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思乡怀人诗的思想

(2014-08-16 10:46:08)
标签:

转载

分类: 考点突破
原文地址:思乡怀人诗的思想作者:

思乡怀人诗的思想

 

 

一、学习内容 

1. 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古代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里,为了服兵役,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2. “思乡怀人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①羁旅愁思: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思念亲友: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征人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分析人们思乡的缘由

①战乱频仍; ②山长水阔; ③久戍边关;④宦游不归。

4.“思乡怀人诗”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①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③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借物抒情:杜鹃、猿啼、梧桐、秋风、秋霜、衰草、沙鸥、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鸿雁、浮云、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④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具体方法明确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6.高考“分析、评价思乡怀人诗思想感情”试题类型

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

②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示例1: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自己在外孤单,思念家人,自己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

例2:(2002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高考“思乡怀人诗的思想内容”试题例析

1.(2006四川)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1)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后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既写出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 (2004年全国)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 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心理,通过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3.(2009年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题: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正当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世人看到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起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回家,于是思家之情更浓重了。

4.(2006江苏)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作此词时,魏初正在宦游的路上。

问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解析]今年相望“又”天涯。这个“又”字是要重读的,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涵在内了。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寡不敌众”,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了。

[参考答案] 一首明白而家常的小词,情真意切。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5.(2011年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析:如果没学过这首诗,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问题: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 “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2.(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题: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3.(2009年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4.(2009年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于情的关系,给2分。

5.(2005年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问题: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解析: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