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唱空银行股的图谋又将得逞?
(2010-01-28 14:14:32)
标签:
证券财经高盛h股a股中国股票 |
分类: 每日解读 |
高盛唱空银行股的图谋又将得逞?
前几天在大盘下跌过程中的护盘功臣银行股板块在世界著名投行高盛的唱空下再度陨落,昨日以2.25%的跌幅领跌大盘,并且在收盘跌破了两周以来所形成的菱形整理形态,大有再下一城的架势。王亚伟重仓银行股所带来的明星效应和银行股的市场最低估值板块地位也没抵过高盛的唱空效应。据相关媒体报道,高盛近日将交通银行(8.51,-0.33,-3.73%)A股目标价从9.4元下调至7.8元;将中国银行(4.11,-0.05,-1.20%)目标价从5.10元下调至4.20元;将中信银行(7.25,-0.24,-3.20%)目标价从7.70元下调至6.60元;将民生银行(7.32,-0.23,-3.05%)目标价从8.8元下调至6.9元。在大盘中线走势处于极度危险之际,看到这样的信息,再联想起2008年高盛唱空银行股后所带来的银行股暴跌及随之引发而来的大盘暴跌,笔者内心无限感慨!
笔者首先感慨的是历史或将再度重演!高盛等外国投行的阴谋可能再度得逞!记得2008年9月11日,也是高盛的一纸将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评级从"吸引"下调至"中性"的报告直接将中期业绩十分优秀,而估值水平仅为几倍市盈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的银行股推下了暴跌的深渊,从而引发了整个大盘在持续大幅下跌之后又再度出现一波暴跌。为表明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下面复制了当时的《每日经济新闻》对此所作的报道。
◆每经记者 朱秀伟
昨日A股重拾跌势,而领跌的正是中期业绩十分优秀的银行股,让一些市场人士大跌眼镜。而下跌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于国际投行高盛9月9日发布的看空报告,“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12个月目标价被大幅调低,中资银行股的评级也由‘吸引’下调至‘中性’。”
平均市盈率创历史新低
浦发银行(19.86,-0.83,-4.01%)已连续收出9根阴线,短短几天跌幅达27.49%;北京银行(15.93,-0.64,-3.86%)昨日股价创出历史新低,从8月份开始的累计跌幅已经将近40%。
昨日整个银行板块指数跌幅接近6%,排在板块跌幅榜首位,招商银行(15.44,-0.65,-4.04%)(600036,收盘价18.04元)开盘后一路下探,尾盘大幅跳水,一度逼近跌停,收盘报收8.89%,是该股今年以来的第三大跌幅,而成交相比有所放大。浦发银行、华夏银行(11.03,-0.37,-3.25%)、深发展等四只股票跌幅也都超过5%,所有银行股的跌幅均超过2%。
暴跌后,14家银行的整体动态市盈率、市净率已经是历史最低点,其中最低的是兴业银行(32.70,-1.13,-3.34%)市盈率仅有7.4倍,另外低于10倍的还有北京银行和浦发银行,整体来看14家上市银行平均动态市盈率只有11.57倍,市净率也只剩下2.29倍。而用静态市盈率来看,大部分银行的市盈率已经低于2005年6月6日998点时的水平,比如深发展,当时的静态市盈率为39倍,目前只有14倍;招商银行目前的静态市盈率为17.4倍,但998点时该数值为18.25倍。
高盛唱空报告是“元凶”
高盛将中国银行(4.11,-0.05,-1.20%)业的行业评级从“吸引”下调至“中性”,很可能是银行股暴跌的直接原因。14家上市银行的未来12个月目标价被大幅调低,其中H股价格平均下调26%,A股价格平均下调达41%。
报告显示,高盛仅维持工行H、A股为行业首选,建议“买入”,但将工行H股目标价下调至5.86港元。中行、建行、中信银行(7.25,-0.24,-3.20%)评级降至 “中性”,中行H股目标价降至3.57港元;建行H股目标价降至6.39港元;中信银行H股目标价降至4.2港元;招行、兴业评级维持中性,招行H股目标价降至22.87港元,兴业目标价由39.70元下调至18.49元;此外,交行评级由“买入”越级降至“沽售”,目标价被下调至6.72元。
高盛分析师在报告中称,由于投资缩减、贸易顺差下降以及政策风险等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增速面临放缓,这轮下降周期中,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波动率较大的中小银行,2009年的资产质量和息差收入正变得不确定。这与国内的一些分析师的观点也有很多雷同的地方,特别是息差见顶。同时短期来看,它认为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良贷款风险正在上升。因此总体调低了银行股未来的业绩预期,高盛将中国银行业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收入预期,平均下调了6%~7%,其中,中小银行下调了8%~10%。
高盛还指出随着全球和国内宏观形势的稳定,以及政府明显地放松紧缩政策,中国银行业的业绩存在进一步向上的前景,且行业评级可能出现转折。但这些前提条件近期可能不会成为现实。
如果我们翻开大盘和银行股的历史走势并结合银行股的业绩波动情况就可以看出,高盛在当时所做出的种种分析都是明显错误并具有有意误导投资者投资和推动大盘下跌而实现不良图谋的嫌疑,并且这样的情况自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外国资本以来屡次发生!在近期股指期货将加速推出,业绩将稳定增长的银行股对大盘影响举足轻重,而大盘中线走势又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对于这样一家享有盛名的国际投行来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屡次出现此种较为低级的分析“错误”,就不能不让人对其用心有所怀疑了!
笔者感慨的再一件事情就是国内机构和某些所谓专家的“助纣为虐”。据媒体报道,在高盛提出上述报告的同时,有分析师相信,若央行最终采取非对称加息,也即存款利率提升幅度高于贷款的做法,银行股未必能受益加息。至于央行为何选择非对称加息,道理也很简单,这样可以避免挫伤刚刚复苏的实业投资热情。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央行选择上述加息方式的可能,但具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不但不可能保护所谓的实业投资热情,在存款利息高高在上的话,企业和个人会将更多的资金存放于金融机构吃利息,怎么可能会大量增加实业投资呢?国家刚刚恢复的经济增长局面又将如何更好保持?更何况此类非对称加息所带来的热钱涌入风险如何避免也将成为一大难题。因此上述分析明显不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恐怕又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再从银行股的二级市场走势来看,在高盛所谓的上述“权威报告”出台后,国内投资机构响应者甚众,很快便将曾经视若珍宝的手中银行股筹码拱手让出,也顺便将大盘再度推向持续下跌的轨道!相信知道银行股投资价值的朋友都会感叹,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内机构才会有自己成熟的投资理念而不被所谓的“外来和尚”轻易左右啊!
但愿我们国内的投资机构能及时醒悟,“高盛们“的各种图谋不会实现!
为何我们国家的股市总是要受到外国人的控制
在银行股如此有投资价值的情况下自稳定了近5个月的央票发行利率启动本轮涨势以来,有关加息步伐将加快的猜测不断升温,尤其是在存款准备金率意外上调和去年12月份通胀数据公布后。
首先是1月12日存款准备金率的突然上调使市场更确定了货币政策趋紧的信号。
其后,2009年12月份通胀数据更进一步加剧紧缩忧虑。当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上涨1.9%,比2009年11月上升1%,超出市场预期。
最后,有关1月份前两周银行信贷猛增,监管部门不惜采取窗口指导以及对部分银行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非常规做法引发市场进一步紧缩联想。
中金公司就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提出,今年一季度加息可能性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加息预期升温之际,高盛却将交通银行(8.51,-0.33,-3.73%)A股目标价从9.4元下调至7.8元;将中国银行(4.11,-0.05,-1.20%)目标价从5.10元下调至4.20元;将中信银行(7.25,-0.24,-3.20%)目标价从7.70元下调至6.60元;将民生银行(7.32,-0.23,-3.05%)目标价从8.8元下调至6.9元。
观察人士指出,不同于市场关于银行股受惠加息的判断,目前有分析师相信,若央行最终采取非对称加息,也即存款利率提升幅度高于贷款的做法,银行股未必能受益加息。至于央行为何选择非对称加息,道理也很简单,这样可以避免挫伤刚刚复苏的实业投资热情。但此类非对称加息的操作难点则在于如何避免热钱涌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