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窥基分庭抗礼的圆测,乃新罗国王孙,3岁出家,武德初入唐,贞观二年(628)15岁时受教于法常与僧辩,由于当时玄奘也在长安受教于法常与僧辩,因此两人勉强可算师兄弟。玄奘回国后,他并未参与翻译工作,但显庆三年(658)玄奘自洛阳回京入住西明寺,圆测作为随从助手之一陪同入住。圆测尊崇玄奘,但似乎两人并无明确的师徒关系,亦师益友的成分更大一点。玄奘去世后,圆测继续居西明寺,糅合新旧两家学说,创立了西明系唯识学。由于圆测的入门恩师法常与僧辩都出于道岳,道岳师从道尼,道尼又曾非正式地师从南梁时来中国宏法的摄论宗初祖真谛大师,因此其初入佛门近20年都淫浸于旧学,其著作中也对真谛与玄奘同等尊崇(皆尊称为三藏),而在具体学说中则多倾向真谛。西明系学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主五种姓说,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最终都能成佛,因此与慈恩系针锋相对。
两派学说的斗争在窥基和圆测在世时还是非常温文尔雅的。窥基返回长安后,声势逼人,圆测为了表明态度,很快离开长安,“往依终南山云际寺,又去寺三十里,闲居一所,静志八年”(《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并序》)。随着武后逐步掌权,以及慈恩系学说本身贵族气太重,平民色彩更浓的西明系学说逐渐占据上风。圆测被邀请还西明寺再讲本系学说,而窥基则表示退让,离开长安,咸享四年(673)及永隆年间(680-681)两次游五台,登太行山,沿途顺路讲经说法。他最后一次出游在五台山华严寺栖托逾年,还京后次年即告入灭,时为永淳元年(或说二年)。比窥基年纪更大的圆测却活得更长,而且更得武后青眼相加,几乎成为武后的御用法师,垂拱年间(665一688),新罗国王屡次请唐廷让圆测归国弘法,但武后始终不允。
然而西明系学说也未能长盛不衰。由于玄奘所创的法相宗新唯识学过于拘泥于印度佛典的信条,义理繁琐,思辨高妙,但却曲高和寡。慈恩和西明两派的长期争斗又削弱了本宗力量,例如西明系就被慈恩系目为本宗异端,大加诋毁,乃至今日西明系著作留存甚少。此后,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创立的宗派,如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等次第兴起,法相宗逐步衰落。玄奘跋山涉水,弘扬佛法,本宗学说却很快衰落,身后寂寞,若泉下有知,恐怕心有不甘。然而佛法毕竟因他而广布,也算不负此生。而且窥基一传弟子慧沼,慧沼传智周,智周传新罗智风、日本玄肪,日后成为日本法相宗,也算墙里开花墙外香,或许对玄奘也是一丝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