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从小像甘地那样成长,希特勒还会是希特勒么?

(2008-04-29 14:39:32)
标签:

文化

分类: 史海泛舟
    西方心理学中的人道主义(humanism)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产生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来又辗转传播到西欧及世界各国。主张以人性作为衡量历史和现实的准则,重视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解放个性,使个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实现现实中的个人幸福。 

所谓人性,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对人性问题,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一直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柏拉图、康德、歌德、卢梭的观点,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人道主义的传统,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主张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通过教育使人格得到发展。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边沁的观点,认为人性是由生物本能所决定,不可能有很大改变;人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文明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希特勒典型的马基雅弗利式人格类型,这种人格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酷无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蒙受的耻辱影响了希特勒的政治观点,印度人遭到的歧视则影响了圣雄甘地的政治观点。这些因素其实相差不大。即使把印度教崇尚的和平的教育背景考虑进去,甘地表现出来的克制也非比寻常。

像希特勒是典型的马基雅弗利式人物几乎必然要把印度拉入内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