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52、述而不作与文化自信

标签:
孔子论语下酒述而不作道德主张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52
述而不作与文化自信
酒又要开新瓶了,酒诗也赏读了不少。对于酒,中国有丰富的酒文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对于诗,中国有无穷的诗文化,真是翻天覆地。还是《论语》秉承语录体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浓缩于一体,让人读了又读,每读有新。
《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的“述”,传述。“作”,创造。“窃”。私,私自,私下。“老彭”是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表面看来,这好像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如果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表面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了古文经学派,而“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其实,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理解得过于偏颇,尽管孔子确实有保守与守旧的一面。
孔子的“述而不作”针对什么?为什么孔子要“述而不作”?
很明显,孔子“述而不作”针对的就是“道”,就是合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道”面前,谁能“作”?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更是主客观合一的存在体。谁能将道说得清楚明白?也许圣人也不能吧。能将合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叙述”出来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谁又能将其“作”出新道?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述”是主观可以努力去实现的,而“作”却是主观无能为力的。孔子自比老彭“述而不作”,其实老彭(或老子)自身也是“述而不作”的。
老子是跟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孔子曾经去拜会过老子,向老子求教。孔子是入世观,老子是出世观。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函谷关把守官员尹喜见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出现。等到老子骑牛到函谷关,就向老子请教道。老子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与经典。其实《道德经》也仅仅是老子的“述”而非“作”。
孔子“述而不作”,老子也“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华严经疏钞》里讲到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说:他所说的一切法全都是古佛所说的,自己没有在此上面加多一个字,也没有减少一个字,完全是转述古佛所说。《金刚经》上说,谁要是说佛有所说法,那是等于谤佛。因为你说佛不是“述而不作”,那就谤佛。事实上,佛确实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大家都是证得自性,这种自性在文字、语言上可能表述不一,但在义理却完全是一致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传统”,是因为这些“述”被实践证明是合道的文化,因而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有儒道释三个主流,完全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不管深入学习得如何,最后你也只能够悟道、证道,而不能“作”道——去创造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创造”仅仅是把寻道作为目标,以为寻到了道路就是创造了道)因为道本就在,毋庸人为创造造作。说到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道”面前的一种臣服,也是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周礼是代表之一)的一种自信!
“文化自信”好像是新时代的一个新名词,近期由习近平主席提出。其实,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民族自信,民族自性,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孔子在《论语》里为我们留下了墨迹。用现代的话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之外还需要“文化自信”?
对此习近平早已给出了答案。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