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公园东侧有一座唐代古寺——十方普觉寺。十方普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卧佛英文为Wofo,因与offer(录取通知书)谐音,西方人把他理解为“录取通知书寺”,因而每年都吸引大批准留学生来此处拜佛,祈求能在新的一年里获得理想学校的offer。
十方普觉寺中的卧佛是元代建造的。据元史记载:当时铸铜像冶铜50万斤,用工七千。铜佛身长5米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槃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
至明代,寺名改为寿安禅寺、永安寺,历经宣德、正统、成化、嘉靖、万历等朝5次大的修建,卧佛寺的规模趋于完整。其中,成化十八年(1482年),明宪宗还在寺前建起了一座如来宝塔。据载,此塔高六丈九尺,阔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塔内藏有舍利。同时,还将香山乡民谢真等户内地五顷二十亩,赐与寿安寺如来宝塔供奉香火。
至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世宗赐卧佛寺名为十方普觉寺。乾隆年间,又对卧佛寺进行了大修。香檀卧佛之殿改为三世佛殿。新建了西路行宫院和琉璃牌坊,成为现在看到的格局。
寺因此山秋季树叶多为黄色,故在文人笔下又称为“黄叶寺”。
卧佛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整,对称严谨,环以花园,水石奇秀,竹树交荫。卧佛寺共四进殿院,左右围以廊庑配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依次由南而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东侧为斋堂、大禅堂及霁月轩、清凉馆、祖堂等。西路院为行宫院,雍正、乾隆两代皇帝所修。行宫院前后五重院落,三座行宫。院里有两组假山,名曰“积云”。清高宗在行宫内多有诗作。东路院共五进院落,为僧舍。前面还有一小院。三组建筑平行排列,组成一个长方形整体。
卧佛寺曾以塔为山门,“寿安寺白塔卓山门上”。清代,山门旧塔已无存,改建起牌坊。现在看到的是复建的智光重朗牌坊。
过了此牌坊,有古桧百余棵。现在的几十棵古桧中间,夹着补种的桧树,排列在香道两旁。顺山势上望,桧树粗干茂冠,荫敝着道路,有森然之感,心立刻沉寂下来。行走在香道,仰慕古刹,心生肃穆。
眼前忽一亮,一座四柱七楼的彩色琉璃牌坊无比辉煌。牌坊匾额为乾隆御笔亲题“同参密藏”,背面为“具足精严”。
过了牌坊便是山门,正中门额上悬着“十方普觉寺”,原有雍正御笔,现为赵朴初补题。
庭内有半圆形月池,也称放生池。池上有石桥一座,桥柱的汉白玉雕刻,十分精美。月池左右为钟鼓楼。
山门后面是天王殿。里面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
三世佛殿,居诸殿之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山顶。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御笔“双林遂境”木匾,门两侧有乾隆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现在都为爱新觉罗.溥杰所题。那尊唐代香檀木卧佛当年供在此殿。
卧佛殿,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斗栱,顶棚有彩画天花。门额前檐大匾“性月恒明”,为慈禧所题。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佛殿内上方有匾额“得大自在”,为乾隆皇帝所书。“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性月恒明”则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辉永照。
那尊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东脚西,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体态均匀,衣褶流畅,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殿内的 卧佛身长5.2米,用铜25000公斤、铸佛用工7000人。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侧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弯曲托首头部。据说这是释迦牟尼的纪念像。旁边站着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个弟子。他们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像。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意思是得到人生真义也就得到最大自由。殿门上方亦有横匾,书有;性月恒明”,意为佛性如月亮,明亮兴辉永照。
殿后有五间藏经楼,楼后倚着山岗,山多林木,由蜿蜒曲折的石级登上山顶,可俯瞰全寺。现在山顶建了寿山亭。
此寺深得皇帝的崇敬,多有题字。《日下旧闻考》载:方丈恭悬清世宗御书楹联:花气合炉香馥郁,天光共湖影空明。禅堂联曰: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方丈额曰:是地清凉。联曰:雨花点地成金粟,水月莹秋贮玉瓶。檐前联曰:云开春阁图书静,雨霁秋窗竹桂闲。全是皇帝御书。
游寺看娑罗
卧佛寺还有一独特的宝物,那就是三世佛殿前的两株娑罗树。以前曾有一说法,到这里就是游卧佛寺,看娑罗树。可见娑罗树之特殊。娑罗树相传是建寺时所植,有人说来自西域,也有人说由印度移来。娑罗树不断长大,不同书上各有记述,明代时“可数围”、“大三围”,清代时“大数十围”。娑罗树只在南方几个城市生长。而北方,卧佛寺娑罗树枝干参天,长得这样好,实属少见。这种树只在此山独有。
殿前还有两株树,一海松,一海桧,极为高大、壮观。
卧佛寺也以泉胜。由寺右侧,出小门西行数十步,有小窦涌出泉水,叮咚清越。泉水注入石前的方池。方池不大。五华山上有“玉莲池”,《日下旧闻考》怀疑即指此方池。池上有巨石突立,色如碧玉,三丈多高,称为大石盘。石盘上古人凿石为磴可以登大盘石。上面凭空建起观音阁,即观音堂,四周建有栏杆。作为地基,此处并不大,方圆数丈。一块石上能有如此设计,真是独具匠心。现在阁已无,取而代之建有一亭。阁左为山庙。当年,庙旁有重修水漕碑记,嘉靖辛丑年立。寺西北有万松亭。再西有龙王堂,为镇山上流下之水。
1860年英法联军打入北京和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大清国的三山五园皆被焚毁,帝国主义主要是为了报复清王室。卧佛寺在静宜园之外,不属于清王室,因此米免于劫难。
1957年和2001年,卧佛寺分别被列为北京市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卧佛寺不走香山公园大门,而走北京植物园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