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49子见南子一幕戏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南子戏荣辱德行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49
子见南子一幕戏
“先生先生莫外求,道要人传剑要收。今日相逢江海畔,一杯村酒劝君休。”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对于这段,一般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上天谴责我吧!就让上天谴责我吧!”
看来,子见南子确实是一幕戏,子路确实也看不下去了。为此,历代的儒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版本不少。
一是,孔子见色说。
南子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位淫荡的女子,她是卫灵公的夫人,美貌娇艳,妖娆动人。卫灵公比她年长很多岁,在老年时卫灵公才把她娶来。虽然南子淫乱不贞,但是卫灵公还是非常宠爱她,对她百依百顺,任其胡作非为,甚至连国家大事与朝政的事情也全然依她、听她的指挥。实际上,卫国的实权握在南子手里。尽管南子淫荡不羁,臭名昭著,但她确实相当有势力。南子久闻孔子大名,所以也想结交孔子,一来可以扩充她的政治力量,二来也想勾引孔子,满足其私欲(客观上南子见过的人,只要她喜欢,没有不被她的美貌折服,最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有儒人认为,孔子见南子,说是普通的会见,其实是孔子迷恋南子色相,说明孔子还未脱俗(批林批孔时说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严重,是腐化堕落的表现,也是两面派的表现)。于是,子路要“不说”了。
二是,一般见解说。
一般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上天谴责我吧!就让上天谴责我吧!”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欲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当时南子派人来对孔子说,来自四方的贤人君子如想跟卫灵公和好,到卫国都必须要跟我南子(“寡小君”)见面。也就是说,凡是有人来卫国,想要拜会卫灵公,首先要见过南子,否则一切免谈,可见得南子专横霸道。南子想要见孔子,一开始孔子不愿意去见,婉言谢绝了。当然这是为了避忌,但卫国国情很特殊,一切都是南子说了算,所以孔子不得已屈己见南子。
为此事,子路不开心了。“夫子矢之”,就是发誓。子路很直爽,有义气,很果敢,有原则性,所以他对此事不高兴,对孔老师有想法。夫子就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就“天厌之”。这个“天”,有的说是“上天”,有的是说是“南子”(因为南子是君夫人,君如天。如果我固执不见南子,会触怒南子,南子会厌恶我。)
三是,诎身行道说。
南子淫乱,但有知人之明,知道谁是贤人谁是小人,“故于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为了保持她的地位,南子也想用一个贤人来帮助她,就跟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虽然自己没有德行,还想用孔子为其服务一样。
为什么孔子要去见南子?一是,欲要在卫国推行正道,必须要见卫灵公,而能不能见到卫灵公必须先过南子这道关,此关不通,大道难通;二是,如果南子允许灵公重用孔子的话,孔子才有帮助卫国推行正道的机会。三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抓住南子有知人之明,且有留用孔子的机遇,诎身行道。
“诎身行道”,就是为了行使正道,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委屈自己,侮辱自己。孔子“诎身”,子路“而于心不悦”。子路为孔老师着想,不希望孔老师委曲自己去行道。他还是希望孔老师能够保持一个完美的名节。但是孔子不是为了自己,自己委屈无所谓,只要能行道就可以。做弟子的为老师着想,尊师重道;做老师的为万民着想,舍己为民。这是此章的内涵。很多人把它误解了,想着为什么子路不悦?以为孔子跟南子见面,好像有什么男女问真是想得太俗了。
实际上,类似的子路不悦之事时有发生,“正犹公山弗扰、佛肸召,子欲往,子路皆不悦之比”。公山弗扰是季氏的一个家臣,他叛乱后想要召孔子来为他服务;佛肸是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家臣,谋反后也想召孔子做官。当时的孔子也想去,子路也不悦。原因都是一样的:不希望孔老师“诎身行道”。所以,孔夫子知子路不悦,故直言告之子路:“如果我固执不见南子,会触怒南子,南子会厌恶我。她厌恶我,也就是使卫国不能推行礼治。”
“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孔夫子拒绝了弥子瑕。弥子瑕是卫国的大夫。传说这个小人跟南子有染,也深得卫灵公宠信。弥子瑕也想召孔子做他的家臣,孔子拒绝了,说了一句“有命”。“有命”的意思就是我们能不能够在此施展抱负,自有天命。子路认为既然进退有命,当时你拒绝了弥子瑕,为何这次又要去见南子?子路不理解,就不高兴。事实上,弥子瑕是小人,南子是不正之女人,两者相比,还是南子较能为卫国着想。理由很简单,作为君夫人,跟卫灵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命运与其密切相关。弥子瑕是大夫,他的出发点是为家不为国。如果孔子为他服务,只是为他一家服务;如果为南子所重用,那还能够为卫国服务。孔子取其大:拒绝弥子瑕,而见南子。
最后,计划失败了,卫灵公没有真正用孔子,孔子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孔夫子在离开卫国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里的“小人”是指弥子瑕,“女子”就是指南子。
由此可见,第三种说法较为现实,也可信。
子见南子一幕戏。孔夫子一片仁爱之心,圣人达节,全然将自己的荣辱与名节放下,为了大局敢于牺牲自己,无私无畏,从不计较自己的个人成败得失。这种心量与德行,不是一般俗情之人所能够臆测的。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一个圣人贤达的崇高思想境界。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你是怎么看待与分解“子见南子一幕戏”的?
201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