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战
主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136
  • 关注人气:8,2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2012-02-01 14:06:00)
标签:

突破

走势

压力

震荡

中期

主战指标

股票

分类: 每日解读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对于节后行情笔者认为在政策底逐步显现,技术底逐渐明朗的时候,主要的分析还是从短期筑底反弹和中期向上突破为研究方向。反弹“终场哨响”还是“中场休息”?

   

从短期技术来看,政策面频吹暖风和技术面两根长阳的走势都基本已经确认了2312的阶段性底部,再加之此处的底部确认过程,与之前1664点底部确认过程走势相似度极高,更加坚定了对于此处反弹的技术理论支撑。基金悄然布局 蓝筹股可以抄底了?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从上图虚线框部分就可很明显的看出,在1664底部技术确认过程中,市场与近期走势及其类似,都是经过阶段性盘底之后出现两根长阳拉升,之后走出连续震荡性整固。

在技术性底部得到确认之后,短期走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短期有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2300震荡回落形成双底结构。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此种结构,是在短期成交量不能有效放大的前提下出现的,虽然从资金面上来讲短期的流动性快速释放能从一方面缓解市场的短期压力,但场外资金的入场意愿不足 从另一个角度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向上,所以震荡回落后,出现的更为廉价的筹码在一定意义上会对场外资金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在2100上方的结构 性双底后再次向上。


2)震荡回落向上冲击下降通道上轨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由于2300附近属于前期政策底部,之前有很多资金在认为政策底出现后勇敢的杀入后现在多数都套牢在2300区间,所以在向上突破过程中此套牢压力突破很 难一步成功,所以适当的回落积蓄能量再次挑战的可能性十分大,而一旦突破2300上方套牢区间后,则面临的是下降通道上轨的压力,想要突破此压力还是需要 足够的成交量配合,此处很有可能再次出现强势震荡。


3)强势突破后再次形成阶段整理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此种结构,需要的是消息面再度出现利好,结合成交量放大,强势突破前期2300上方强压区间,但面对上轨压力很难直接突破,所以此处出现震荡整理后再次突 破的概率非常大,之所以我们认为会出现三角形整理,主要还是认为2300一旦突破后会形成强劲支撑,正好与上轨反压形成三角形空间,指数再次很有可能在此 空间内运行。

 

    在对短期形态做一预判之后,对于中期走势,我们还是相对保持乐观,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通常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政策调控的方向逐渐有抗通胀转向保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整体经济环境得到改善之前,市场必然会提前做出积极反应。


1) 震荡向上 上方压力逐个击破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从目前中期技术趋势来看,上方多个技术压力很难一次性击破,所以我们更倾向于震荡向上逐个击破的技术走势,在有效突破2300套牢压力和中短期下降通道上 轨后,对于2500点,我们认为在此位置很有可能形成胶着震荡走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从去年全年来看,指数多次在此位置震荡整理,无论从套牢情况还是技术 压力都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所以2500点一线从中期趋势角度来看属于重要技术节点。

2)势如破竹挑战中期重压

 慢牛格局或已悄然酝酿

    此种模型属于最乐观的一种情况,在确认2300点技术支撑后,指数高歌猛进放量突破2500点压力。惯性上攻至2800点后再次确认2500点,最终形成 挑战中期压力上轨的动能。此种技术形态的出现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只有在多重利好的共同作用下,市场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形态,但另外一种结果就是,这种 形态演变为长期形态,将时间跨度拉长至9个月以上,从而使市场再次出现慢牛格局。2012年大盘整体运行节奏分析

    上面是我们对于中短期做的五种假设技术模型,是结合近期行情走势和中期经济面走向所做的预判,这几种预判的前提都是政策面不再出现重大利空,同时关键节点 上,成交量能够有效地加以配合,图中所画图线都代表趋势走势,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很难免会出现胶着震荡的情况发生。同时市场的实际走势还是被多方面因素共 同影响,具体走势和细节处理还需投资者理性对待。


盘面上在传递出一种信号

见底形态“底部三角形”买入

技术分析:如何准确估算股价上升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