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驻京办主任>读书文摘《镇委书记》郝树声王晓方教育 |
2007年春天,随着以各级公务员为人物原型的小说频繁亮相,公务员小说渐渐成了气候。北京第三极图书大厦“小说林”内,记者看到,包括《驻京办主任》《镇委书记》《政法书记》《市长后院》等在内的公务员小说一溜排开。
与职务冠名同样引人注目的恰恰是小说作者的身份,他们大多曾经侧身官场,与主人公有相同或者交叉的人生阅历。正如同《红楼梦》作者不可替代的身世背景,没有见识过大家族烈火烹油的繁华,就道不出叹无常荣华散尽的体悟,公务员小说的作者也撇不开其特定的生活背景。
《驻京办主任》的作者王晓方如今专事写作,而此前,他曾经是正处级市长秘书,亲身经历过。慕马大案”,曾因为工作关系常常与驻京办打交道。对省、市、县级驻京办的功能了如指掌;《镇委书记》的作者郝树声现任职一所中专学校的党委书记,之前曾担任过四年的镇委书记,对底层乡镇干部的生存状况再熟悉不过。
所谓官场人写官场事,无论是公务员们的日常起居,还是官场上深浅莫测的迎来送往,乃至执政系统的上下磨合,所有这些对作者烂熟于心的题材,都因为远离普通人的视线而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镇委书记》的责任编辑、河南文艺出版社方亚平,谈及选材历程,认为作者郝树声就其简历来说,“没有可吹的”,但他是有经历的人。方亚平觉得,老百姓是有判断力的,而胡诌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一定是有区别的。《镇委书记》果然—炮而红,今年年初首印五千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今已经断货。《驻京办主任》的销售业绩更佳,上市一个多月,在没做任何重点宣传,又恰逢春节长假的情况下,首印两万册,不出半个月又加印三万册,很快告罄。目前这两本书都被出版社提上了再版日程。
镇委书记回忆录
“百分之八十都是真实的。”《镇委书记》的作者郝树声告诉记者。其实这部小说最早是一篇回忆录,完全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好觉爬起来玩电脑的产物。他在另一篇文章《感谢生活》里介绍了成书的经过:“本意是无意识、无意向的,作为一段生活经历,记录在案。还没有完篇,不料被几个密友发现了。一个有类似生活基础的朋友说,‘不错不错,看你这么做,我也想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写出来。’另一个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又是当杂志总编的朋友说,‘生活的力量太可怕了,你说不是塑造人物,正是在塑造人物嘛。”他们都鼓励郝树声并帮助他出书。
在一种兴奋心情的支配下,郝树声从2005年5月下旬起,一气呵成,演绎成了一部小说,题目叫《镇委书记》。书中着重塑造了一个在新环境下讲究领导方法,既能够游刃有余于官场,又能够造福一方的“能人型”乡镇干部形象。
郝树声介绍,这部回忆录性质的小说基本上是写自己经历的事,很多都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只不过改了一下地名和人名,或者干脆不做改动。比如镇委书记坐的那台车,原来的牌照是16160,被群众传为“越里越里穷”,后来通过熟人改为56619,不到一年他就调到市里了。大家又戏说书记选的号很好,是“我溜溜要走”,所以不知不觉地被提拔重用了。有些细节完全是实写:比如镇委书记鼓励发展食用菌培植,亲自带队从中原小镇走出国门,去马来西亚等地做销售,包括成功化解群众上访危机等等,这都是郝树声本人的执政经历。
因为文中的真实影子太重,又怕引起沽名钓誉的误解,以及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郝树声最初连名字都不敢署。他甚至想借用两个笔名,分别叫“路烟”和“树青”,后者比喻“生命之树长青”。在朋友的帮助下,郝树声自费出版了《镇委书记》,封面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风格,窄小的开本上,一个小镇,旭日东升。郝树声将自己的作品分赠给了亲朋好友。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大家传看的过程中居然就出现了该书的盗版,不过改了封面,一个模糊的人物头像,一辆公安局的小车,怎么看怎么像贪官。但有心人还是从中有所收获,曾经有一位乡镇干部,购买了一本盗版的《镇委书记》,后来又传到了郝树声手里,他惊讶地发现,其中有关农村各类现实问题的处理办法都被那位干部划上了杠杠,整本书被划得密密麻麻。
2007年1月,重新包装过的《镇委书记))被河南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向了市场。责任编辑方亚平评论,(《镇委书记》。真实地、鲜活地对基层干部的生活状态做了全景式扫描。”郝树声在后记中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态度:“作者无意褒贬什么,教育什么,只是体现一种至纯至真的原生。”他表示,作家不要对作品强加太重的社会责任感,因为“鸡子叫不叫天都明”。 .
不过,在接下来的创作中,郝树声还是对这种原生态创作略有调整。新作《侧身官场》中,郝树声主要描写了县级文秘人员的苦辣酸甜。郝树声把自己过去经历的,还有接触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悟出来的东西进行了虚构,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打碎了再糅一糅,重新组合。郝树声表示:“我敢保证,这本书中的人物就不容易对号入座了。”只是也曾任过县委秘书的郝树声在描述人物心理活动时依旧是骨子里的写真:项明春无聊地下跳棋时,见到了从平起平坐到当上领导的余乐萌,“……本能地想站起来,回答领导的问话。忽然想,犯不着这么巴结新贵人,忍了忍,仍然坐着……”
恭王府情结
“我第一次到恭王府心灵就很震撼。”王晓方告诉记者。巧的是,当时正是他所在地的驻京办安排了这次游览。王晓方印象深刻的不是风景,而是中国最大的贪官和坤。王晓方认为,想不到这一点的人,就一定没有在官场真正地呆过——在王晓方的新作《驻京办主任》中,以恭王府开局,也以恭王府作结。主人公丁能通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就要来恭王府一趟,喜欢看“福字碑”,除了提醒自己别因为“贪”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同时也对和坤身上集中的官本位制度中所有为官的元素,包括获得福气的原因进行反思:自幼清贫、发奋苦读、幸识君王、连升三级、侍君如父、位极人臣、左右逢源、精明干练、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王晓方认为,写官场小说的作家必须了解官场的精神生态,否则无法解构官场生活中被遮蔽的世象,例如。他跟市长、省长都没有握过手也没有说过话,他没有接触过政治斗争的核心,写的东西老是深入不进去。最后只好陷入到情爱里去了”。
王晓方更倾向于描写权力中心的公务生态,描写官场中的人性,“深切关怀政坛的精神处境。”其小说《驻京办主任》中的主人公丁能通因此并未走向两极,既没有写成高大全,也没有让他腐败掉,而是着力写出在驻京办这个特殊的政治舞台上,身处政治旋涡的丁能通如何诡谲圆滑又精明干练。面对腐败和官黑勾结,丁能通经受了炼狱般的心灵挣扎,最终顿悟,走出了人生困境。王晓方不讳言丁能通身上有自己心路历程的一部分。
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王晓方硕士毕业后进人了当地市政府。此后十几年的公务员生涯,参与主笔过城市建设、商业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参加过抗洪抢险、矿难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参加过许多重大接待工作,也目睹了身边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及被党纪国法严惩的惊心动魄的过程。特别是“慕马大案”,这个举国闻名的腐败大案是其心灵深处的苦难,也成为了王晓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王晓方经受住了“慕马大案”的考验后,却出人意料地主动辞职,结束了官场生涯,转向文学:“前半生误把职业当作事业,人到中年猛然醒悟,后半生决定成为一个为心灵写作的人。”王晓方第一部写实性小说《致命漩涡》,以自己的心路历程为模本,因为写得“太本真”,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结果是遍地盗版。许多人对号入座,但王晓方坦然面对。他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时代就曾经与歹徒做过生死较量,还曾经跳进过天山天池合己救人,上岸后,当地人说,水深150米。王晓方认为,男人就应当拥马横戈酬壮志,琴心剑胆度平
生。
不过,在新作《驻京办主任》中,王晓方还是做了策略性妥协,比如针对驻京办主任的重要工作“跑部钱进”,小说就几乎没有涉及。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王晓方不是具体地写某个驻京办主任,而是针对一批驻京办主任的典型提炼。一位曾经在驻京办工作的读者看完小说后,认为小说中确有很多真的影子。
小说《驻京办主任》的结尾,被双规后又放出来的丁能通一度意志消沉,他再次去了恭王府。这一回他看的是独乐峰。历史上慈禧太后曾三次罢了恭亲王的官,他只能独乐此园。在丁能通眼中,这独乐峰蕴涵着政争之苦,却也显示出一种被文人雅士推崇的修身养性的境界。所谓“成败到头俱自由”。
窥视与展示
“驻京办在现代政府强调法治,公开,透明的视野里,显得突兀刺眼而又格格不入。小说通过对东州市政府驻京办主任丁能通的深入刻画,层层揭开驻京办的神秘面纱。”这是《驻京办主任》一书的封底广告语。
事实上,鲜为人知的公务平台,曾经沧海的官场经历——这些人写的公务员小说极大地满足着读者的好奇心。。这是一种窥视心理,普通人没有公开途径了解公务员的真实生活,只能通过有经历的小说作者来了解。”网民一壶表示。《驻京办主任》作者王晓方对此毫不意外:“官员的七情六欲,决定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大伙能不关心吗?读官场小说也是一种了解官员精神生态的途径,起码能够看到一些真东西。”王晓方认为,公务员小说事实上也好比社会积怨发泄的通道,比如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的反面人物下场,除了警醒和教育作用,也满足了老百姓看到贪官被严惩的痛快心理。
不过,揭露黑幕并不是公务员小说的主旋律。“不以揭露腐败、鞭笞贪官为出发点,来博取社会轰动,炒作‘票房价值’。”《镇委书记》的作者郝树声公开表示。他致力于将乡镇干部的实际生存状况展现于众,而不是小说影视中充斥的鱼肉乡里的贪官。郝树声认为,一个镇委书记的善恶优劣,浮沉起落,会直面人民群众的评判。而这种评判有时是相当残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可能演化成古装戏台上白鼻梁的亦正亦邪、亦庄亦谐的‘七品芝麻官’一样的小丑形象。作者现在为他们而歌而泣,而鼓而呼,正是为了避免把他们的业绩垒薪后上,渐被淹没,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安宁。”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在评论一部以公务员升迁为原型的小说《步步高》时,对曾经官场的作者进行了总结,认为其在对官场弊病有着鞭辟入里的透析的同时,“对官场人场又有着热切、善意的理解,更有理想主义的期冀”。
《驻京办主任》的作者王晓方曾试图将自己对政务的思考写进小说里。比如他借小说人物之口提出:驻京办不仅要为政府办大事,对老百姓的事也要有求必应,把为老百姓进京看病和经商办事服务纳入考核范围。王晓方坦承自己曾经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现在只能“在我的小说里构建我的理想”。王晓方告诉记者,他希望自己写出教科书式的长篇小说,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样的小说,影响了一代人,他认为当下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小说。
曾经官场的人们,最终又在公务员小说中画出了一纸乾坤。
镇委书记回忆录
恭王府情结
生。
窥视与展示
后一篇:人物(2)刘韧作品展--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