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53、好学三条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学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53
好学三条
不管你怎么批孔,孔子的好学精神一直被历代的书生们崇拜着。孔子好学,因而孔子成了仁者智者,也成了圣人。孔子的冷猪头肉一直被供奉着,成了人们酒后饭后的谈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好学三条,很具体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说孔子是政治家,好似不太有人会深表赞同,毕竟他在政治上的权术建树还是不够,况且他的政绩也不尽人意。说孔子是教育家,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反对的,毕竟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况且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至今还在被现代人传诵与应用着。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孔子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方法。
孔子结合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归纳了好学三条:
第二,学而不厌。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要知道学无止境,要“学而不厌”。“厌”是厌足、满足,自满。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人一自满就想停顿,就会骄傲不逊,目中无人;人一自满境界就满,不思进取,无力开拓。境界到头,厌足目前,不肯再学,不肯“默而识之”,因而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动力,就会放松自己,停滞不前,就会背离自己的好学之初心。
“学而不厌”的“学”不单纯是知识文字,还包括方方面面的事物以及规律的认识。我们所学的也不仅仅是圣贤之道,还得学知识、学科技、学技术、学生活、学修养……要做到“学而不厌”,首先要“正心”,其次要“学以致用”。“正心”就是端正学习心态,让自己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与兴致,培养“爱学习、会学习、懂学习”的学习热情,从内心深处拒绝“厌”学的情绪。“学以致用”就是要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学习是实践,实践是学习”的学习理念,在理论上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将理论的学习于战争的实践“合二为一”。同样,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促进学习。天天有生活,天天在学习。待人处事接物,理论实践学习。存心学,强调用;虚心学,注重乐,在学与用的过程中自然生乐,渐渐契入圣贤境界,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第三,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是孔子的特别体会,他拿出来作为“好学”经验与别人共同分享。学习是一件持之以恒的苦差事,需要坚强的毅力。尽管“默而识之”很重要,但记问之学不是真正的学问。孔子说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说,光凭那些记问之学是不能够“诲人”的。有教诲资格的人,一定是真正学而有心得,他用的不是记问之学,而是真实的学问。当然,教诲人也是一件难事。一要有资格,二要要有耐心,三要有境界——“诲人不倦”就具备了这三点。
此章要义,实际上也在教人学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学三条,都在于境界的提升。“默而识之”,默者寂,识者记,心寂然,智慧出,志于道,境界生,境界升,道就成。“学而不厌”,喜学问,爱学识,乐精进,享中庸,三人行,有我师,正心态,实践证。“诲人不倦”,学正经,不离道,学用和,授人渔,悔人前,先悔己,正能量,不疲倦。好学三条,条条通道;学道贵诚,心诚则灵。
自利利他,共同提升,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厌不倦,仁慈圣贤。
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