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71、好古敏求

(2023-01-05 06:06:34)
标签:

论语

孔子

好古敏求

智慧

自述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71

好古敏求

 《论语下酒》171、好古敏求


孔子倒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自我评价,也颇符合实际。对于孔子如何获得智慧的问题,孔子也有这样一段自述,《论语》已经把它记录在案——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上一章孔子用三句话作了自我评价,这是他更多地站在人类泛指的角度讨论智慧与实践的问题,而在这里,孔子用自己为例子来说明具体的个体如何获得智慧的问题。“生”,天生、先验的意思;“之”指代“生”,“知之”,以之而智,依生而智,也就是依天生、先验而有智慧。所谓“好古”,就是喜爱先哲的遗典、古代的典章等文献;“敏”,假借为“拇”,也就是大拇指,转义为“印证”的意思。“好古”,不能光从书本到书本,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印证”;“求”,选择的意思;“敏以求”,印证并选择。

对此杨伯峻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钱穆的解释:先生说,“我不是生来便知的呀!我是喜好于古,勤快求来的呀!

李泽厚的解释是:孔子说,“我不是生出来就有知识,而是爱好古代,努力探求得来的。”

   意思都差不多,说明了一条:孔子不是先知先觉的天才,而是一个好古敏求之人,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教授评价的那样:“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千百年来,孔子形象被无数腐儒、反儒者有意无意地歪曲;千百年来,关于孔子泥古、复古的谎话成了腐儒、反儒口中的真理。而在《论语》中,孔子以自己为例子明明白白地表述了对“古”的观点——“敏以求之”。要对“古”印证并选择,这才是孔子对“古”的真实态度。在上一章,孔子已经明确表示智慧来自于实践,而在这一章里,孔子更明确指出,对先哲的遗典、古代的典章等还要进行印证并选择,而印证、选择都离不开当下人的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好古”。

这里,孔子否定了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上智之人,提出了学习前人知识、智慧的三个步骤:好、敏、求。

首先,“好”。对前人知识、智慧所凝结成的遗典、典章等必须尊重、善待,进而要认真学习,刻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形式上的“好”。进而通过“敏”与“求”,以实现实质上的“好”。

其次,“敏”。在上述形式上“好”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尊重善待,进而学习研究“古”,真正把握其内容与思想实质后,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印证,这才达到了“敏”的要求。“敏”,实际上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前人知识、智慧都来源于其当下的实践,而时代的变化、条件的变化就可能完全改变原先的实践环境,其应用可能会变化,其结论可能会失效。针对这些可能的改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重新的印证与检验;二是,对前人知识、智慧的把握,特别对于那些洞穿时间的智慧的把握,必须要在当下实践中慢慢地去体会与摸索,由此才能发现前人的真义。

再次,“求”。依据前人经验与实践结果,还得继续探求真理,因为真理虽是客观存在,但探求真理却是无穷无尽的事业。有了印证,自然就有了选择的基础。选择不是机械地挑选,不是用对错等简单标准来划分,而是要实事求是、辩证唯物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根据当下的实践有机地发展、延伸“古”,这样才算得上“古为今用”,《论语下酒》171、好古敏求进而不辜负古人,也不辜负历史;只有根据时代的变革,在探索中不断实践、不断验证,科学地继承、扬弃“古”,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实事求是的“求”,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辜负人民,不辜负时代。

我们决不能像某些人对待孔子、马克思那样,在根本没弄清楚儒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就去扮演“代表”,这样既谈不上“好”,更谈不上“敏”,何谈“求”呢?

历史与时代在考验我们。总书记最近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孔夫子,踏踏实实做好一个好古敏求之人,因为大家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呀!

 

20180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