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剧交响情人梦玉木宏瑛太竹中直人上野树里娱乐 |
分类: 日本影视 |
随着S乐团上次公演的成功,大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乐队内的气氛也越来越融洽,而即将到来的学园祭又给了S乐团一个展现的机会。虽然千秋被大师拉去和A乐团进行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出,但是S乐团在没有千秋的情况下,发挥了集体指挥,想出了进行化妆演奏会的想法。其实就是cosplay(有化身高达中阿姆罗造型的,有众多女仆造型的),同时进行乐曲的演奏。大家一起准备服装道具,选择曲目排练,但是由于粉丝为首席峰设计的造型太过让峰难以接受(都不是人类,不是果树就是电线杆的造型),因此首席决定,大家一致穿黑色和服去演出。在表演当天,S乐团在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伴奏下,整齐地穿着黑色和服出现在校园里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S乐团在学园祭上演奏的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成为了经典的一幕。食蛇獴造型手持口风琴的开场,造型可爱不说,开篇就让人十分期待。身穿黑色和服,边舞动身体边演奏的方式,S乐团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才华和音乐解读能力,夸张的演奏动作,好像好莱坞的音乐电影中的乐队,但是却非常好地诠释了这首带有爵士风格的乐曲,让听众包括大师和千秋都赞叹不已,可谓是大成功。随后,大师和千秋这对师徒之间的告别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也是相当精彩,虽然师徒二人内心都不愿意分离,但是在演出时,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投入当中,尽情享受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这种感觉也感染着众多的听众,甚至打动了著名的古典乐评论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师徒分别了,随后就是S乐团。4年级的学生们即将毕业,面对就业、继续深造、甚至结婚的选择,尽管峰留级了,和野田妹、小樱等成员还在,但是大多数4年级生还是要离开的,千秋虽然有自己的理由不能出国深造,但是他也选择了读研究生,不会留在S乐团,为此,S乐团举行了解散庆祝活动,吃散伙饭。在一起的时间不长,演出机会也不多,但是大家很多时间在一起排练,通过音乐、通过大师走到了一起,尽管每个人都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通过S乐团,对音乐的热爱使大家建立起了相当深厚的情谊。告别演出虽然只是一起喝酒吃饭唱歌打游戏,相互开着玩笑打闹,但是一想到以后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也还是让人非常感伤的。突然感觉,S乐团就像一只高中棒球队,虽然从未打进过甲子园,但是学长、学弟、球队经理们一起共同努力,挥洒汗水,为自己的青春和梦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一样,即使分离,对棒球的热爱和一起奋斗的经历,永远不会磨灭。正因如此,峰邀请千秋一起组织乐队,同时A乐团的清良也邀请千秋组织乐队,并要邀来一群高手演出,千秋同意了。虽然S乐团的各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在S乐团的这些日子,不会忘记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而S乐团也会成为他们所有人共同的美好记忆。
S乐团,forever~~~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本曲在《交响情人梦》真人版和动画版中都有出现。是首非常好听的,震撼人心的曲子。本曲千秋弹过一次,野田妹也弹过一次,虽然风格完全不同~~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8号),共有三段乐章,由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拉赫曼尼諾夫于1901年完成。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作品。
创作经历
1897年,拉赫曼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失败招致不少批评(尽管如今看来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加上个人生活的种种不顺,令他在此后数年里萎靡不振,并开始酗酒。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的持续医治,他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曼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并以此献给他的心理治疗师。尽管作品未完成,拉赫曼尼诺夫急切想知道公众对这部新作品的反映,遂立即组织其公演,并亲自于首演中担任钢琴独奏,终于获得了成功。1901年,他才完成了第一乐章。
乐曲介绍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共有三段乐章。第一乐章:中板。第二乐章:舒缓的柔板。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
协奏曲在今天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当今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被很多著名钢琴演奏家演奏过,包括霍罗维茨(Vladimir
Horowitz)、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Byron Janis、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Alexis Weissenberg、郎朗等。
该钢琴协奏曲旋律优美,富有浪漫气息,是花样滑冰较常用的选曲之一。单人滑选手伊藤绿、陈露、萨莎"科恩、村主章枝,双人滑选手Jamie
Salé和David
Pelletier、龐清和佟健等知名运动员都曾使用过该曲。其中陈露在1996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中因精彩演绎了该曲第二乐章,获得了两个艺术分满分。該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旋律亦出現於美國流行歌手Eric
Carmen的《All by Myself》一曲之中。
美国伟大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创作的2部名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格什温受约创作一部“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在一次乘火车的旅途中,他构思出了这部作品的原始动机--灵感来自火车发出的叽叽嘎嘎的响声,后来就有了传世之作《蓝色狂想曲》,这是一个舒缓流畅、随兴创作出的音乐史诗。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基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总是活泼有趣,温柔清新;大型乐曲则节奏明快,和声优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是典型的美国风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1937年夏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在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国爵士音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与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格什温梦想着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就是说,是为了用全部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格什温后来学习了配器法,以便能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出他认为最有效果的器乐部分,但是对于《蓝色狂想曲》,他却请来一个熟练的改编者来编谱。这个改编者就是美国著名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配器的才能来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写作—— 大多数是美国场面的音画。他的《大峡谷组曲》可谓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