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酒》148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标签:
论语下酒孔子博学君子推崇杂谈 |
分类: 论语下酒 |
《论语下酒》148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杜牧写有《念昔游》,借酒抒情: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秋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江南游踪的杜牧,怀才不遇,百无聊赖,抑郁之情游离诗中“自”和“闲”两个字。诗人孤芳自赏,借酒消愁,闲处无聊,吟诗遣兴。杜牧君子否?请看《论语》的标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如果说绅士或者贵族是西洋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非君子莫属。其实,君子这个概念并非是孔子发明的,它大体上只是在表明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也就是说,一般仅仅被限定在身份君子的内涵之中。孔子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内中不仅保留了身份君子的意义,而且还赋予了道德意义。
儒家是以仁义为根本的精神价值,于是道德便成了儒家的重要符号。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其社会身份与地位,而是能否自觉承担道义,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
在这里,孔子对君子提出了两条基本标准:一是,博学于文;二是,约之以礼。
博学于文。
从字面上来说,“博学于文者,多念书也”。孔子的学文,主要是指要多念圣贤书。学问载于书籍,书皆是文。所谓博学者表现有二:一为知识渊博,二为精通学问。也就是说,学要广博,文要深透。学一门,懂一门,专一门,精一门。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乐一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贵于专,精于博。钱钟书被称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是因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胡适一生中取得了30多个博士学位,可谓“博士大王”,不断扩展了生命的宽度,收获了生命的璀璨。
君子博学是古人治学的追求。一个君子总是在不停地追求才能的最大化:礼乐射御书术承载着文武的精华,经史子集深透着文化的蕴味。如若只攻一面,便会捉襟见肘,很难读书养气,立足安稳。一个人只有汲取了天地之精华,容纳了百家之思想,他的思想才能驰骋于生命的天空,领受着历史的检验,领略着别样的风光。君子厚德载物,他的生命里有一份厚重的底蕴;君子博学多才,他的事业中有一份成功的飞跃。
约之以礼。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是无形无相的宇宙人生的本体与真相。德是有形有相的,可以见到的,随顺道便是德。仁是我们的存心,心内有仁,对外也要行仁。义即是宜,合适适宜,。假如道、德、仁都不能够推行,我们也要推行义,因为那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适宜的事情——义不容辞。
道不成,德便生;德不成,有了仁;仁不成,就取义;义不成,礼撞门。你看到孔子讲老子说道,孔丘成德;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时代不断变化,道不见了,德败坏了,仁没有了,只讲义了,义没有了,就讲礼了。礼是最低界限,如果没有礼,天下一定会大乱。礼是最基础的道德仁义——礼节、规范、准则。君子守礼,就是为了守住道德仁义的底线。有了这个底线,君子不畔,初心还在,君子就是需要用礼去体现他内心的道德仁义。
孔子主张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君子,这个道德力量的外在表现就是“礼”。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懂礼了,就能通人情世故,就能与一切人和谐交往。于是,君子的学问也能够合中道,不偏激。知书达礼的君子一定是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之人。这样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坚守中庸,不会离经叛道。
中华民族是 一个“知荣辱、重礼仪”的民族。“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孔子来说,君子的社会责任被具体化为道德的“仁”和礼法的“礼”。对于礼的坚守,是作为社会身份的君子本身就应该具备的;而对于德的坚持,则是君子新获得的使命与责任。由此,我们在《论语》中所看到的君子,既有身份的君子,也有道德的君子。也只有道德的君子,才是孔子所推崇的人,也是儒学的意义所在。孔子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将道德理想实现安放在君子身上,也由此,使得君子这个形象得以支撑中国传统,并且内化成国人的精神价值,影响至今。
20171025