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cai
acai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8,691
  • 关注人气:1,9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72、子不语

(2023-11-21 08:34:13)
标签:

孔子

论语

子不语

敬畏

迷信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72

子不语

 《论语下酒》172、子不语


《论语》成书年代久远,现代人对有些语录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时代不同了,在语境不明确的情况下,对文字产生歧义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何况中国的汉字本身有时也难免有多种解释。这不,《论语》中有一句记载着:

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这句,很有歧义。不过,从《论语》书中,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很少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于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因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这个传统的解释明显地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与《论语》所载的上下文不能连贯。《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让我们来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出处的原文的依次排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原文的前后连贯逻辑来看,“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而分散精力,影响集中精神。”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符合孔子之为人,也颇符合其时的语境。

    孔子的年代离现在太久远了,由于文字含义在历史上的变化,导致他老人家说的很多话虽言简意赅又颇为费解。李敖先生也曾对《论语》中的两处传统解释提出过异议:

    比如,《论语·乡党第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句话里“不问马”的“不”字,李敖解释为“后”,也就是“先问人,后问马”。许多读者以为,李敖的解释是对的,因为孔夫子如果光问人而不问马,怎么能体现出“爱人爱物”的圣人胸襟来?不能“爱物”,孔夫子又怎么能称为圣人?因而,“不”字应该被解释成“后”字。

    又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长青的,不存在前凋还是后凋。因此李敖说,这个“后”字,正是“不”的意思。

孰是?孰非?欲获其正确的答案,恐怕只有去问孔子他老人家了。

不过,无论怎样解释,“子不语”的意思是明白的,就是孔子不说话,保持沉默(沉默是金),至于对什么问题、为了什么原因沉默,那是次要的。反正圣人不语,总是有其自然原因的。好在传统的解释,也并非一味唐突,也是符合孔子的治学(乃至治国)思想的,不妨和谐并存吧。

怪力乱神指的是鬼神之类的事物。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鬼神对我们的功德真是宏大啊!看,看不到他;听,听不到他。但它养育万物,没有一种事物可以离开他。我要使天下的人斋戒沐浴,身穿华丽的祭服,去继承先祖的祭祀。他浩浩荡荡无所不在,好像在天之上,好像在人身旁。《诗经》上说:‘鬼神感革与我们的思想啊,不可思议,不敢对它怠慢不敬啊!’来自于隐微的显现,要用真诚的心意去对待,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去有意掩盖啊。”

孔子的核心思想都是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生和人类社会。他反对去过分关注鬼神之类的超自然事物,因为那并不能为现世的人带来幸福和进步,人的完善和幸福应该求诸自身,而不是寄托给鬼神。对于这一点,论语中也有其他印证,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有这样的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一份人文情怀使得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般认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对鬼神这种虚无缥缈的事物,采取了一种务实态度,或者说采取了一种折衷主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要求的“远之”是针对敬事鬼神的人来讲的,他强调了必须在行为上保持距离与心中存在有距离感,才能真正体现出与保持住人对鬼神的敬畏。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论语下酒》172、子不语的礼仪都是尽量避免身体接触的,要“远之”,而“远之”才能体现对人的尊敬。(不语,往往是敬而远之的最好表达方式)

所以,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圣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子不语,一心一意传递正能量;子不语,尽心尽力展现高境界。一方面,子不语让人不要迷信鬼神,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事人”上;另一方面,子不语也让人们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不要狂妄自大、为所欲为。

不语是缄默,不语成警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声胜无声。

 

20180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