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下酒》159、启发式教学

(2022-07-25 04:58:38)
标签:

孔子

论语下酒

启发

教学

辩证

杂谈

分类: 论语下酒

《论语下酒》159

启发式教学

    《论语下酒》159、启发式教学




    要做到诲人不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此孔子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颇有成效的方式,乃至在今天我们还在沿用孔子的这种古老、实用而又有成效的教育方式。《论语》记载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就是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就是角落。这段话讲孔子说的话:“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论语下酒》159、启发式教学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要暂停,不再继续教他了。”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他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集中表述。

关于这段说论述,汉代郑玄注释:“孔子与人言,必得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有过经典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用今天的话来说,“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努力思考,急于求得解决而仍搞不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就叫做“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但苦于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整理概念,用明确的语气加以说明。这就叫做“发”。根据学生的愤悱心理进行启发,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从反面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对某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教师决不能强迫注入。他要求教育者要抓住启发教育时机和方法,在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才去启发他。只有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启发式教育。事实上,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十分注意贯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     

第一,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学,就得重视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即不想一下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了。他认为学生应具有自觉追求真理的态度、主动求知的精神。当颜渊向他请教如何为仁时,孔子说:“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情,不可以依赖别人。

第二,注意把握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愤、启、悱、发”这一名言中,孔子首先强调的是启发的时机:要求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其次是启发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以此检验启发是否得当。孔子曾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告诫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适时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孔子的启发是循序渐进的,即所谓的“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是过程的启发,而不是结论式的推断。《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其意思是说:“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有注重过程的启发,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注重结论的得出,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点金术。才能达到举一隅,《论语下酒》159、启发式教学反三隅。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而升华出理性的方法论语认识论。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只能是“启发”,而不能“代发”。要强调启发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不能硬牵着学生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四,孔子的启发是一以贯之,举一反三的。

《论语•为学篇》中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段师生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很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认为只有当学生的见识达到一定程度,才可往纵深方向引导。子贡的这一表现也是孔子注重学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讲求举一反三的结果。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二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三是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这些方法在今天用来也是得心应手,成效颇丰的。现在的教师要讲究启发式教学无外要掌握四个基本要点:

一是,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二是,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三是,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四是,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一方面,孔子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这就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例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正因为这样,子贡自承不如,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另外,孔子经常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志向,或赞许或批评,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说之何妨?曾点在言自己的志向时,鼓瑟铿锵而作答,一派狂者的气象,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嘉许。可见,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并且他还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简称“由博返约”)。“博学”就是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就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或观点。如果学生具备了这种思考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进而把握住知识的核心,“一以贯之”。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圣贤,在教育教学上始终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适时适度启发,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思再学,完美结合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体现以学论教的辩证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对既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教育变革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启示。看来,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先圣先师也不是空穴来风哦!孔子是伟大的导师(不是伟大的领袖、统帅、舵手),毛泽东虽然不够敬重他,但毛泽东也很喜欢“伟大的导师”这个称号——历史真的好有趣哦!

 

 

20171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