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66、求仁得仁,妙问妙答

(2022-10-25 05:18:17)
标签:

孔子

论语下酒

求仁得仁

禅者

背景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66

求仁得仁,妙问妙答

 《论语下酒》166、求仁得仁,妙问妙答

《论语》里有段问答很有妙趣,像禅者的对话: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里的卫君是指卫出公,名辄,他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481年在位。辄的父亲蒯聩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蒯聩回国与他争位。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看,也确实看不出这段对话有什么神机妙处,白话文的意思如下: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论语下酒》166、求仁得仁,妙问妙答国君辄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要听懂这段对话,还得介绍一下历史背景:

  卫灵公的儿子蒯聩,跟卫灵公的妃子南子有怨。南子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卫灵公非常宠爱她,对她言听计从。南子把持朝政,呼风唤雨,大臣们都得屈从。鲁定公十四年,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因为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就逃离了卫国。鲁哀公二年春天,卫灵公死了,南子说卫灵公有遗命,要立公子郢来做国君。郢坚决推辞,说有辄在(辄是蒯聩的儿子,卫灵公的孙子),应该让辄来做国君。于是,卫国人就立了辄为国君。那年六月,晋国赵鞅领兵帮助蒯聩回卫国,要夺取国君的位置。晋国赵鞅其实是挟持着蒯聩入侵卫国。当时齐国的齐景公因为跟晋国有怨,就出兵帮助卫国来防范,不让蒯聩回国,蒯聩无奈也只能离开了。

  表面上,这是蒯聩和他的儿子辄父子争位,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傀儡,都是受人挟制,都是没有实权。冉子在卫国看到这样的局势,就不知道孔子对此事的看法。因为在卫国受到卫君的特别礼遇,留在卫国的孔子可能会帮助卫国国君辄。弟子们认为,这种父子相争的夺权行为是严重违礼的行为。孔子留在卫国,似乎有帮助辄去抵抗他爸爸蒯聩回国的嫌疑。弟子们普遍有这种疑惑,都在猜测孔子的态度。弟子冉有不明孔子想法,又不敢直接向孔子去问这个敏感的问题,所以职能私下去问子贡。

  冉有和子贡都是很有政治韬略的人,对政事特别关心。尽管他俩很懂政治,但却猜测不到孔子的心思。好在子贡言语科第一,是外交人才,很有口才,也很懂得投石问路。子贡进入孔子的房间,绕开主题,投石问路,问了一个历史的故事,很是巧妙:“伯夷、叔齐何人也?”

  谁都知道,伯夷和叔齐是古之贤者。伯夷和叔齐兄弟俩是商朝末年商纣王的诸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当时国君就很想立叔齐(叔齐是小儿子)继位。国君过世了,叔齐很贤良,虽然父亲有意思立他做国君,可是有兄长在,他不忍心去得到君位。他将国君位置让给伯夷(伯夷是长子)。伯夷说,“父亲旨意立你为君,你就应当承担”。为了成全父亲遗命,让叔齐当国君,伯夷就跑掉了。叔齐看到大哥伯夷跑掉了,他也跑掉了,说,“我不能够行不义”。

  后来,国人就立老二成为孤竹国的国君。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劝谏周武王,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臣弒君的违礼暴行。武王替天行道,顺应民心,大刀阔斧,势如破竹,很快就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很有气节,他们身为商朝臣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所以就在首阳山上饿死了。

  孔子非常赞叹伯夷、叔齐,对武王也是赞叹得五体投地。孔子知道子贡明知故问,随口就说“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怨乎?”这个怨是指伯夷、叔齐他们有没有怨恨?子贡的“冤”隐藏着好几层意思:一是伯夷有没有怨他的父亲(不指定他做接班人);二是叔齐有没有怨他的兄长伯夷(作为兄长没有担当);三是他们有没有怨恨自己没有珍惜国家(两人出走,国家无主);四是他们有没有冤恨周武王(犯上作乱,违礼违法)?

  孔子再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就是说,伯夷、叔齐所求的都是行仁道。他们求仁而得仁,已经到达了仁的境界,又有什么可怨呢?《论语下酒》166、求仁得仁,妙问妙答孔子的回答也有几层深沉的含义,间接回答了子贡的深意:一是,伯夷能顺乎亲,孝也。伯夷是兄长,能够孝顺自己的父亲,以父亲的意思为己志,力主让叔齐继位。二是,叔齐能恭其兄,弟也。叔齐严格守礼,按照“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不愿意继位,不敢做兄长的君让兄长称臣。三是,国自有主,民自有权。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终极的是立身、行道、得仁,“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四是,民心所向,仁义者得天下。周武王顺应潮流,替天行道,推翻商王朝也是历史选择,仁义选择。孝、悌、仁,有机统一,根本之道也。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孔子赞叹伯夷、叔齐兄弟以国相让,这个是仁。仁不用争,“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两问两答,言简意赅。子贡豁然开朗,心知肚明,出来就跟冉有说“夫子不为也”。很明显,子贡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孔子讲求的是“仁义”:家国一体,仁义孝悌;孔子赞赏的是“礼让”:和睦礼仪,以国相让。现在卫君父子争国夺权,既不是仁义也不会礼让。不仁不义,无礼无让,这不是君子所为,更不是圣人所为。所以,孔子当然谁都不帮——君子不为,夫子不为也。这真是:

君子不器,圣人无私。

求仁得仁,妙问妙答。

 

201712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