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台湾清代刺绣邮票


标签:
历史情感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邮票介绍 |
一、邮票5枚(面值均为10元),图案分别为:
1、孔雀及奇石;
2、八哥、白鹤、蝙蝠及灵芝;
3、白鹤、松树及兰花;
4、绶带鸟、梅、竹及大玉兰;
5、鸳鸯、翠鸟及莲花。
二、小全张内含邮票1枚(面值为100元):以横披中心艳冠群鸟之孔雀、冠羽鸟、牡丹及奇石为邮票图案,版铭则以绣品中之白鹤、鸳鸯、蝴蝶及梅花等搭配设计。
http://s9/mw690/001tIVOvgy6XDAfKLR6d8&690
曾凯智设计,法国卡特安全印刷厂采用磷光邮票纸或丝绢邮票纸,以平版、局部打凸及烫印金箔印刷。http://s16/mw690/001tIVOvgy6XDAgT6ELff&690
邮票全张枚数16(4×4),发行量为90万套。小全张发行80万枚。
本组邮票5枚除发行大全张版式外,另首次将横披全图采长卷式设计,连同说明后页近70公分,以磷光邮票纸印制,供制作珍藏折,共20万册。另推出专册1款,内含邮票5枚及小全张1张、小全张原图明信片1张及预销原图明信片1组,并附横披全图。
http://s5/mw690/001tIVOvgy6XDAhJtGY44&690
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又称丝绣、针绣。而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了,中国刺绣文化历史悠久。
http://s13/mw690/001tIVOvgy6XDAiDDicac&690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又称丝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北京的凤凰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名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
http://s14/mw690/001tIVOvgy6XDAjCiqp6d&690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http://s3/mw690/001tIVOvgy6XDAkwb7kf2&690
是晚清光绪年间的蜀绣,蜀绣,五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开封〖汴绣〗之一,蜀绣,以古代的巴蜀大地为代表的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数是花鸟虫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蜀绣的绣工和针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因而,蜀绣多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蜀绣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绣一幅绣得有生气,绣出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
http://s14/mw690/001tIVOvgy6XDAlsLOl1d&690
在中国古代,凤是用来比喻帝皇的,后来演变成龙代表帝皇而凤代表帝后。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凤均象征皇室。因此《百鸟朝凤》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归附,亦可用来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无限期盼。气氛热烈、仪态纷陈的《百鸟朝凤》图,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与祈福的传统心态写照。
http://s6/mw690/001tIVOvgy6XDAmEwdf95&690
清代名画《百鸟朝凤图》,作者沈铨,浙江德清人,艺术才华惊人,不仅擅长花鸟,亦能山水、人物、书法亦精。清雍正九年(1731年)受日本之聘去长崎,清乾隆五年归国。沈铨《百鸟朝凤图》卷系私人收藏,稀世珍品,1740年庚申十二月,沈铨自归国后的作品。所画禽鸟约近三百,有凤凰、孔雀、鹰、仙鹤、绶带鸟、锦鸡、鸳鸯、雁、白头翁、鸭、山鹊、喜鹊、燕、鸠等;所画树木花卉,有松柏、梧桐、杨柳、桂树、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芍药、芙蓉、蔷薇、月季等;衬以四时山川景象,展卷观之,时有一种恢宏博大气息,迎面而来,可谓美轮美奂,叹为观止。刺绣《百鸟朝凤图》绣卷,纵50厘米,横1100厘米,是2010年来巨幅绣卷中的大型精品之一,也是全国刺绣行业中的首幅。这幅具作由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素花亲自指导并参与绣制,三名省工艺美术大师设计、绘画、装裱,二十三名高级工艺师,工艺师精心制作,时经半年绣制而成。绣卷充分运用了十几种宋代传统针法和技巧,针线细密,色彩明快而艳丽,结构严谨、生活传神、灵活剔透、和谐统一、画与绣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宋绣工艺的独特风格。此图再现绣卷之上,受到国内外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赞誉,有极具收藏价值。
创作背景
沈铨自日本归国后,有感于乾隆盛世,国泰民安,遂以超写实技法,历时数月创作了<百鸟朝凤图卷>,以鸟类在凤凰统治下百鸟安居乐业来喻百姓在明君统治下的和谐社会图卷。画中所画禽鸟近三百,清时人们对鸟的认识种类几乎都囊括其中:有凤凰(神话中的百鸟之王)、鹰(象征军队)、孔雀、仙鹤、鹭鸶、锦鸡、鸳鸯、大雁、天鹅、山鹊、喜鹊、燕子、斑鸠、绶带鸟等等,所绘植物也几乎囊括国人所爱之花卉树木,如桂花、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芍药、芙蓉、蔷薇、山茶、月季、松柏、桂树、梧桐、杨柳等。绘画技法上也集中国画技法之大成,工笔重彩,尤重写实,其卷末所画之护卫雄鹰,羽毛层层勾染,在放大镜下质感毕现,为超写实技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整个长卷构图疏密有致,百鸟气息祥和,可喻为人类理想的世外桃源图。可以说,《百鸟朝凤图》是沈铨集毕生的功力与技法之辉煌巨作,堪称国之瑰宝。
《百鸟朝凤图卷》赏析
《百鸟朝凤图卷》里,运用他最擅长、最具特色的花鸟画表现技法,将四季应有的近三百只(后经细数为273只)形态各异的禽鸟,按照其生活习惯置于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并配以四季花卉,嶙峋的山石,奔流的溪水,绽放的花朵,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百鸟朝凤、和谐吉祥、美丽辽阔、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画卷。
难道这不正是杨贵妃舞曲引来的“百鸟朝凤”情景再现吗?
《百鸟朝凤图卷》共绘凤凰、孔雀、鹰、仙鹤、鹭鸶、锦鸡、鸳鸯、大雁、天鹅、喜鹊、山鹊、燕子、斑鸠、绶带鸟等273只;所绘植物花卉树木也几乎囊括了国人所喜爱的种类,如桂花、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芍药、芙蓉、山茶、月季、松柏、桂树、梧桐、杨柳等近百种。第二,绘画必带寓意,寓意必言吉祥。在《百鸟朝凤图卷》里,画家把他一贯的各种表现手法,把美好寓意与祝福,照样表现得淋漓尽致。群鸟围绕着凤凰,寓意着君王圣明,天下依附,百鸟朝凤,国泰民安;仙鹤屹立在松树上,寓意德高望众,众望所归,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喜鹊立在梅枝上,代表侮气已去,喜事来临,吉祥高照,万事如意;鸳鸯相互依偎,象征情侣亲密,夫妻恩爱,不弃不离,白头偕老;威武苍鹰,代表着国防强大,军队威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百鸟朝凤图卷》几乎到了有图必有寓意,有寓意必代表吉祥的地步。他利用所描绘的对象,充分赋予了吉祥、祥瑞、幸福、爵禄、长寿、富贵、喜庆、爱情等等含义,并把美好的寓意与良好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充分利用绘画这一技巧,深刻的揭示了民俗生活中最生动、最普遍的这一民族文化生活现象,他通过娴熟的笔墨技法,使画面更加完美,更加生动,更加自然。第三,将所绘主题,置于大自然中。这又是沈铨所绘花鸟画与其他画家不同特点之一。他将禽鸟虫鱼、花卉树木融汇四季,置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使画意融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更加自然,更加和谐,画幅恢宏,气度非凡之效。
技法全面、五法相参。在沈铨《百鸟朝凤图卷》里,画家用他擅长的工笔、写意,兼工带写,重彩、淡彩、没骨、勾勒填彩等十八般武艺齐头并用,样样精通,把各种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比如,此幅画多用工笔重彩,尤重写实。画中的一组仙鹤,其中一只为黄鹤,雍容华贵,鹤立鹤群;
画中重中之重的两只凤凰造型优美端庄,设色华丽艳美,羽毛动感飘逸,神态妩媚神奇;卷末所画护卫雄鹰,羽毛层层勾染,绒坚质感毕现;那随风飘扬的杨柳,柔嫩娇美,婀娜多姿;那承载凤凰的梧桐昌盛繁茂,片片桐叶,形异色差非无二雷同,但和谐统一。四时的花卉景致也都随季入时,阅后给人留下随季节旅游一翻花鸟世界的感悟。
沈铨一生创作勤奋,75岁时创作了《受天百禄图》,76岁创作了《寒花双猫图》,据统计,沈铨传世作品为366幅之多。这些绘画在画幅形式上多是以立轴的形式,或大或小;在内容上大多表现为单一的主题。唯有《百鸟朝凤图卷》,是2010年来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手卷形式;在绘画内容上,除表达整体的“百鸟朝凤”主题外,其它寓意吉祥的表现手法也同时出现在同一画幅中。如成排的大雁,成群的喜鹊,成对的鸳鸯,鹤立鹤群的黄鹤,嬉戏的芦雁,护卫的雄鹰等都可独立成篇。就是有这么多看似独立又相互照应的篇篇画幅,而构成了一幅恢宏气度,斑斓色彩的《百鸟朝凤图卷》。
http://s15/mw690/001tIVOvgy6XDAnKduS6e&690http://s4/mw690/001tIVOvgy6XDAoMEHFf3&690
http://s15/mw690/001tIVOvgy6XDApWhB4be&690
http://s3/mw690/001tIVOvgy6XDAr9sOud2&690
http://s4/mw690/001tIVOvgy6XDAsieKn63&690
http://s9/mw690/001tIVOvgy6XDAta1Xa98&690
http://s8/mw690/001tIVOvgy6XDAex7Th17&690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中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中国刺绣的“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颜六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朗、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晚清至民国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时代,从列强侵略到军阀割据,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刺绣与其它民族工商业一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刺绣与其它工商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方为了保持发扬当地的刺绣技艺特色,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拨出专门的经费扶持推动刺绣技艺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流失于民间的许多刺绣绝技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使刺绣的针法内容大为丰富,绣品更为美丽,品类也更为繁多。特别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研出“双面全异绣”,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两面能绣出画面、针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绣品,使世人连声惊叹:“堪称世界绝技”。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绣绣法
资料记载的绣法有以下几种:
彩绣
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
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包梗绣
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绣制。
雕绣
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贴布绣
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贴花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钉线绣
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十字绣
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
绚带绣
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抽纱绣,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班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戳纱绣
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
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平绣
针法说明:是刺绣的基本针法。起落针都必须是绣在纹饰边缘 绣线做平行紧密的填补绣,针脚排列整齐均匀。
应用特色:一般用来绣小花、小叶等图案。不适用于大图案。
最早实物资料: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平针因针脚的不同排列方式,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目,如:直平针、横平针、斜平针等。
直平针:依图文垂直方向运针。
横平针:依图文水平方向运针。
斜平针:斜向运针,斜度一般为45。
鱼骨绣
针法说明:在尖端做小距离的直绣,中央部份的线略为重叠。
应用特色:多用在绣叶片,表现其立体感。
开口鱼骨绣
针法说明:如鱼骨绣,但针脚距离较疏松。
填高鱼骨绣
针法说明:从尖端出针,插入中间,从轮廓线出针,挑取尖端,再绣与叶同宽的布,
如此上下交换挑取,渐渐向下前进,将芯填入。
应用特色:用于绣有立体感的叶片。
轮廓绣
针法说明:绣成的线纹不露针眼,针针相连,后一针约起于前一针的三分之一处,针眼藏在前一个针脚的下面,衔接自然。
应用特色:多用来表现弹性线条,其表面效果如同一条股线。线条粗细匀称,常用来刺绣植物枝条和叶筋图案纹饰的圈边以及坚挺的线条。
最早实物资料: 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是南宋仿画绣「瑶台跨鹤图」。
轮廓绣的卷线绣法
针法说明:绣成轮廓绣后,以另一线穿绕轮廓绣。
轮廓绣的满绣法
针法说明:完全以轮廓绣绣满整个图案。
钉线绣
针法说明:用细线以垂直方向将浮线钉固在绣地上的一种针法。可为图纹之轮廓线,也可将图案填满。
应用特色:钉线用的绣线较细,可利用它们色彩的搭配使纹饰增添调子变化,针脚间距相等,才会整齐美观。
最早实物资料: 叶茂台辽墓出土。(唐代「绫地花鸟纹刺绣袋」与「绫地花纹」刺绣残片)
圈金/银
针法说明:只圈钉纹样轮廓。
应用特色:使纹样显得整齐凸出,还可使相邻的对比色协调起来。
最早实物资料:叶茂台辽墓出土。
盘金
针法说明:在整个块面图案上盘满金线。
垂坠钉绣
针法说明:被钉的绣线不要拉紧,使之松垂成圈。
满钉
针法说明:即包梗绣。圈钉的绣线紧密缠绕浮线,完全裹住,使其有立体浮凸的效果。
钉针
针法说明:在平针齐绣的长针脚中部横钉一针或数针,针脚取直线排列或花式排列,有压线与加饰花纹的双重效果。
最早实物资料: 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是南宋仿画绣「瑶台跨鹤图」。
山形绣
针法说明:呈连续「V」形的针目。
应用特色:可用于两线之间,做为轮廓边界或填补图案。
半山形绣
针法说明:由山形绣发展出的变化绣。
应用特色:可用于排绣成列,或随图纹的曲线走针。
抢针绣
针法说明:用短直针脚按纹饰形状,分层刺绣。可使用颜色相近绣线制造由浅到深的色晕效果。
应用特色:采用这种针法的绣品较为结实,纹饰装饰性强。
最早实物资料: 唐代「绫地花纹」刺绣残片。
正抢针:从纹饰外缘向内顺序分层绣叫「正抢针」。
反抢针:从内向外层层绣出叫「反抢针」。
松针
针法说明:按放射状运针,绣线布列如半扇形或轮状,外缘落针在一圆周上,但收针都在同一针孔内。
最早实物资料: 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是南宋仿画绣「瑶台跨鹤图」。
锁绣
针法说明:由绣线圈套组成,因绣纹效果似锁链而得名。绣纹装饰性强,富立体感。
最早实物资料:西周陕西宝鸡茹家庄墓(1027~249B.C.)中出土单股卷草纹锁绣印痕河南安阳殷墟妇墓出土铜
(1300~1200B.C.)粘附菱形纹锁针绣残迹,是最早使用锁绣的两个例证。
各种变格形式:
闭合式锁绣
针法说明:环套起落针在同一针孔内。
开口式锁锈
针法说明:环套有或大或小的开口。
人字绣
针法说明:从右向左挑布,上下宽度相同作交叉绣,自左向右前进。
应用方向:用在绣宽度大的线条或填补面积,亦可固定嵌条、下摆等。
密人字绣
针法说明:缩小人字绣的间隔,一个针孔中各做2次插针刺绣。
索状人字绣
针法说明:先作人字绣,再用别条线在交叉的位置绕线。
双人字绣
针法说明:放大人字绣,然后在其间用别条线再绣一次,交错刺缝。也叫做「阴影绣」。
平头人字绣
针法说明:做人字绣后,在交叉处用别条线固定,如钉针方式。
乱针绣
乱针绣创始于三十年代,创始人为丹阳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新绣种。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前一篇:近段时间收到的邮品!
后一篇:太湾清书院十二月令图邮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