,使得藤堂对CPS怀有偏见。CPS的几个人,由于尊严、面子的关系,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情绪。其实,我认为,不管犯罪心理画像在警视厅的地位如何,CPS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破案和抓住罪犯,被刑警们认为是工具,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更和尊严面子无关,因为与刑警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要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只要有利于寻找和抓捕罪犯,那么CPS就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工具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其拥有被使用的价值,如果连使用的价值都没有,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正因为想明白了这点,新堀、寺田等人才会放下架子甘愿被当做是工具被刑警们利用。从CPS和刑警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看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多么的重要。不同的组织机构(比如公司)中会有不同的部门,尽管其目标都是为了让公司(组织机构)发展壮大,但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分工,如果相互协调使他们能够发挥好本部门职责的同时配合好其他部门的工作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目标,这就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了。而且即便是在同一个部门,要想共同努力发挥团队精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在CPS中,明显地可以看出结城在努力撮合这个团队以图发挥团队的最大能量,只不过3名专家都是很有个性的人,要想凝聚在一起,恐怕要结城花费不少心血。不过话说回来,结城似乎有哮喘的毛病,而且好像隐瞒着其他人,不知道这个伏笔会不会在后边的剧情里带来什么厄运……
P.S.:在开头演戏的情节中,扮演犯人的小泽一敬我看着很眼熟,就是想不起来在哪见过,他一张嘴,那个沙哑的声音更让我觉得熟悉,直到后来他被CPS三人组轮番羞辱恼羞成怒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他原来就是周刊AKB的主持人之一……AKBINGO的主持人也曾在热血高校中短暂出场客串过,哈哈。还有就是本剧像是专为苹果产品量身打造的嫌疑,呵呵
附犯罪心理画像简介
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它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
犯罪心理画像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侦查过程。它应该贯穿于全部侦查过程中,不能与其他侦查措施相分离,并且随着案件的终结才能最后结束。
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指标体系与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要求两个方面,加强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实践是发展和完善犯罪心理画像基本理论的关键。
犯罪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体。即刑事侦查、法医鉴定法、心理评估和文化人类学的应用。其一般程序是把犯罪现场和法医鉴定的信息,以及关于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的有限的细节信息送到心理画像专家那里,再由他们反馈出关于犯罪人的报告。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最后终于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目前而言,犯罪心理画像有三种主要的方法,一是美国FBI的犯罪现场分析的方法,他们注重的是现场的各种特征,他们将现场的特征和受害人的详细报告输入到特征数据库中进行画像,这个数据库是1979年FBI行为科学部在对36名系列杀人犯和强奸犯访谈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二是英国Canter建立的调查心理学的方法,他注重的是犯罪现场的行为特征所反映的心理学意义,他认为犯罪行为必然反映犯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因而他提出了犯罪的一贯性假设,并且把这个假设运用到犯罪心理画像的两个领域:人际关系的一致性和空间的一致性;三是诊断评估的方法,它基于临床的实践经验。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适用于系列案件,如系列杀人,系列抢劫,系列盗窃,系列的伤害案件等。它也适用于具有典型特征的普通案件。
据国外相关的研究,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多种称谓: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心理的画像(psychological profiling)、犯罪人格画像(criminal personality profile)、行为画像(behavior profiling)、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enne profiling)和犯罪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