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说离睡经

(2008-11-22 14:30:14)
标签:

世尊

三昧

尊者

鹿野苑

莫乐

杂谈

分类: 佛海拾贝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婆只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彼时尊者大目干连在摩竭善知识村。彼尊者大目干连。独在静处经行而睡。世尊知尊者大目干连独在静处经行而睡。彼时世尊知尊者大目干连独在静处经行睡已。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犹若力士屈申臂顷。世尊亦如是。在婆只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忽然不现。至摩竭善知识村在尊者大目干连前。

    彼时世尊从三昧起告尊者大目干连曰。汝目干连汝目干连汝欲睡。

    唯然世尊。为何以念而欲睡耶。

    莫行想。莫分别想。莫多分别。如是睡当离。

    汝若睡不离者。汝目干连。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当诵习。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广为他说。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如所诵法如所闻法。意当念当行。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以冷水洗眼及洗身支节。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以两手相挑两耳。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起出讲堂。四方视及观星宿。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在空处仿佯行。当护诸根。意念诸施后当具想。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还离仿佯。举尼师坛敷着床上结跏趺坐。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还入讲堂。四叠敷郁多罗僧着床上。举僧伽梨着头前。右胁着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无乱意。常作起想思惟住。

    汝目干连。莫乐床莫乐右胁眠莫乐睡。莫乐世间恭敬以为味。何以故。目干连。我不说近一切法。我亦不说不近一切法。

    云何目干连。我说不近一切法。汝目干连。我说不亲近白衣。目干连。若亲近白衣住者。但有论俱不与诵俱。因彼论便有谀谄憍慢。因有憍慢便有嫉妒。因嫉妒不知息。汝目干连。若有不息已。三昧便远离。是为目干连我说此不亲近法。

    云何目干连。我说亲近法。目干连。当至静处草蓐为床。默然不言。远离诸恶离人众。常当坐思惟。是为目干连我说亲近法。

    目干连。若入村乞食。当莫求利报。当莫求恭敬。汝目干连息利报恭敬意已。当入村乞食。汝目干连。入村乞食。当莫以想入他家。何以故。目干连。居士家多有俗缘。若比丘入居士家不共言。彼比丘便作是念。谁有向此居士护说。我而令居士不共我言。便有恚心。有恚已便有贡高。因有贡高便有不息。目干连。有不息意。已便远离三昧。

    汝目干连。若说法时当莫见胜负。当作不胜意。若作胜意便有多论。因多论便有贡高。因贡高便有嫉妒。因嫉妒便有不息。目干连。不息已。我说远离三昧。

    汝目干连。若说法时当作有益。当决定说。当莫非他说。当如师子吼论。如是目干连。当如是学。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从坐起一面着衣。叉手向世尊。白世尊曰。唯世尊。云何比丘。至竟尽至竟无垢至竟行梵行。此目干连。若比丘所有病痛。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当观彼痛是无常住。当观是败坏。当观是无染。当观是尽。当观是正。当观是止住处。当如是观彼痛。当观彼痛无常住。当观是败坏。当观是无染。当观是尽。当观是止。当观是止住。便不着此世间。不着已便不恐怖。不恐怖已舍有余般涅槃。生便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名色已有知如真。是为目干连比丘至竟尽至竟无垢至竟梵行至竟行梵行。佛如是说。尊者目干连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中阿含·佛说离睡经  (亦见《大正藏》第一册·八三七页)  
   睡眠是修道者的一大障碍,它会障蔽定慧止观的修习。因此在佛教里被列为五欲、五盖之一,而且被视为五欲中危害最重者。例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说:此睡眠最为严重,因为「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可见睡眠之可怕,应是修行者当提防远离的。
  佛陀对弟子们陷於睡眠的欲望中是非常呵责的,在诸多经典中见到佛陀对弟子打瞌睡时不客气的训斥。例如阿那律尊者曾经在佛陀说法中酣睡,佛陀便呵斥他说:「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惭愧的立誓不睡,因而罹患眼疾,至於失明,後以精进修持金刚照明三昧而心眼渐开,终於成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佛遗教经》亦说:「中夜当诵经以自消息,莫以睡眠因缘空过一生。」尤其祖师们也说:「若人喜昏睡,其慧必日灭,精神亦损减,胜智常败坏。」
  
注释
  ①婆伽婆:为世尊(bhagavat)之音译,又作婆伽梵、薄伽梵等。
  ②鹿野苑:梵名Mrgadava,为世尊成道後为五比丘初转 fa 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Sarnath,即梵名Saranganatha,鹿主之意),位於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又译作仙人鹿野苑、鹿苑、鹿野园、鹿野、仙苑、仙人圆。
  ③大目干连:即目犍连,梵名Maudgalyayana,巴利名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等。
  ④摩竭善知识村:即摩竭陀国中的一个村子。摩竭陀,梵名Magadha,巴利名同。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国主频婆娑罗王,於旧都之北建立新王舍城(即今拉查基尔Rajgir ,并归依佛陀;此後,该地成为佛陀最常说法之处。五世纪初,帝日王在此创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佛教中心。
  ⑤三昧:梵语Samadhi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定、正定等。即将心定於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
  ⑥仿佯:即彷徉,徘徊来往之意。此处意指经行。
  ⑦尼师坛:梵语nisidana或nisadana之音译,比丘六物之一。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於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和虫类等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
  ⑧结跏趺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
  ⑨多罗僧:梵语uttarasanga,巴利语uttarasanga。三衣之一、六物之一。又作郁多罗僧。意译上衣、上著衣。为礼拜、听讲、诵经、布萨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因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因介在九条衣(僧伽梨)及五条衣(安陀会)之间,故又称中价衣。
  ⑩僧伽梨:梵语sanghati,巴利语同。为三衣之一。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又因必须割截後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著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时所穿。系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因布之条数有九种类,故又称「九品大衣」,一般就其下下品而通称为九条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