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72、子不语

标签:
孔子论语子不语敬畏迷信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72
子不语
《论语》成书年代久远,现代人对有些语录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时代不同了,在语境不明确的情况下,对文字产生歧义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何况中国的汉字本身有时也难免有多种解释。这不,《论语》中有一句记载着:
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是这句,很有歧义。不过,从《论语》书中,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很少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于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因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这个传统的解释明显地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与《论语》所载的上下文不能连贯。《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让我们来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出处的原文的依次排列: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孰是?孰非?欲获其正确的答案,恐怕只有去问孔子他老人家了。
不过,无论怎样解释,“子不语”的意思是明白的,就是孔子不说话,保持沉默(沉默是金),至于对什么问题、为了什么原因沉默,那是次要的。反正圣人不语,总是有其自然原因的。好在传统的解释,也并非一味唐突,也是符合孔子的治学(乃至治国)思想的,不妨和谐并存吧。
怪力乱神指的是鬼神之类的事物。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鬼神对我们的功德真是宏大啊!看,看不到他;听,听不到他。但它养育万物,没有一种事物可以离开他。我要使天下的人斋戒沐浴,身穿华丽的祭服,去继承先祖的祭祀。他浩浩荡荡无所不在,好像在天之上,好像在人身旁。《诗经》上说:‘鬼神感革与我们的思想啊,不可思议,不敢对它怠慢不敬啊!’来自于隐微的显现,要用真诚的心意去对待,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去有意掩盖啊。”
孔子的核心思想都是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生和人类社会。他反对去过分关注鬼神之类的超自然事物,因为那并不能为现世的人带来幸福和进步,人的完善和幸福应该求诸自身,而不是寄托给鬼神。对于这一点,论语中也有其他印证,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有这样的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一份人文情怀使得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般认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对鬼神这种虚无缥缈的事物,采取了一种务实态度,或者说采取了一种折衷主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要求的“远之”是针对敬事鬼神的人来讲的,他强调了必须在行为上保持距离与心中存在有距离感,才能真正体现出与保持住人对鬼神的敬畏。在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礼仪都是尽量避免身体接触的,要“远之”,而“远之”才能体现对人的尊敬。(不语,往往是敬而远之的最好表达方式)
所以,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圣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子不语,一心一意传递正能量;子不语,尽心尽力展现高境界。一方面,子不语让人不要迷信鬼神,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事人”上;另一方面,子不语也让人们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不要狂妄自大、为所欲为。
不语是缄默,不语成警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声胜无声。
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