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64、孔子三慎

(2022-10-07 05:05:41)
标签:

孔子

论语下酒

慎重

道理

圣人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64

孔子三慎

 

《论语下酒》164、孔子三慎

《论语》向我们讲了孔子有“三慎”——

子之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这样看来,孔子所小心谨慎对待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和疾病。

第一件事:“齐”

根据《礼记·祭统》说:“及时将祭,君子乃斋”。每逢祭日(祭日有祭天、祭地、祭祖),君子总是要在祭祀之前斋戒。斋戒的目的就是为了是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论语下酒》164、孔子三慎使之能够跟天、地、鬼神感通。心诚则灵,至诚则通。如果没有斋戒,那颗心是浮躁的,妄念也往往止不住。所以,孔子教导我们要做到“祭神如神在”,也就是要做到极其的恭敬,因为那是至诚心的直接表露,而斋戒就是至诚恭敬的具体做法。为此,有文献记载:

“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这段话讲得很清楚。君子之所以斋戒,不外乎就是制心一处,降低乃至断除我们一般的欲望。人不外乎有“五欲”:财、色、名、食、睡,真正的斋戒就是要把这“五欲”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七天的清心寡欲,叫齐,齐能使到我们的心智“精明之至”。精是专精,明是智慧。人心定了,智慧生了,与神明交感相通了。

斋戒的意义就是“以自齐洁”,即把自己内心里染污的念头都清洁掉。孔子当年的祭祀已经只有形式了,所以人们已经不能注重培养至诚恭敬心,怠慢、甚至亵渎神灵。为此,孔子亲力亲为,竭力倡导斋戒,从自己做起,要大家慎重对待斋戒。看今日,“时人漫神”,绝大部分根本不信神。一说祈祷、祭祀,都将其作为“迷信”,并用批判、否定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出在哪里?教育不得力。现在的人没有恭敬心,不光是对神,连对人也没有恭敬心,对父母、对老师、对领导、对任何人都没有恭敬心,都是怠慢,都是逆反——反潮流,只是唯我独尊。因此,人心有严重的隔阂,跟人都感应不上,何谈与天、地、君、亲、师感应。

  第二件事:“战”

战者,斗也。王道不侵人,但御人之入侵,故不免于战。古圣先王讲王道。现在的统治者讲霸道。王道不侵略别人,只会抵御,比如自卫还击战、保卫战。在宗教看来,王道之战就是圣战,(比如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领导大家战斗)圣战只是抵抗侵略。孔子在世时,他和弟子们也都有参与过战争,这些战争都是圣战。儒家是入世,难免要自卫还击,但必须十分慎重。稍不慎重,生灵涂炭,祸害百姓,极大地破坏社会生产力。所以,孔子对战争也是相当慎重,能够不用就尽量不用。慎战,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

第三件事:“疾”

疾病最惧误于庸医,乱投药石。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祖父三辈行医,就不要吃这家医生的药,这是孔子对待疾病的慎重态度。首先,自己有病了不能马虎大意。《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身体是父母所赐,所以要慎重。身体有病了,要赶紧把病治好,免去父母的担忧,这也是孝。治病最怕投错医,庸医害人不浅。对于病,孔子认为:一要及时治疗,二要找准医生,三要强身健体,使之不生病,少生病。当然,要想不得病、少得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清心寡欲,心态乐观。心不正,很容易招感病毒,遭受病疼。《论语下酒》164、孔子三慎对疾病最好的防范,就是慎于“心”,无烦恼,这样才能确保自己身体健康。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慎重态度引申到文化,也是有点类同。医药是治身上的病,而文化是治心理的病。没有三世传承的文化之道基本上是生嫩的,往往经不住历史与实践的检验。因此,对此生嫩的文化也要极其慎重,千万不要误用其药。由此,不能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的精华肯定是有益于中国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全人类——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说白了,斋是祸福关,战是存亡关,疾是生死关。圣人所为慎者,是愿众生修福免祸,弭战损疾。孔子三慎,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普天下众生。他斋戒,是为众生祈福;他考虑作战的事情,是为了保卫人民;对于疾病,他能够帮助大众去治疗,从心理治疗到生理治疗。

看来,孔子三慎是很有道理的,是一种圣人的智慧,并不是我们在批林批孔时所批判的:迷信、胆小、怕死。看来,将孔老二叫作孔子、圣人也是有其悠久传承的中华文化底蕴的。巍巍乎,孔子!

   

2017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