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方达基金大力自购表明大盘探底成功?

(2010-02-04 14:22:48)
标签:

证券

股票

大盘

指数型基金

易方达

美国

分类: 每日解读

据媒体报道,在大盘昨日成功收复3000点整数关口的同时,易方达基金公司也发布公告,打算从本周五开始,运用4.5亿元自购旗下三只指数型基金,再加上有华夏基金1亿自购(2009年12月)在前,指数狂飙+大型基金自购顿时令不少市场投资者对大盘走势充满无限期待。

 

于是有市场“热心人士”顺应市场的这一心理需求而对易方达基金自购史进行了研究,并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最让人记住的是方达基金2009年年初的自购。当时,该公司公告称,将在2009年1月7日开始的十个交易日内动用2亿元资金自购旗下易方达50指数型基金。当时,A股市场在经过2008年大跌洗礼后,上证指数盘桓于1800点附近,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依旧蔓延。在易方达基金打响了自购的第一枪后,市场扶摇直上。不过,就在市场一片看好之际,易方达却选择了“落袋为安”,2009年10月20日易方达公告称将赎回易方达50指数型基金3亿份,从自购(1月7日计算)到赎回,不到10个月的时间,该基金的净值上涨62.30%,2亿元的自投带来了至少1亿元以上的回报!此外,好事者还进一步补充说,在2009年年初,易方达和华夏基金公司就曾有过“默契”。 2009年1月,易方达宣布申购旗下易方达50指数基金,与此同时,华夏基金开放5只基金申购,此后A股市场的走势无疑有效地证明了这两大基金公司准确的判断力。虽然“热心人士”并没有直接说明其观点,但透过其所寻找的各种论据和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其认为易方达和华夏两大基金加仓自购行为预示股市将出现快速上涨还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市场是否会真的如“热心人士”所预期的那样走出快速上涨的行情,投资者也可以重仓买进股票并安享投资之乐了呢?笔者认为这仍值得商榷。首先,从近期消息面来看,相关人士否认汇金再度注资三大行;国家统计局将于11日公布1月物价指标,专家预计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接近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则可能反超CPI涨幅,达到3%左右;对于近日市场上暂停新股发行审核的传言,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此作出澄清,称新股发行工作正常进行;在ISM非制造业活动指数不及预期与辉瑞利空财报的双重打击下,周三美国股市走软等等信息均对大盘走势具有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其中前两条消息表明近期市场所传闻的种种可能利好都属子虚乌有,对市场信心会有一定打击,而关于CPI的市场预期则会使人们产生较强的通货膨胀和进一步的政策调控预期,美国股市走软和短线趋势的相对悲观预期又会使主导市场走势的大盘蓝筹股产生较大的上行压力。虽然笔者也认为大盘的中线走势向好无疑,但并不代表大盘马上就能走好,能够促使大盘快速上行的消息面因素还没有真正出现。

 

其次,从从目前大盘的技术走势来看,在昨天收出一根盘中快速探底后的V形反转放量大阳线之后,虽然使股指又重新收在了去年11月27日和12月22日的调整低点所形成的下降通道的下轨之上,但却仍然在2009年9月初以来所形成的大的楔形整理下边和10日线的压制之下。并且目前的KDJ和RSI等技术指标在经过昨天的大幅反弹后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技术性的超跌反弹动能已得到较大消耗,在经过短线震荡后有再次下行确认昨天所形成的底部支撑的可能。另外,大盘在今天低开之后,虽在题材股的普遍反弹支撑下维护住了一定的市场人气而在震荡后出现了一定反弹,但权重股的普遍不作为和反弹缩量等迹象使这种反弹的弱势特征较为明显,似乎预示了市场超级主力对市场环境的某种顾虑和操盘意图。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易方达基金的具体公告内容。其公告称,易方达基金拟定于2月5日开始的五个交易日内,每日申购易方达上证50、易方达沪深300、易方达深证100联接基金各3000万元,一共累计自购4.5亿元。这表明易方达基金的自购资金将采取分步建仓策略,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易方达真的对大盘的短线走势非常看好的话,为什么不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建仓呢?并且其对自有资金的建仓工作必然要采取逢低建仓的策略才符合其利益诉求,我们也可由此反推,大盘目前已经探明中线底部并展开快速上涨的可能性并不高,甚至股市可能会继续出现较大的短线下跌!

 

综上分析,目前大盘虽然中线向好较为确定,但我们仍要警惕短线可能出现的较大下跌,并可在下跌过程中跟随易方达的建仓步伐,在2850点左右的中线底部区域进行加仓和中线投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